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现代最隆重的法定节日之一。早在先秦时代,中秋这个特殊的日子就有了民俗的意义。“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其中记载到仲秋之月,适合吃粥调理饮食。但彼时的“中秋”与现代的“中秋节”并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节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节日。倒是当时的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已将八月十五列为法定节日,放假3天。

而关于中秋的民间传说,要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里说起:“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大意为,月神有何本事,能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要抚育一只兔子在怀里?《天问》的诗句令人猜测,那时可能已有“嫦娥奔月”的雏形在流传了。

中秋什么时候成了“节”?据史学家考证,“中秋节”一词则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吃月饼、送月饼、联袂踏歌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民间说法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有了吃月饼的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据记载,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还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除了亲友间馈送月饼外,那时的人们还习惯于在这天夜里泛舟湖上,或是在苏堤上“联袂踏歌”,异常热闹。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送月饼的风俗也在元末明初开始流行,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苏北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时移世易,月饼逐渐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寄托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女子拜月

中秋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后来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儿。“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诗,所描写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唐代女性为何喜欢中秋拜月?这里有极深的文化内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来,中秋节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一样,都是女性节日。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神”相对应。“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作为月神的月亮更被拟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女性如何拜月?明末文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里有这样的记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

至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节日规则,应该是古代女性出于维护自己节日空间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事实上,这一规则并非“全国通行”,有的地区拜月便不避男性,甚至男女同拜,明嘉靖时期的《固始县志》曾记载,当地“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

玩月、赏月、设宴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霓裳羽衣曲》不就是李隆基从月亮上带回来的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就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燃灯观潮

古人在中秋还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古代人过中秋的民俗还有观潮。苏东坡在《八月十五日看潮》诗中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江浙一带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的记载。“起始之时,微见远处如白带一条迤逦而来,顷刻波涛汹涌,水势高有数丈,满江沸腾,真乃大观也”。

《武林旧事》“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玩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在清代,女子过中秋偷葱偷菜的风俗十分盛行,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已婚女子则会偷瓜求子。。

史料记载,清代还曾出现过“中秋斗香”的风俗。清代范祖述的《杭俗遗风》中提到: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出售处以琵琶街为最多;即正月灯市,所售亦在是处也。大街店铺,多有供者。人家摆设,须于天井搭台,佐以各式灯景。亦有唱南词等书者。明月初上,极形热闹焉。

只可惜,“中秋斗香”这种颇具特色的风俗,如今再也见不到了。本报记者 李子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