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視節目中出現了一段國產92/92改手槍生產組裝線的視頻。據介紹,此前的國產手槍零件在組裝成槍之前都要對尺寸進行調整,而在生產92式手槍的過程中採用了數控設備加工工藝,大大提升了零件質量。



碼放在貨架上的92/92改手槍。

92式半自動手槍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設計,研發工作始於1994年前後,國內自用版本分爲QSZ-92-9和QSZ-92-5.8兩種。前者於1998年定型,使用DAP92式9毫米手槍彈,也可使用國際主流的9×19毫米魯格手槍彈,主要配發給警察和武警使用;後者於2000年定型,使用DAP92式5.8毫米手槍彈,主要配發給部隊使用。視頻中展示的主要是警察和武警裝備的9毫米版本。

92式自1999年首次亮相以來,已經過去了近20年,一直是一把頗有爭議的手槍。


9毫米和5.8毫米版本92式手槍。9毫米版使用15發彈匣,比之前裝備的警用手槍都多,理論戰鬥射速45發/分,槍口初速350米/秒,空槍重760克。

初期型92式手槍,或者稱爲老92式,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很多問題,有些甚至致命。

首先,92式的彈匣通用性不好。通常一把92式會配備三個彈匣,除了一個裝在槍裏,還有兩個備用的。按理來說同一款手槍的彈匣應該是可以互換使用的,但可能是出於製造工藝不過關的原因,導致非本槍彈匣無法安裝到位,即使拍擊彈匣使之到位,也很可能出現子彈無法上膛的故障。

其次,92式的平均彈道高差距較大。所謂平均彈道高就是指瞄準線與平均彈道上任意一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差距越大對槍支的射擊精度的影響就越大。曾有人做過對比實驗,使用10支新開封的92式手槍射擊25米外的目標,其中3支槍的平均彈道高爲25釐米,3支爲12.5釐米,只有4支可以歸零。警察很可能需要在人羣密集的鬧市區執法,這樣的射擊精度會增加產生附帶傷害的危險。

再次,92式的槍支使用壽命偏短。它的槍管壁比較薄,理論設計壽命只有3000發上下,而著名的格洛克17手槍則超過了10000發。對於特警等訓練強度較大的單位,一支新槍可能集中射擊十幾次就要報廢,推高了訓練成本。


92式手槍的出口型CF98-9手槍槍管(左)和GP K100型9毫米手槍的槍管(右)。

最後,92式手槍的故障率較高,類似進彈不順,復進不到位等問題時有發生。基層警察往往要面對非常突然的,雙方距離很近的射擊環境,關鍵時刻槍打不響往往是致命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一方面是早期製造工藝粗糙,質量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結構設計上還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CF98手槍分解狀態。

92式採用雙排雙進彈匣,這種結構可以讓子彈在彈匣內的運動較爲順暢,本來是出於減少故障的考慮,但在把子彈從彈匣進彈口向槍膛內送入的過程中出了問題。


外貿版92式的進彈過程,子彈的運動軌跡比較複雜。

首先,92式爲旋轉後座原理,供彈坡和槍管彼此分開,射擊過程中對兩者的結合緊密度要求較高。其次,如果是體積稍大的步槍,可以把供彈坡做得長一些,保證旋轉後座供彈順暢,但手槍卻沒有那麼多空間,如果零件加工不夠精確,槍支保養不到位的話,子彈就容易被卡在供彈坡和槍管之間。


92式的供彈坡(紅圈內),可以看到切削工藝不太完善。

在使用5.8毫米尖頭彈的軍用版92式上供彈還比較順暢,問題不大,但在使用9毫米圓頭彈的警用版92式上就容易卡彈。


9毫米圓頭彈卡在供彈坡和槍管之間。

而SIG、格洛克、勃朗寧等經典手槍採用槍管起落式原理,供彈坡和槍管融爲一體,更方便加工成形,故障率也比旋轉後座式更低。


M1911式手槍採用了槍管起落式原理,應用這種原理的手槍,在開火時槍管會往上翹一下。

除了這些影響比較大的問題外,還有些小毛病,例如準星可見度不良,彈匣釋放鈕位置較高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疊加在一起,嚴重影響了該槍的正常使用,所以公安部於2015年9月宣佈一線單位暫停採購92式9毫米手槍。

北方工業隨後做了一定改進,新槍稱爲92改,或92G型。

92改主要採取了將雙排雙進彈匣改爲雙排單進彈匣,降低了彈匣釋放鈕,換裝多股復進彈簧、更換準星樣式等措施,並着重提高了生產工藝,增強加工精確性。但官方對使用壽命和平均彈道高差距大的問題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改進措施。


雙排雙進彈匣(左),雙排單進彈匣(右)。

92式手槍的基礎結構不好改變,現在只能通過提升生產工藝和保養水平來彌補。對於這樣一支要大量生產、大量消耗的槍械的而言,出於嚴格控制成本的考慮,提升工藝水準應該是個不小的難題,希望這次能有所改善吧。

李曦 本文來源:網易談兵 責任編輯:李曦_NN25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