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財快評:任正非爲什麼覺得美國擔憂失去優勢是多慮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日前,在參與達沃斯一場論壇問答活動時,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就中美人工智能競爭問題表示,兩國可能還都沒有搞明白人工智能,如果想搞人工智能,這兩個國家應該在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上加大投入。 

  他認爲目前中國教育其實還是沿着工業社會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培養工程師爲中心的教育體系,所以人工智能在中國不可能發展很快。任正非進一步強調,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需要大量的超級計算機、超級聯接、超級存儲器,這些方面中國還是一個在科技上剛起步的國家,所以我認爲美國是自己憂慮過多了。

  正如任正非所說,人工智能時代所需要的人才與傳統工業社會、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完全不同。現在,中國在硬件領域投入較大,人工智能領域目前普遍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已經有一部分應用,但要廣泛的應用需要很長時間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數據積累。這意味着中國有一個較短的時間窗口培養相關人才。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也稱“強基計劃”),宣佈從2020年起實施,起步階段將遴選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試點,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多維度考覈評價模式,逐步建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 

  這表明國家已經意識到必須培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人才,“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事實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性學科在中國並不受優秀學生歡迎,因爲在就業方面存在困難,或者說找不到足夠體面的工作,與金融、商業以及互聯網領域可以得到高薪相比,這些基礎學科只能在研究機構或高校從事研究工作,收入低。因此,在這些基礎領域中優秀的畢業大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去了美國留學,並留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在美國,在機構或高校從事研究工作是一個比較體面的工作,並可以接觸和追蹤本學科最前沿的發展。華爲很多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學家和研究中心大都設在歐洲,中國工程師主要從事應用研究工作。 

  因此,當前中國最需要給予基礎研究工作者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以及更高的工資待遇,避免一面以舉國教育之力加大培養,另一面卻不斷地流失他國,留住人才,提高基礎研究水平,進一步培養更多人才,形成良性循環。所謂更好的工作環境,就是要改變過去官僚化的管理體制,論資排輩的評價體系,使得人盡其才,鼓勵探索和進步。

  當前,中國企業也在全球吸引人才,爭取在一些新興產業獲得技術領先優勢。但是,中國企業更傾向於爭奪存量人才,而不注重培養人才,認爲外來的和尚好唸經,這種做法往往導致本企業產生的人才總是想通過跳槽獲得更大的晉升。華爲則是通過股權激勵和公平獎勵的方式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從而通過集體的努力,攻堅克難,不斷進步。 

  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人才,新一輪技術變革與產業革命更需要與之匹配的新型研究人才,但中國在培養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的思維和制度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不利於中國全球科技競爭。就像任正非所說,還是沿着工業社會的教育方式培養人,中國需要形成與先進生產力相符的新型生產關係,這是中國在新工業革命中的短板和挑戰。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爲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陳永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