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唐 五代十国

隋(公元581年—618年)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属郢州之武昌、安昌二县)。开皇九年(589年)平陈,调整郡县建制,改州为郡,改郢州为江夏郡,又改江夏郡为鄂州,罢武昌郡,存武昌县,又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改郢州为鄂州,隶属鄂州,州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武昌)。同年,置鄂州,置江夏郡。大冶属鄂州之武昌、安昌、阳新,至隋,鄂县之名西移于鄂州。武昌县治未变。至此,武昌领域又相当于三国吴时的武昌县领域,历隋,唐未改。又废阳新县并安昌、奉新、合置富川县,属鄂州。大冶此时分属鄂州武昌县、永兴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西南炼铜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废永兴县入富川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富川县更名永兴县(今阳新山川坛)仍隶属鄂州,治所移永兴治。黄石市区,大冶西北三乡属武昌县,大冶市区、长乐南部属永兴县。阳新在永兴县。

唐(公元618年—907年)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唐代监察官员的分区是按基本交通路线来分的,称为道,遵循山川形便地理条件。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鄂州属江南道,大冶随之改为江南道鄂州武昌县,县治未变。唐景云二年(711年)隶荆州大都督府鄂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改为十五道,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鄂州属江南西道,领七县,武昌县列于二,县治未变。天宝年间(742年)重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江夏郡为鄂州。道、州、郡之名几经变更,而武昌县上属关系未变,大冶西北部、黄石市区在武昌县境,东南部在永兴县。武昌、永兴县隶鄂州。据《旧唐志》: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置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而武昌县名如故。贞元元年(785年)永兴县治迁长乐乡宣化里深湖口,在今大冶、下陆分界处。797年,在永兴县北筑长乐堰,在今下陆长乐山麓。长乐山及其附近唐代属今阳新县。符合山川行便,犬牙相入划区原则。

节度使辖区称方镇,唐后期政区体制是道(方镇)——州——县三级制。按元和方镇图,大冶属岳方镇。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设立军事建制,称为武昌军,军的治所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开始。其时,大冶仍属武昌县。此时武昌军城,武昌县城同时存在,时称上、下武昌城。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武昌县属鄂州,梁唐时属吴;晋汉周时属南唐。据《五代职方考》:李煜立六年,即宋干德五年(公元967年)割武昌三乡之地置大冶县与武昌县并属鄂州(江夏郡)。据《九国志》、《隋唐五代史》载:唐天佑二年(905年)杨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治七年,积军储20万,于912年开青山大冶,公家仰足;南唐李煜七年,宋太祖干德五年,南唐升永兴县青山场,并划武昌三个乡与之合并,定名大冶县。《阳新县志》和明嘉靖《大冶县志》云“宋干德三年青山场,并析武昌三乡置大冶县。仍属鄂州,隶江南道。”另一说,保大十三年即公元955年置。现在定为967年。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起,昭宗封扬行密为吴王(史称杨吴),武昌属杨吴的鄂州,大冶在杨吴鄂州武昌县。唐末到五代,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天佑二年(905年),吴国武昌军节度使秦裴在永兴县北境,𣲗源湖西岸的青山(大冶市区老龙头至坑头一带)以兴建铁冶,是名青山场,管理机构名场院,场院址在金湖镇,又称大冶镇(今大冶市区将军岭党校后)。经历后梁、后唐两代,武昌属杨吴,自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到五代末年(960年),武昌县、永兴县属南唐鄂州,大冶在南唐鄂州武昌郡武昌县、永兴县。县治未变。

南唐,宋干德五年,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南唐割武昌三乡与永兴县青山场合并,置大冶县。其五代末《武昌领域示意图》标明以泽林、凤凰山长岭、保安、西塞山交界,四峰山在交界处大冶一侧。鄂州市东南隅的屏障有四座名山,即东方山、白雉山、五卦山、凤凰山,除凤凰山在鄂州地,其它三座山均在鄂州的边境线上,但西塞山仍在武昌县。西塞是武昌之东大门。武昌、大冶以西塞山、黄荆山脉分水岭为界,山阳属大冶,山阴仍属武昌,大冶管至西塞山下道士洑。1955年,行政区域调整,而在大冶县所辖的第五、九两区(即汀祖、花湖、碧石全部和泽林部分区域)重新划归鄂城县辖,因此,白雉、凤凰两山的全部和东方、五卦两山的北部分别划入鄂城县的版图(含今大冶黄石市区、下陆、铁山郊区和今鄂州汀祖、碧石、花湖地区)。武昌县划出的三个乡,包括今汀祖、碧石、花湖、三山、河泾湖、曙光、黄金湖、长岭及其以南沼山、保安湖,保安镇、茗山、灵乡、马桥坳、郑家沟以东,龙角山脉、猴儿山以北,𣲗源口牯牛洲尾至大冶湖南五里青山之青山(大冶有多处名青山),青山场管理今大冶镇周边原永兴县境采矿冶炼,人多形成了市镇,将青山场市镇与武昌东南三乡合并为大冶县。这个“场”不是山场、矿场,特指市集,简称市(镇、集市)。大冶因矿业而兴,沿水而设。可见青山场就是市镇,有专业性质,贸易繁荣,是物品交换市场。采冶管理机关设在这里。因采矿工业发达而兴盛成市,比集镇大的专业镇。大冶市原名金湖镇,大冶湖上部名金湖,下部名𣲗源湖,以青龙阁为界。大冶镇因青山采铁设场,后升场为县,成为南唐国“铁都”。采铁在今老师范、老龙头至墈头三座山上,至今这一带地势较高。人居环将军岭(今人武部、党校、老县委)而居,衙门在今人武部一带。大冶镇从将军岭老东街、老西街发展。青山矿枯竭了,成为居民区、商品市场。宋初形成县治规模。

青山场是行政区划,场院是行政机关所在地,在大冶镇(金湖镇),大冶镇原始名称叫青山场。关于“场”的所在地,一说在县城西五里铜绿山附近,一说在县西距城十里,一说即今大冶市治,这是多处青山名或青山场属铁矿点所至。青山场相当于武昌郡直属的县级工矿工业特区。这是黄石工矿特区的滥觞。青山场除了场院(市镇)外,管辖以青山场为中心的矿山、矿点,故有多处称之为青山场。武昌县与永兴县的疆界,除青山场(今大冶镇)外,便是大冶县与永兴县的交界。金湖为当时大冶、阳新的两县的分界处。自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划县的地理态势。武昌有十二个乡划出的三个乡区域基本可认出,除青山场所属矿冶基地和青场院驻地延至罗桥、长乐宣化里深湖口外,全是武昌县的三个乡地,武昌主要铜矿铁矿藏区。建县后,大冶分为四个乡,北为四会乡,西为宣化乡,南为安昌乡,东为永丰乡。原额编32个里,这四个乡的乡名基本上保持了原名成分。再加一个县治金湖镇。县北为四会乡,顾名之义就是蕲春、永兴、武昌、大冶“四会”之地;宣化乡是原武昌县长乐乡宣化里升为乡,安昌乡龙角山脉至金柯南山头,三溪口以北部分,曾名安昌县。永丰乡是原青山场及其周边地区至县𣲗源口、道士洑。“开青山大冶”,这是大冶建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动机,战争需要大量军储和铁兵器,秦裴曾用武昌郡七年储备的20万金“开青山大冶,公家仰足。”《阳新县志·大事记》:“905年(天佑二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永兴县属地𣲗源湖西岸设青山场(今大冶县城),兴炉冶。”同时也说明,鄂东南人口增多,经济发达,文明辐射普遍开花。百里为县。明嘉靖十九年《大冶县志》载大冶编户29里,后并25里,疆域:东抵武昌县杨硚界50里,由杨桥小路可通咸宁、蒲圻等处。南抵兴国州永城里五里,由永城里铺路可通本州通山、瑞昌等处;北抵武昌县旧大驿路75里,由旧大驿铺路可通武昌、黄州、麻城等处。东西广140里,南北袤80里,属赣南语系。唐代老居民有甘姓、程姓、孟姓、皮姓、陆姓、薛姓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