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常山自古多奇石,造型奇特,素有“中國觀賞石之鄉”美稱。距離常山縣5公里有一小鎮,名曰青石鎮。青石鎮之名,因石而得,更因石而名,被譽爲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第一石城。這裏,一城山色滿城石。漫步在小鎮街頭,幾乎每個角落都留下了石頭的身影。在這裏,石頭是人們賴以生活的基礎,是經濟騰飛的基石,更是未來小鎮發展的助推器。

盆景製作顯技藝

“叮噹叮噹……”市場內傳來了金屬與石材之間碰撞發出的悅耳響聲。常山青石鎮村民徐師傅是市場裏的賣家之一。他正將大塊的龍骨石碎分成一個個小石塊。他說,龍骨石上佈滿絲紋經脈,形態奇特,玲瓏剔透,可製作成假山和盆景。石頭按噸出售,品像不同,價格也不同,並且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碎石。

2個小時後,徐師傅將分割出來的小石塊洗淨,放置在一起。設計師通過觀察石頭的形體、色澤、紋理等,掌握其神韻,進行整體構思。徐師傅說,一塊好的石頭,會與設計師“對話”。加工時,操作工人需要根據構思或設計圖對觀賞石進行不斷鑿、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僅限於石頭加工,還不能成就一個完美的藝術作品,作爲裝飾,可在石縫中加入細小導管,引水流順石而下,製成一個小瀑布,一靜一動,頗顯美感;還可依據造型設計,在石縫中或盆景內栽入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從而產生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觀賞石的配座,好比是書畫之託裱,是作品完美與否的另一個重要標誌。配座的大小、材質的選用可是一門大學問。山石類和一些大中型卵石,一般是依照園林立峯的供置方法,配置底座和托架;小型觀賞石,除了配置木座、竹座、石座,還可以做錦匣貯放。“觀賞石不宜置放於水盤正中央,根據黃金分割原理擺放才能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徐師傅一邊調整石頭位置一邊解釋。

邊聽故事邊品鵝

逛了一趟市場,怎麼能不去看看久負盛名的西石?西石又名硯瓦山石,是製作硯臺的上好材料。據說,西石中紫色的硯石最爲名貴。它產於硯瓦山村,該村也因它得名。西硯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西石做出的硯臺石質滋潤,呵氣可磨,水貯其中,久不幹涸。據說,西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還共同被列入中國名硯。西硯的一種特質是其它硯臺不具備的,它可預測天氣,每到天快下雨,硯臺就隱隱滲出水。

關於此,還有一段故事呢。相傳清朝年間,有位落魄的書生進京趕考(當時趕考需要經過青石鎮常山港),但遇河水暴漲,窘迫的書生被一位開採西石爲生的石工收留。這雨足足下了兩個多月,書生錯過了考期便在石工家裏居住下來。日久天長,書生與石工的女兒相知相戀。不知不覺已三年,第二次京試如期而至。臨行前,姑娘抱着一方西硯送於書生。有才能的書生在考場上見硯如見人,超常發揮並高中三甲,長留京師。一日,突下傾盆大雨,硯臺滲水,書生想起常山有位一直等待他的姑娘便心神難寧。後來,書生回到石鄉卻找不到姑娘。鄉人告知,石工採石從山上滾落後重病身亡,姑娘賣身葬父。在長年的無助與等待中姑娘於那個雨夜香消玉隕。原來,書生看到硯石滲水,是姑娘對他的最後呼喚!從此硯瓦洞中開採的西石,雨天前總含着淚。 來常山的遊客口福相當不錯。當地農家燒製的鵝肉非常有名。現宰殺的土鵝,去除內臟洗淨後切塊放入煲中,加水與大料後燉煮,待大火燒開改爲文火慢燉。“燉土鵝很講究火候,火候不夠,鵝肉咬不動;火候太過,肉又會變柴……”廚師一邊操作一邊介紹。1個多小時後,上了桌的鵝肉湯汁深厚、香味撲鼻,讓人食慾大開。輕咬一口,肉質鮮嫩、十分美味!

記者:吳可嘉

編輯:陳沈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