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起,我每年1月都去拉斯維加斯參加消費電子展(CES),今年是第五次。

CES是全球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消費電子展。現在,我覺得它更是包羅萬象的數字生態展。一方面,汽車、農業、醫療、健康、城市等等都納入其中,另一方面,主要科技產業巨頭不斷跨界、跨業,且軟件、硬件、操作系統、雲服務一起喫,平臺化、生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所以CES既是創新產品的展覽,更是人類新生產方式、新生活方式的展覽,在這裏可以提前體驗到,未來人類會怎樣生活。

如果讓我概括2020年CES之行的體會,我會說這樣兩句話:

1、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沒有什麼不可以數字化的世界。今年CES我覺得最酷的產品是美國農機公司迪爾(John Deer)生產的拖拉機、收割機、摟草機,是這些“大傢伙”。爲什麼?因爲它們被傳感器、高清攝像頭、GPS、無線連接武裝後,能夠非常精益和高效地“服務與土地相關的人們”。

2、數字化會讓明天的生活更好。我在松下展臺,跟着屏幕上的指引做了幾個動作,它就通過攝像頭圖像推斷出我身體左右兩側的同步性、穩定性,以及身體負荷是否在正常範圍內。這個技術叫Human Insight Technology(人類洞察技術)。當數字化技術能夠實時、定量地把自己“映射”到眼前,我們就會更好地認識自己,也纔可能有更好的自己。

本文根據CES的見聞,和大家分享,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將有怎樣的技術未來。

| 松下的人類洞察技術中國力量

消費電子是最具全球化特徵的產業。

蘋果的“加州設計+日韓德關鍵零部件+中國的一般零部件+富士康生產”,是前一個十年的基本模式。CES在某種意義上是這個模式的放大。

美國高通、英特爾、谷歌、IBM、英偉達等主導技術標準和解決方案,德國博世、日本索尼、韓國三星等主導某些核心零部件標準,美中日韓的品牌企業競逐C端市場,中國主導代工生產。

這是一個基本結構,但在邊際上會不斷改變。比如無人機,中國的大疆就一枝獨秀,走在創新最前面,擁有話語權。

消費電子產業也受全球變化的影響。2017年,來CES的觀衆最多,有18.4萬人,此後略有下降,今年下降更明顯,跌到17萬人,來自中國的觀衆減少了17%。

華爲的展位面積大大壓縮,只有一些手機展示,沒有辦任何活動,2019年來參展、展示AI技術的阿里巴巴、百度、科大訊飛缺席。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抑制已經顯現,限制簽證,加強審查,萬一出現孟晚舟那樣的事,就更麻煩了。

另一個觀衆減少的原因是經濟不景氣,企業壓縮開支,原來是幾十個人來,現在只來幾個人。前兩年中國造車新勢力在CES很活躍,這次只有拜騰汽車有發佈,何時量產面世還是未知。中國幾乎所有造車新勢力都遇到了資金壓力,不能很好地支付供應商賬款,就算有訂單,沒有零部件也生產不出來,市場也沒有預期的興旺。

從這些角度,的確感到了一些冬日的寒意。就像世界銀行剛剛發佈的2020年1月期《全球經濟展望》,題圖是“一艘空載的貨船在海上獨自航行”。空載代表了總需求不旺盛。好在世界銀行認爲,在經歷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疲軟的表現之後,世界經濟有望今年出現溫和回彈(從2019年的2.4%到今年有望升至2.5%),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不過從參展商數量看,CES官方數據說,今年創下歷史新高,達5187家,同比增加12%。有2萬個新產品參展。中國參展商不到1200家,歷史上最多時有1800家。

但在CES還是能清晰感受到中國力量的存在感。在白電(海爾)、筆記本電腦(聯想)、電視機(創維、TCL、海信、康佳、長虹)等方面,中國佔據了全球大部分市場,中國大量代工企業和零部件企業構成了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鏈的基礎。在中短期內,這種優勢無法取代,從而贏得創新升級的時間。

巨頭生態化

這幾年CES的主題基本上類似,就是AI,5G,IoT(物聯網);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出行/自動駕駛,智能城市,智能機器人,智能語音助理;在顯示方面,就是AR/VR,8K,柔性顯示,豎屏電視(向手機格式靠攏),等等。還有就是基於更好的無線連接手段和算力的提高,各個行業越來越數據驅動,如數字醫療、遠程患者監護等。

五年看下來,我覺得從公司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趨勢就是巨頭生態化。

全球互聯網巨頭、產業巨頭(如消費電子、通信、汽車、媒體與內容)、傳統科技巨頭(如IBM)、乃至零部件巨頭(如博世),自身都在不停創新、變臉,同時也都在搭建開放生態,試圖接入更多合作伙伴。

蘋果: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已有20%,用戶從聖誕夜到新年夜在蘋果應用商店消費了14.2億美元,其中2020年元旦一天就達3.86億美元,比2019年元旦增長20%。未來蘋果會推出更多可穿戴設備,蘋果2014年也已發佈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

微軟:不僅在“雲化”,也推出了Surface、Xbox、HoloLens等智能硬件。

谷歌:發佈了手機和大量智能硬件,不久前收購了智能手錶廠商Fitbit。智能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接入了1000多款智能設備,市佔率30%。

| 谷歌的手機廣告

亞馬遜:智能語音助手Alexa市佔率31%以上,推出的Kindle和智能音箱Echo都非常成功。

Faceook:收購了VR頭戴設備製造商Oculus。

特斯拉:汽車本身就是未來最重要的生態之一。過去十年是移動電話的時代,未來是移動工具的時代。電動汽車就是移動的消費電子產品。

三星:推出了AI驅動“數字人類夥伴”NEON,喜怒哀樂如同真人,可與人交流,講多國外語,可以扮演演員、網紅、瑜伽教練等多種角色。NEON的最終的目標是“擁有和真人一致的音容笑貌和言談舉止,擁有表達情感和智慧的能力”。

豐田:發佈了“互聯城市”項目。豐田將於2020年底關閉面積70多萬平方米的日本東富士工廠,2021年初開始建設互聯城市,城市將有專門道路只給全自動和零排放車輛通行;有專門人行道;建築主要由碳中性木材製成,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居民可以通過AI技術檢查健康狀況,並用傳感器將數據實施傳遞。

索尼:展示了概念電動車Vision-S。

現代:發佈了天地合一的出行方案,包括S-A1飛行汽車、PBV無人車、S-Hub交通樞紐。

| 現代汽車的飛行方案中的飛機

博世:作爲全球領先的物聯網企業,爲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互聯交通和互聯工業提供整合式、跨領域的互聯解決方案。目前每年軟件開發投入超過37億歐元,有3萬員工從事軟件開發,計劃未來2年培養2萬名人工智能專家。

巨頭爲什麼紛紛跨界?經典管理理論推崇專業化勝於多元化,爲什麼巨頭們的擴張越來越沒有邊界?

原因是,數據已經成爲今天的第一生產資料,要源源不斷地獲得數據,就要把控更多的入口,進入更多的場景。大概率來說,數字化巨頭們會越來越強,因爲數據只存在使用問題,不存在折舊和消耗問題,巨頭們的數據存款只會越來越多。

這裏特別說一下亞馬遜。它在CES上展出的智能語音助手Alexa,我感到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截。Alexa可以集成在自行車和摩托車頭盔上,在風噪、路噪環境中用語音應對大部分移動互聯應用場景。用Alexa,只要說一聲我要登Facebook,報一串賬號和密碼,就直接登錄進去了,以後無需再重複賬號和密碼。用Alexa,可以在騎車開車的時候說,打開亞馬遜,買某某產品,幾點給我送到哪裏,系統會問需要支付多少錢,需要現在支付嗎?你說一聲就好了。

在中國,巨頭生態化的趨勢也很明顯,如阿里、騰訊、華爲、平安、字節跳動、美團、海爾等等。

從數字化到智能化

從數字化(Being digital),到數據驅動(data driven),再到無時不在的人工智能(All in AI),這是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一個基本邏輯。

隨着大數據、雲計算、芯片、算法、傳輸能力等方面的不斷突破,這一邏輯變得更加明顯。

一切行業都可以數字化、數據化,然後藉助人工智能,實現智能化。

農機公司迪爾(John Deer)展示了依靠AI和英偉達芯片運行的智能除草機,它可以代替8到10名在雜草上噴灑除草劑的工人,也可噴灑肥料和殺真菌劑。有了它,農作物裏的雜草目前最多可以減少50%,未來有可能減少90%。

迪爾還展示瞭如何使用近紅外技術作爲光譜儀來觀察穀物,有了這些實時數據,農民可以根據穀物的質量決定出售的價格。此外,聯合收割機上的攝像機可以實時顯示,在脫粒操作中谷物是否已經從穀殼中充分分離出來。

| 迪爾的收割機以產生數據爲賣點

由於數字化和連接,各種場景中的設備本身都在扮演“信息採集者”的角色,然後通過AI分析,在顯示屏上輸出分析結果。

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Michael Bolle說,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工業人工智能”。例如,博世開發的新興傳感器SoundSee搭載AI技術,用於製造業可以精準預估機器的潛在故障,用在汽車裏可以根據輕微的異響判斷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用在太空的國際空間站,通過內置麥克風獲取系統和環境噪音,可以爲空間站“聽診”,判斷是否需要維修或者是替換。

生活智能化比產業智能化走得更快。從可穿戴設備(如博世基於傳感器的智能眼鏡解決方案Light Driv,能使普通眼鏡智能化),到全屋設備(三星、松下、海爾等都展示了全屋智能生活場景),智能化已無處不在。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不同標準下的碎片化的智能化商品,整合成安全、可靠、流暢、無縫的智能化生活,讓數據流和生命一樣不停。

2019年全球的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有8億多臺,2023年將增至接近14億臺。但各企業產品的互不兼容成爲一個消費者痛點,廠商也不得不按照多個標準生產。比如購買一把智能鎖,首先要弄清楚它是與亞馬遜的Echo(使用Zigbee標準)兼容,還是與谷歌Home或蘋果HomeKit相兼容。

標準與開放

一大希望是在2019年,蘋果、谷歌、亞馬遜,以及ZigBee聯盟公司(包括三星SmartThings、施耐德電氣、Signify飛利浦照明、宜家、恩智浦半導體、Resideo等)一起發佈了“基於IP的互聯家庭項目”(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該項目以互聯網協議(IP)爲基礎,旨在實現智能家居設備、移動應用程序和雲服務之間的通信,併爲設備認證定義一套特定的基於IP的網絡技術。

如能如此,智能家居就會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新標準,人們購買產品時就能知道是否可以與家裏的智能系統相兼容。將來,智能家居產品的包裝盒上會印有一個Logo,以便讓消費者知道它是否由該項目構建和支持。(注:ZigBee是一種應用於短距離和低速率下的無線通信技術;Resideo是從霍尼韋爾拆分上市的,能夠長期使用霍尼韋爾家居產品品牌Honeywell Home)。

蘋果、谷歌、亞馬遜發起的這個聯盟,最初將專注於物理安全智能家居設備,如煙霧報警器和二氧化碳傳感器、智能門鎖、安全系統、電插頭、窗簾和HVAC(供熱、通風與空調)控件,然後再擴展到其他類型的設備和商業解決方案。但首批產品何時上市,目前還沒有消息。

在尚無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儘可能地開放,就變得非常重要。

博世的智能家居平臺Home Connect,正從廚房、洗衣房場景向更多生活場景擴展,2020年年中,該平臺將爲不同廠商生產的照明、採暖、安保和娛樂等聯網設備提供大量額外的互聯服務,並支持蘋果HomeKit。未來用蘋果APP和SIRI語音助手即可控制博世智能家居系統。博世還將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讓合作伙伴在自有產品中自主地兼容博世智能家居設備及服務。

博世展臺設置了一個小劇場,演繹一個人的智能生活。“智能祕書”掌控所有智能家居,而且和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爲關聯起來,你忘帶什麼東西了,冰箱裏缺什麼東西了,它會直接提醒你。你上班時呼喚一下它,它會控制機器人打掃衛生。快遞員到家裏,家裏沒人,不要緊,通過門禁智能識別,快遞員可以直接把產品放到你指定的地方。

| 博世

三星把智能助手和機器人結合在一起,發佈了球狀小形滾動機器人Ballie,它能與主人交流,打招呼就從地上滾過來。早上它會喚醒主人,主人在家裏健身,它幫忙拍攝以糾正動作;主人離家,它可以照顧寵物。三星還發布了廚房食品準備助理機器人,它能切菜、炒菜、衝咖啡。

無論是產業智能化還是生活智能化,背後的核心都是數據、算法、算力。我在CES的一個感受是,機器智能比我們預計的發展要快,要好。當然,在自動駕駛方面的進步比預計的慢,因爲數據來源太多,變量太多,計算的難度超乎原來的想象。

中國信心

CES之行,讓我對中國的產業前景,有了新的信心。

首先,在和消費電子、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等相關的產業中,中國是全球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地實現產品的組織和生產的能力非常強大。消費電子的原型,從設計方案到試驗產品,在深圳、東莞、惠州、佛山這些地方,在全世界可以最快完成。

其次,中國已經進入了技術創新階段,很多產業和產品的全球創新中心在中國(如相對傳統一點的家電,新興的無人機)。2015年亞洲開發銀行的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在亞洲的產品出口中,高技術產品、中高技術、中低技術、低技術產品均位列第一。中國有不少地方還很落後,但也有很多地方是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都很強的,適合高技術發展的地方。

第三,數字化、數據驅動、物聯網、5G,等等,中國有全世界最多人口、最豐富的場景和數據,因此有巨大提升空間。阿里、騰訊可以和亞馬遜、Facebook一較高下了,但中國的農業和美國農業差距就不是一點半點。通過數字技術,中國傳統的一二三產業都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釋放。

接下來的二三十年,是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關鍵時期。中國創造不是對中國製造的取締或放棄,而是基於中國製造的改進與升級。這裏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數字化和智能化,天助中國,唯有開放、創新、人才與信息的自由流動才能讓我們續寫活力,共赴繁榮,吾輩不可不倍加珍惜。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