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此,今黄石市区包括磁湖、张家湖、石灰窑、黄石港才属大冶县,在沈家营设磁湖镇。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冶属兴国府,黄石市区仍属武昌县,仍在武昌府。

宋元明清民国

宋(公元960年—1127年)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武昌隶属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二月改永兴县为兴国军,隶江南西路,割鄂之大冶县划归兴国军,武昌县境未变,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江南西道领监。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鄂州包括黄石市区属荆湖路。咸平二年(999年),荆湖路今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宋。黄石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进入黄石、大冶。自此,武昌县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仍治袭前朝县治。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设磁湖镇。从聚居点发展成镇,要相当长年月,磁湖之名早于宋元丰三年。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后设磁湖铁务,设磁湖兵寨(今𣲗源口附近)。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磁湖突起一州,如覆盆,与黄石矶对峙,名新生州。

宋南渡后,金兵骚扰江北,因武昌(今鄂州市)地扼上流,为江西要冲隘口,遂于嘉定十四年(1121年)升武昌县为武昌军使,次年续升为武昌军。因军名与鄂州(武汉市武昌区)的武昌军节度之名相类,乃取“玉宝寿昌”之文义,次年改名寿昌军,领武昌本县,军治在原县治。黄石市区属寿昌军,直隶武昌军节度。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还隶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本县,直隶武昌军节度。

元(公元1271年—1368年)初沿宋制,仍为寿昌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年(1273年后)以归附。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升为武昌散府,隶属鄂州路,仍治武昌本县。大冶属江西行省兴国路,黄石市区在武昌县。至元三十年(1293年)三月,大冶属湖广行省兴国路。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称武昌路,路治所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陈友谅兵陷湖广占领武昌,武昌县治徙治于保安(大冶县保安镇)。扬普雄据兴国、武昌,尉龙卜花收兵复之。次年永兴县达鲁花赤、岛列石等开府治于兴国军。升水翼义兵头目赵升铁穆尔为大冶县主簿,招抚居民复业。据元史《地理志》载,武昌有15805户,64598人。清同治《大冶县志》记载:“相传红巾之乱,土著屠戮几尽,田园无主;今邑中著姓原籍他省者,皆来洪武年间也。”据明《一统志》记载,武昌县有户4290,丁口12971。可见大冶、阳新丁口之少。江西等省大量移民填入武昌、大冶、黄石乃至湖南、湖北,史称“江西填湖广”。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张荣四由湖外(石堡)迁居湖内,其后子孙繁衍,遍居湖内,后此地名张家湖,张家湖与磁湖以长湾为界。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占领湖广,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县治不变。明代政区级别是布政使司——府。直隶州——县、州,县——县。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冶属兴国府,黄石市区仍属武昌县,仍在武昌府。同年,设道士洑巡检司。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降兴国府为兴国州,撤销永兴县,其地域统归兴国州,下辖大冶、通山两县,隶湖广省布政使司武昌府。将西塞划属大冶县。至此,今黄石市区包括磁湖、张家湖、石灰窑、黄石港才属大冶县,在沈家营设磁湖镇。明代初期,石灰窑只有姓柏的几户人家在此烧石灰。明洪武九年,道士洑、石灰窑、黄石港、下陆都归大冶县辖,与武昌县(今鄂州市)脱钩,大冶编户里29。西塞于明初从武昌划入大冶县。此前,武昌辖黄石港、石灰窑、西塞沿江一线。以黄荆山、西塞山分水岭为界,山阳归大冶,山阴归武昌,道士洑归大冶县章山里,在行政区划上道士洑不等于西塞山。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设张家湖、华家湖、河泾凌家湾河泊所。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大冶县仍设4乡32里并为27里,新下陆属四会乡东方堡。铁山属四会乡铁山堡。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27里并为25里。黄石市区属永丰乡。永丰乡含今尹家湖、黄石市区、河口、黄石港、老下陆及鄂州市汀祖、碧石渡、花湖、杨叶、泽林地区,有7里21堡。金牛,明初置镇,为鄂城西南部灵、马、贤、符四乡的中心市场。

清(公元1636年—1911年)清代是省、府、县三级政区制。顺治二年,清兵定湖广,县属仍旧。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南、湖北布政司(省)。大冶县归属武昌府。后湖北省分为五道。武昌县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所属武昌府。改里为图,大冶县4乡25图7个自然市镇,设黄石港市、石灰窑市、道士洑市等,市的作用主要用于贸易流通,黄石市区在清初时交通、流通相当发达。大冶县全县四乡之设,千年未变。清朝中期,黄石港的商业经济地位逐渐凸现。黄石市区的繁荣是张之洞督鄂兴汉、督鄂兴冶从汉冶萍公司成立后,华记水泥厂、富源煤矿、富华煤矿、鄂南电厂相继成立,至此现代化工业大冶钢厂等出现。张之洞是黄石之父当之无愧。大冶地区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要算道士洑镇。道士洑镇原名土复镇,唐代称楚雄镇,位于西塞山下,依山临江,为历代军事重镇。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陆地区为大冶县四会乡东方堡及金桥堡,南河堡部分。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年—1735年)分湖广行省设置湖北省,大冶县属湖北省武昌府。雍正九年(1731年)道士洑改设都司。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改图为里,里下为堡,堡下设甲(十户一甲,十甲为一堡,十堡为一里)全县分4乡25里68堡,黄石市区在永丰乡,下陆为四会乡东方堡、申明堡、五庙堡。永丰乡7里22堡,分别是:蛟潭堡在尹家湖,枫树堡在枫树铺,尚和堡在王叶,关王堡在汪仁,白坟堡在章山,猫矶堡在今黄思湾,石灰窑堡在石灰窑,五庙堡在石料山,黄石港堡在今黄石港,申明堡在老下陆,泉塘堡在今鄂州泉塘桥,吕甫堡在今鄂州市铜灶山,七花堡在今花湖,凤凰堡在今鄂州市凤凰山,宋皇堡在宋皇庙,桐城堡在今鄂州桐城堡,杨岭堡在今鄂州杨岭铺,杨泽堡在今鄂州市三山湖边。清代泽林嘴镇、保安镇半属大冶、半属武昌。鄂州清代旧志称泽林嘴镇两县分治,有碑为界。民国文案载镇南属大冶县。碧石渡属大冶县四会乡辖,汀祖属大冶县直至解放后。清同治六年(1867年)大冶以县城中心为起点,东至𣲗源口长江心蕲州界45公里,北至泽林嘴武昌界35公里。𣲗源口清代成埠。

民国(1912年—1949年)民国元年至界未变,武昌县仍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将大冶县68堡改为72堡。民国2年(1913年),北京政府改湖北为三道,武昌县属武汉黄德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大冶划为10区60个堡,黄石市区是第二区,驻地石灰窑。第四区驻地王叶,其袁湖堡属黄石市区;第一区,驻地盛洪卿,其金山堡属黄石市区。是年,大冶县建立苏维埃政府,辖10个区,范围方圆百里,先后隶属于湖北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1930年7月在金牛杨林桥成立鄂城县工农苏维埃民主政府,三万多农民分得了土地。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黄石市区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政府设立行政督察公署,大冶县、阳新县属湖北省第二专员公署。二月,鄂城县赤卫队配合工农红军第三师,全歼金牛民团六里局。12月工农红军七、八团进驻符石乡,灵六(今属大冶)高桥(今属咸宁)、谈家桥(今属大冶)鄂城县黄汉区领今大冶上集、下集一带。

1933年2月,大(冶)阳(新)鄂(城)挺进队在大冶南山头成立,有90多人70多支枪,挺进队与红军第三师配合,全歼金牛民团。1934年前后大冶县域东至𣲗源口大江心与蕲春为界,东南至石家屯、𣲗源湖、风林咀、海螺山、龙角山、葛布山与阳新为界,西南至花犹树、老虎山、牛头山分水岭与阳新为界,西至茗山、李家坳、大王山、刘家山与鄂城为界,西北至吴王堡、横山堡、杨泽沟与鄂城为界,北至碧石渡、张家山、黄石堡与鄂城为界,面积1587.25平方公里。1935年,改属湖北省第一专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大冶县划为4个区69个联堡733个保7657甲。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联保为乡、镇,大冶县划为36个乡、镇,下陆地跨申五、长乐二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大冶县划为17个乡、镇;中共先后建立“阳大”、“鄂大”、“大鄂”政务委员会,均属鄂南政务委员会。机关设谭家桥。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前后)大冶县划为38个乡、镇;县治东至石灰窑、道士洑大江心与蕲春为界,东南至𣲗源港、𣲗源湖、金湖、徐家岭、徐家山、葛布山、老虎山、分水坳与阳新为界;西北至分水垴、杨家岭、张家铺、七项山、大茗山、大王山、象鼻山、保安镇、保安湖、吴王堡、莲籽塘、长岭市、大兴山、葛山、腰子山、华家湖与鄂城为界。面积1530平方公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大冶县设3个区15个乡2个镇247保3835甲,黄石市区属石灰窑区(驻石灰窑)和石黄镇;大冶县铁麓乡、申五乡、长乐乡、上章乡、下章乡均在今黄石市区内。

1946年,金牛镇与仲毓乡合并,并改名金牛乡(虬川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