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9月22日晚間,湖南衛視在結束電視劇《遇見幸福》大結局之後,播出電視劇《激盪》前兩集。從目前首播的兩集內容來論,這部電視劇試圖以貧困開篇,講一個上海弄堂兄弟如何最終在市場大潮當中崛起的故事。作爲年代劇,《激盪》講故事的氣魄值得肯定,但其年代的質感相對不足,任重和李念等人在開篇劇情當中飾演青少年,還是有裝嫩的嫌疑。

湖南衛視《激盪》開播質量不佳,任重李念年齡違和,年代劇無質感

先說《激盪》的年代劇情。無獨有偶,今年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當中,梁曉聲先生的《人世間》與《激盪》竟然有撞梗的嫌疑。這部《人世間》,講的也是兄弟三人,在最近幾十年的大時代裏邊的風風雨雨。更爲有趣的則是,無論是《激盪》,還是《人世間》,都是大哥、二哥和三妹的角色設定。

因此,將兩部作品的內容進行比對,其實更容易分出兩者的質量高下。《激盪》方面,試圖講一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弄堂故事。而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人世間》則試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講起,地點,則是北方某城。這類年代故事,要想成功,都首先需要確立一可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

湖南衛視《激盪》開播質量不佳,任重李念年齡違和,年代劇無質感

什麼是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呢?就是故事當中呈現的內容,讓有這種年代經歷的觀衆(讀者)認爲,這是真實的,不是虛構的。環境的真實,和人物生存經歷的真實,都是年代劇和年代小說至關重要的。比對《激盪》和《人世間》,電視劇《激盪》在年代感方面的功課,顯然並不理想。

爲了呈現年代感,在電視劇《激盪》當中,呈現了一個上海地鐵建成的大海報,但是,這種背景板,對上海之外的觀衆而言,顯然缺少更爲明確的“時間概念”。而劇情內容當中, 則出現了倒賣股票券等等,也只是針對某些“老上海”才能產生時代記憶。《激盪》這部電視劇,缺少一個更爲合理的,可以讓所有觀衆進行時代認知的符號或者內容。

湖南衛視《激盪》開播質量不佳,任重李念年齡違和,年代劇無質感

劇情畫面當中,當然有故意做舊的嫌疑,試圖通過這種做舊,來實現年代感的表達。然而,上海弄堂很多自民國便是如此這般,這種做舊,也就無法滿足時代感的基本需求,無法將劇情準確定位在自己的時間線當中。反觀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人世間》,因爲小說的緣故,更加自由,就可以從歷史進程、房屋建築和城市佈局等多方面,給讀者更爲廣袤的年代感印象。

當然,《激盪》要呈現的時代主題,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這部電視劇,從底層視角出現,講的則是幾十年的經濟滄桑鉅變,講的是小人物的經濟命運愈發好轉等等。《激盪》的敘事野心是有的,展現主題內容的信心也是明確的,只是在技巧性上,有待提高。

湖南衛視《激盪》開播質量不佳,任重李念年齡違和,年代劇無質感

在角色塑造方面,郭曉東飾演的大哥四平八穩。這個角色,是《激盪》當中最爲成功的。上世紀的大哥們,確實大多是角色那樣的穩重,肩負着家庭的重要責任。尤其是郭曉東賦予角色的那種沉悶質感,讓這個人物的生活化影子很重,“真實有效”。

郭曉東對角色把握的成功,便讓任重飾演的角色顯得過分浮誇了。爲了電視劇劇情好看的需要,故意把二哥做成一個半活寶的樣子,也是編劇創作當中的人之常情。只有讓角色更爲鮮活,才能製造更多的隨機看點,讓電視劇不至於淪爲苦情劇。

湖南衛視《激盪》開播質量不佳,任重李念年齡違和,年代劇無質感

不過,任重自身的演技呈現了,有過度的嫌疑。活潑的東西給得有點多了。比如,三妹哭泣,兄弟二人上來探問。一場較爲苦情的戲碼,以任重角色摔下去收場,其實非常巧妙,但任重最後給的臺詞,就顯得浮誇了,破壞了劇情本身的戲劇張力。餘丁導演在《雞毛飛上天》那部電視劇當中,便把尺度拿捏的非常好。可這部《激盪》,卻某些戲份略顯用力,估計應該是劇本創作上的瑕疵。

外加上任重和李念在開篇的劇情當中,飾演的不過是個青少年,年齡上過分違和了。任重給人一種三十好幾的錯覺。而李念,更是不像剛剛結束高考的,而是像當了好多年中學老師的。這種演員年齡過分大於角色的問題,勢必成爲《激盪》不能讓劇迷滿意的重要緣由之一。這也是年代劇無法繞過去的問題!年代劇大多跨越幾十年,讓中年演員演一演青年,也是在所難免的。觀衆還是應該本着寬和的心態,看待這部年代大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