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這個細節卻激發了周洛華的思考:如果按照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貨幣起源於物物交換,爲何沒有老人骨頭的遺址裏就沒有貝幣。不過,周洛華也坦率承認,自己在《貨幣起源》提出的關於貨幣形成的觀點是一己之見,比如採集狩獵部落裏道德誕生順序的設想,截至目前並沒有考古學證據作爲支撐。

貨幣體系由風俗、習慣和人性決定,社會越公平貨幣越堅挺

教科書上關於“貨幣起源”的正統觀點,正受到某些經濟學家的挑戰。

“貨幣起源於物物交換”,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經濟學理論。這個觀點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18世紀時被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強化,認爲不僅貨幣,整個市場經濟都是從物物交換演變而來。此後,它就被奉爲圭臬,寫進了幾乎所有經濟學教科書。

近年來,有人開始打破這個觀點。2015年,歐洲穩定計劃智庫成員、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菲利克斯•馬汀(Felix Martin)在《貨幣野史》中,從古希臘戰爭談起,認爲貨幣體系並非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而是在鋒利的兵刃之下強行建立,貨幣不僅通過軍事征服擴散,還通過法律得到穩固。

在新出的《貨幣起源》中,經濟學家周洛華走得就更遠,從生物進化和人類社會學角度談貨幣起源,認爲貨幣是人類進化史中出現的一個新機制。

周洛華解釋,之所以引入人類進化視角,是因爲主流貨幣史都是直接從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再談貨幣發行、貨幣總量、赤字規模,完全不提貨幣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這就相當於你去動物園看到所有的動物都是被閹割的,你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些動物的真實生活”。

撥開“迷霧”重看經濟史

從外表就能看出,周洛華顯然是經濟學圈的另類。與普遍西裝革履的經濟學家們不同,他身材瘦高,皮膚泛着健康的小麥色。作爲在上海出生、長大的第三代“移民”,周洛華至今還倔強地保留着祖籍地湖南益陽的方言和生活習慣。在一本書的自序中,甚至依然寫着“周洛華,湖南益陽人”。

不過,從公開履歷看,周洛華還是典型的學術精英成長路徑,復旦碩士,在藤校進修過,參與重要課題,還寫了大學教科書《金融工程學》,如今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然而,真正構成學術思維底色的,可能還是他引以爲豪的湖南人那種“霸得蠻”,比如他寫過一本書,光看書名就會得罪不少同僚——《經濟學家是我的敵人》。

不過周洛華說,完成《貨幣起源》後,以前寫的書都不在意了,“這本書就是我的小兒子”。

2010年,周洛華對哲學產生興趣,併成爲維特根斯坦的虔誠信徒。維氏對他的影響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二是不要被表象、概念、結論等迷惑,要識別並驅散“語言的迷霧”,迴歸現實生活,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周洛華由此聯想到經濟學領域裏充斥的“迷霧”——複雜的數學公式、繁瑣的金融學模型,令經濟學變得和《綠野仙蹤》裏那位奧茲魔法師一樣神祕高深。但他自己的工作經歷卻暴露出“迷霧”背後,經濟學教育一度有多脫離實際。

1997年,周洛華從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畢業後進入外企。公司委以重任,叫他負責管理一套新引進的IBM系統。那時除了滿腦子“太理論、太抽象、太模型、在實際生活中完全就不會發生”的管理學理論,周洛華其實連基本的微軟OFFICE管理軟件都不會用。

“工作前6個月主要任務就是各種‘裝’,既要技巧地提出問題拿到答案,又要防止別人知道我什麼也不懂,我的演技和口才就是那時練出來的。”周洛華半開玩笑地說。下班後再回家瘋狂研究電腦操作手冊,一番惡補後還真成了電腦達人,此後又跳槽到英特爾公司做成本會計。

英特爾面試的題很務實,其中一道他記憶猶新:兩條芯片生產線,一條生產出的芯片售價10美元,利潤率是50%;另一條生產的芯片售價20美元,利潤率是1%;假設你是生產線主管,在只能改造一條生產線提高成品率的情況下,會改造哪條?

“當時類似的面試題還有幾道,都是從經濟學出發馬上就掉坑裏了。”周洛華總結,就像維特根斯坦強調的,只有迴歸人類生活,諸多經濟學現象纔有真正答案。

於是,在《貨幣起源》中,他提出一個解釋貨幣起源的新視角,與貨幣相關的制度和安排,都與人的本性和人類部落進化過程有關。

人類進化史中的貨幣

周洛華的祖父是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他對人類學也很有研究。小時候,周洛華聽祖父從靈長類動物社會結構組成角度,談過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不過當時他對這方面的話題並沒有太多興趣。

第一次注意到人類學與自己專業的關聯,是2002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進修時,旁聽了一場人類學院的講座。當時,他得知一個細節:人類學家在挖到貝幣的原始遺址中,發現的大多是老年人的骨骸,而沒有老人骨骸的遺址中就沒挖到貝幣。

講座中,人類學家對此只是一句帶過,並沒有做出解釋。但這個細節卻激發了周洛華的思考:如果按照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貨幣起源於物物交換,爲何沒有老人骨頭的遺址裏就沒有貝幣?在人類早期社會生活中,貨幣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此後這個疑問一直在他腦中縈繞,直到多年後讀維特根斯坦哲學引發的思考,才得以重新被激活。周洛華開始大量閱讀人類學方面的著作,《論人的本性》《靈長類的社會進化》《黑猩猩的政治》《猿形畢露》《道德的起源》……理清靈長類動物進化演變的脈絡和關鍵節點,尤其是4.5萬年前到1.2萬年前這段時間裏的演化過程後,周洛華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知識譜系,“這時再回頭來看金融學,就覺得有大徹大悟的感覺了”。

他大膽地把貨幣誕生與人類道德起源聯繫起來,認爲貨幣並非起源於物物交換,而是幾乎緊隨着道德之後出現的,並對道德有強化作用。

因爲從考古遺址中發掘的動物骨骸和巖畫來看,早期人類主要是靠合作來捕獵大型動物,在這個過程中,好獵手的作用十分重要。周洛華認爲,採集狩獵部落爲了生存,就必須進化出一套道德體系,讓好獵手的利益得到保障,產生更多後代,以此作爲他對部落生存貢獻的補償,同時也激勵部落其他人像他一樣能幹而慷慨。

於是,在早期人類部落中就產生“欠”的概念,由此引發貨幣的誕生。所以他認爲,“貨幣誕生自‘償還’恩惠而不是‘交換物品’”。“貨幣是道德的補丁,貨幣和道德一起構成了秩序。”周洛華說,“一個國家如果貨幣發行量巨大無比,這個國家的道德體系一定已經千瘡百孔。”

從人性角度闡釋貨幣誕生

在《貨幣起源》中,周洛華還從人性角度論述貨幣,認爲貨幣體系是由風俗、習慣和人性決定的,“社會越是公平,貨幣就越堅挺”,“金本位也好,銀本位也好,均無關貨幣制度本身的優劣,而是事關帝國和信心”。

他解釋,貨幣史中引入人性的思考,除了來自於對中外歷史的研究,更多是觀察中國資本市場後得到的啓發,尤其是這些年,在股市大起大落中目睹了太多世態人情。“看到那麼多比我聰明得多的年輕人,最後在中國資本市場要麼爆倉要麼悲傷離去要麼消失,就有種……唉……”說到這裏,一直侃侃而談的周洛華神情有些黯然。

他還有個計劃,是今後把在股市中看到的真實事件寫成小說,情節遠比港劇《大時代》跌宕,也更直擊人性中的幽暗。“資本市場是東西越漲越買,而不是經濟學家說的價格跌了你買,價格跌了反而想拋。那些經常給我建議的人,投資回報都不比我高;那些投資回報高的人,很少給我建議。”他這樣概括自己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看法。

不過,周洛華也坦率承認,自己在《貨幣起源》提出的關於貨幣形成的觀點是一己之見,比如採集狩獵部落裏道德誕生順序的設想,截至目前並沒有考古學證據作爲支撐。他只在《漢謨拉比法典》和《國語》兩部東西方古老典籍上,通過一些記錄片段,解讀出貨幣最初形式是一種有質押的借條,且誕生於道德體系之後,以此作爲推斷的旁證。

“網紅”經濟學家薛兆豐不用任何數學公式和晦澀術語,而是用通俗的語言講解經濟學理論走紅後,引發過講述內容究竟是“一流”還是“三流”的爭論。周洛華無疑也預判到了,《貨幣起源》中的某些結論同樣可能會被“言必有出處”的學者們所不屑。

“我不會因爲這本書未被視作學術著作而感到絲毫難過。”他說,除了祖父,烈士後代的祖母從小給他的影響也很大。“要做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就是我自己的價值只能我自己判斷或者我死的那天由上帝告訴我,不能由別人告訴我。”

周洛華說,相對於規範的學術語言和精準的數學公式,“把話說清楚,讓人能聽懂”纔是他更高的“道德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