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在這件事情當中孫悟空也有一定的責任,唐僧之所以會對他的誤會越來越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他們兩個人,都在太過於堅持自己的立場。這就說明唐僧並不是一個沒有膽量的人,那麼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爲了個人的安全,而選擇向孫悟空妥協呢。

在《西遊記》中的取經隊伍當中,孫悟空是唐僧最爲得力的徒弟,一路上降妖除魔掃清各種障礙,使唐僧最終得以平安到達西天。但與此同時,孫悟空也是和唐僧發生衝突次數最多的徒弟,他們鬧得最厲害的一次,就是三打白骨精那一難。

在這一次劫難中,孫悟空被實實在在的冤枉了一回,而且唐僧的行爲,也的確傷透了他的內心。這件事情從直觀上來看,大部分責任都在唐僧的身上,是他肉眼凡胎難辨真假,從而才讓一心一意保護他的孫悟空遭受不白之冤,並且最終被趕出師門。

如此一來也就更加突出了孫悟空的悲情形象,分明一心爲唐僧着想,可是對方卻絲毫不領情,反而還給他扣上了一個濫殺無辜的罪名。但事情發展到最後這種局面,真的只是唐僧一個人的錯嗎?其實在這件事情當中孫悟空也有一定的責任,唐僧之所以會對他的誤會越來越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他們兩個人,都在太過於堅持自己的立場。

而且孫悟空在爲自己開脫和辯護的同時,也與唐僧產生了非常劇烈的衝突。也正因孫悟空當時口不擇言,纔給兩者之間造成了非常深刻的誤會,最終演變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總之通過三打白骨精一難,唐僧和孫悟空之間的問題,也隨之徹底暴露了出來。孫悟空觸碰到了唐僧的底線,他們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第一次打敗白骨精時的情節。在這段情節當中隱藏着一個至關重要的細節,而這也正是他們彼此之間,相互疏遠的開端。當時孫悟空看到白骨精的魔爪即將伸向唐僧,在這危難關頭,他來不及做多餘的解釋,舉起金箍棒打倒了白骨夫人。

在孫悟空看來這是他的本職工作,降妖除魔保護唐僧的安全,是自己的頭等任務。無論如何他都要盡最大能力保證唐僧的安全,尤其是在這種關鍵的時刻,更不能手下留情。也正因如此,他纔會在後來與唐僧爭論真相的時候,顯得是那麼理直氣壯,甚至膽敢出言不遜。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件事情將會給他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唐僧在沒有搞清楚真相的情況下,一上來就責怪他行兇傷人。對此孫悟空先是與唐僧爭辯了幾句,接下來語氣一轉便開始取笑唐僧:“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裏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

孫悟空這一番話無疑觸碰到了唐僧的逆鱗,因爲唐僧乃是十世修行的聖僧,一直嚴格遵守戒律清規,從來不曾有那一方面的非分之想。但孫悟空卻把這樣一個天大的罪名,扣在了他的身上,所以唐僧的內心裏必然充滿了憤怒。他當時的表現,就如同《西遊記》中所寫的那樣:“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

唐僧從小就在金山寺出家,從來沒有觸犯過佛門的戒律,乃是世人眼中有口皆碑的聖僧,根本從未受到過這種羞辱。他的內心宛如一塊無暇的美玉,可孫悟空的話就像是一把尖銳的刀,在他心上留下了一道不可磨滅的痕跡,同時也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靈。

於是唐僧纔會表現得非常憤怒,氣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可孫悟空卻並沒有感覺到任何不妥,反而還繼續拿白骨精留下的皮囊撒氣,舉起金箍棒又狠狠地打了幾下。他這一番舉動終於讓唐僧忍無可忍,要將他逐出師門。

此時的孫悟空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邊緣,雖然唐僧還沒有下定決心要把他趕走,但是很明顯已經生出了這樣的想法。不過他依然沒有把唐僧的話放在心上,繼續我行我素,甚至還說唐僧如果沒有他的保護,就到不了西天。

孫悟空說的固然沒錯,唐僧的確離不開他的保護。然而這句話在唐僧聽來卻會造成這樣一種感覺,孫悟空是在拿這件事情來威脅他,讓他主動選擇妥協讓步。如此一來孫悟空再一次觸及了唐僧的底線,當初唐僧決定西行之時,就已知道路上有無數妖魔鬼怪,但是他卻從未退縮。

這就說明唐僧並不是一個沒有膽量的人,那麼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爲了個人的安全,而選擇向孫悟空妥協呢?所以在唐僧看來,孫悟空把話說到這個份上,顯然是在侮辱他的人格,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委曲求全貪生怕死之輩。

不管孫悟空有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他的言語已經給唐僧造成了很深的誤會。他們的關係也正是在此刻,出現了一絲非常明顯的裂痕。在唐僧的心裏,孫悟空不再是一個聽話的好徒弟,從而也就會使他對孫悟空此後的行爲,產生十分強烈的偏見。

這是一種在人們發生誤會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的一種現象,也是他們之間問題的初步體現,由於彼此不夠理解,而產生了不必要的誤解。只要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心存誤解,那麼不管對方做什麼,在他看來都是錯的。正如皮薩列夫在《勞動史概論》中所說:“思想上的錯誤會引起語言上的錯誤,言論上的錯誤會引起行動上的錯誤。”

唐僧和孫悟空接下來的表現,充分證明了這一句真理。孫悟空與唐僧的第二次爭論,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後來在孫悟空和唐僧的各自讓步之下,他們的第一次辯論,終於畫上了一個短暫的句號。師徒四人開始再次前行,但是新的危機也正在前方等帶着他們。異常執着的白骨精並不甘心就此放手,再一次喬裝打扮,變成一個老太婆想要把唐僧抓走。

只不過她這一次依然沒有得逞,又一次倒在了孫悟空的金箍棒之下。可孫悟空的行爲,也讓唐僧再次震驚,短短一天之內連殺兩人。即使唐僧再寬容大度,也無法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也就引出了他與孫悟空的第二次爭論。

唐僧怪他殺人,孫悟空一如既往的辯解,形勢愈演愈烈。這一次唐僧動了真怒,一心要把孫悟空趕回花果山,不允許對方再做他的徒弟。此時此刻唐僧並非不念舊情,只是孫悟空的所作所爲,已經超出了他所能容忍的最大界限。

自幼受到佛法薰陶的唐僧,從來不敢妄傷性命。根據《西遊記》原著中的介紹,唐僧小的時候曾經用一擔柴,從漁夫的手中換回了一條魚的性命。由此可見唐僧是真的具有好生之德,不忍心看到有人被孫悟空打死。所以爲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繼續發生,他只好選擇把孫悟空從自己的身邊趕走,這樣孫悟空就不會因爲保護他而傷及無辜。

萬般無奈之下,孫悟空急中生智,想到了用緊箍咒來打消唐僧要趕走他的想法。在《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說出了這樣一番話:“自從涅脖罪度,削髮秉正沙門,跟你做了徒弟,把這個金箍兒勒在我頭上,若回去,卻也難見故鄉人。師父果若不要我,把那個《松箍兒咒》念一念,退下這個箍子。”

此話一出,很容易給唐僧造成一種新的疑慮,難道孫悟空處心積慮,在一日之間連傷兩人性命,最終的目的就是爲了激怒自己,從而給他摘下頭上的緊箍,然後再把他逐出師門嗎?這樣的話孫悟空就能夠徹底享受自由的生活,不再受到任何人的約束。

這個時候孫悟空在唐僧的眼中,已經不只是一個野性難馴的猴子,而是變成了一個爲了達到自己目的,不惜傷害他人性命的魔頭。孫悟空說出的這些話,雖然暫時堵住了唐僧的嘴,但是卻也讓他們之間的誤會逐步加深,使他們之間潛在的問題漸漸暴露。

同時也可以看出人們的誤解,往往源自於各自心中的猜忌。有時候誤會一個人就是這麼容易,有些事情會在人們的胡亂猜測中無中生有。這些都是因爲兩者之間不夠信任,才引發的問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經過之前的兩次分分合合,孫悟空和唐僧的關係,已然達到了一個即將崩潰的臨界點,再也經不起任何的折騰。但是躲在暗中的白骨精,卻依舊不肯死心,她用自己的生命作爲賭注,對唐僧發起了最後一次攻擊。

然而孫悟空卻註定是她生命中的剋星,這一次她再也沒能僥倖逃脫,徹底死在了孫悟空的手中。可是隨着白骨精的死去,孫悟空也迎來了和唐僧的最後一次談判。

在這一次談判的過程中,孫悟空又拿出了上一次的殺手鐧——緊箍咒。當時他這樣說道:“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喫盡千辛萬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塗,只教我回去,這纔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罷,罷!但只是多了那《緊箍兒咒》。”

這些話的前幾句,或許還能夠使唐僧的心裏產生一些動搖,讓他動一動惻隱之心。但是當孫悟空說出緊箍咒的時候,唐僧終於爆發了!

孫悟空這些話恰好印證了唐僧心中的猜想,原來孫悟空所做的一切,真的只是爲了摘掉頭上的緊箍。被孫悟空視爲殺手鐧的藉口,卻在無形中成爲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和唐僧的關係徹底宣告破裂。

唐僧再也無法忍受,在他的心裏早已把孫悟空,當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如果與這樣的人結伴同行,無異於和小人同流合污。所以在《西遊記》中也就有了接下來的一幕,唐僧讓豬八戒準備筆墨紙硯,親自寫下一封貶書作爲證據,來證明他與孫悟空從此恩斷義絕,保證再也不會念那緊箍咒。此時他們之間問題,已經發展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他們在這一難中所暴露的問題

唐僧動了真格,孫悟空也徹底傷透了心,他們都認爲自己沒有做錯。從頭至尾他們都在堅持着自己的立場,既不願意真正的妥協,也不願意選擇相信對方。這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問題,不能相互包容和信任,更無法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也不曾去試着理解對方的行爲。

比如孫悟空雖然一直都是有口無心,他最終的目的只不過是爲了留在唐僧的身邊,繼續保護對方去西天取經。但是他所說過的那些話,卻給唐僧造成了難以消除的誤解,最終讓他們兩個的關係徹底崩潰。

而唐僧則一直都在固執地相信自己眼前所看見的一切,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推敲孫悟空所說過的每一句話,寧願相信自己的直覺,也不願相信與他朝夕相處的徒弟。他們兩人始終都在與正確的方向背道而馳,在誤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張小嫺在《麪包樹上的女人》一書中說過:“誤會,需要解釋清楚。猜忌,請適可而止。”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唐僧和孫悟空也不至於發展到最後那種地步。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和猜忌,是彼此之間最大的障礙,也會給對方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對於這些行爲的確應該把握一個尺度,做到適可而止。結語

通過三打白骨精一難,唐僧和孫悟空之間的問題,可以說暴露的非常徹底。造成他們師徒關係破裂的原因,其實並不是白骨夫人的突然出現,而是由於他們的內心中,缺少對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也正因如此,他們之間的誤會纔會逐步加深,最終導致兩人徹底決裂。

其實這也是人們在相處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兩個人從陌生到熟悉,總是要經歷一段磨合的過程。而在這段時間裏,也難免出現一些誤會和分歧,甚至彼此之間會相互猜忌。

但是隻要我們願意選擇相信對方,這些不愉快的事情終將會煙消雲散,經歷過這一切之後,兩個人的關係也會隨之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所以在我們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可以去試着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去面對身邊的人。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