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此,今黃石市區包括磁湖、張家湖、石灰窯、黃石港才屬大冶縣,在沈家營設磁湖鎮。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冶屬興國府,黃石市區仍屬武昌縣,仍在武昌府。

宋元明清民國

宋(公元960年—1127年)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武昌隸屬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十二月改永興縣爲興國軍,隸江南西路,割鄂之大冶縣劃歸興國軍,武昌縣境未變,江夏郡歸武昌軍節度、江南西道領監。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爲十五路,鄂州包括黃石市區屬荊湖路。鹹平二年(999年),荊湖路今爲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於宋。黃石屬荊湖北路。湖北之名進入黃石、大冶。自此,武昌縣屬荊湖北路鄂州江夏郡,歸武昌軍節度,仍治襲前朝縣治。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設磁湖鎮。從聚居點發展成鎮,要相當長年月,磁湖之名早於宋元豐三年。

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後設磁湖鐵務,設磁湖兵寨(今湋源口附近)。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年)磁湖突起一州,如覆盆,與黃石磯對峙,名新生州。

宋南渡後,金兵騷擾江北,因武昌(今鄂州市)地扼上流,爲江西要衝隘口,遂於嘉定十四年(1121年)升武昌縣爲武昌軍使,次年續升爲武昌軍。因軍名與鄂州(武漢市武昌區)的武昌軍節度之名相類,乃取“玉寶壽昌”之文義,次年改名壽昌軍,領武昌本縣,軍治在原縣治。黃石市區屬壽昌軍,直隸武昌軍節度。端平元年(1234年)廢壽昌軍,仍爲武昌縣,還隸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縣又升爲壽昌軍,仍領本縣,直隸武昌軍節度。

元(公元1271年—1368年)初沿宋制,仍爲壽昌軍。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年(1273年後)以歸附。十四年(1277年)壽昌軍升爲武昌散府,隸屬鄂州路,仍治武昌本縣。大冶屬江西行省興國路,黃石市區在武昌縣。至元三十年(1293年)三月,大冶屬湖廣行省興國路。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稱武昌路,路治所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壽輝、陳友諒兵陷湖廣佔領武昌,武昌縣治徙治於保安(大冶縣保安鎮)。揚普雄據興國、武昌,尉龍卜花收兵復之。次年永興縣達魯花赤、島列石等開府治於興國軍。升水翼義兵頭目趙昇鐵穆爾爲大冶縣主簿,招撫居民復業。據元史《地理志》載,武昌有15805戶,64598人。清同治《大冶縣誌》記載:“相傳紅巾之亂,土著屠戮幾盡,田園無主;今邑中著姓原籍他省者,皆來洪武年間也。”據明《一統志》記載,武昌縣有戶4290,丁口12971。可見大冶、陽新丁口之少。江西等省大量移民填入武昌、大冶、黃石乃至湖南、湖北,史稱“江西填湖廣”。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張榮四由湖外(石堡)遷居湖內,其後子孫繁衍,遍居湖內,後此地名張家湖,張家湖與磁湖以長灣爲界。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佔領湖廣,改武昌路爲武昌府,武昌縣隸屬湖廣佈政司武昌府。縣治不變。明代政區級別是布政使司——府。直隸州——縣、州,縣——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冶屬興國府,黃石市區仍屬武昌縣,仍在武昌府。同年,設道士洑巡檢司。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降興國府爲興國州,撤銷永興縣,其地域統歸興國州,下轄大冶、通山兩縣,隸湖廣省布政使司武昌府。將西塞劃屬大冶縣。至此,今黃石市區包括磁湖、張家湖、石灰窯、黃石港才屬大冶縣,在沈家營設磁湖鎮。明代初期,石灰窯只有姓柏的幾戶人家在此燒石灰。明洪武九年,道士洑、石灰窯、黃石港、下陸都歸大冶縣轄,與武昌縣(今鄂州市)脫鉤,大冶編戶裏29。西塞於明初從武昌劃入大冶縣。此前,武昌轄黃石港、石灰窯、西塞沿江一線。以黃荊山、西塞山分水嶺爲界,山陽歸大冶,山陰歸武昌,道士洑歸大冶縣章山裏,在行政區劃上道士洑不等於西塞山。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設張家湖、華家湖、河涇凌家灣河泊所。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大冶縣仍設4鄉32裏併爲27裏,新下陸屬四會鄉東方堡。鐵山屬四會鄉鐵山堡。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27裏併爲25裏。黃石市區屬永豐鄉。永豐鄉含今尹家湖、黃石市區、河口、黃石港、老下陸及鄂州市汀祖、碧石渡、花湖、楊葉、澤林地區,有7裏21堡。金牛,明初置鎮,爲鄂城西南部靈、馬、賢、符四鄉的中心市場。

清(公元1636年—1911年)清代是省、府、縣三級政區制。順治二年,清兵定湖廣,縣屬仍舊。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爲湖南、湖北布政司(省)。大冶縣歸屬武昌府。後湖北省分爲五道。武昌縣屬武昌鹽法道武昌府,所屬武昌府。改裏爲圖,大冶縣4鄉25圖7個自然市鎮,設黃石港市、石灰窯市、道士洑市等,市的作用主要用於貿易流通,黃石市區在清初時交通、流通相當發達。大冶縣全縣四鄉之設,千年未變。清朝中期,黃石港的商業經濟地位逐漸凸現。黃石市區的繁榮是張之洞督鄂興漢、督鄂興冶從漢冶萍公司成立後,華記水泥廠、富源煤礦、富華煤礦、鄂南電廠相繼成立,至此現代化工業大冶鋼廠等出現。張之洞是黃石之父當之無愧。大冶地區歷史最悠久最繁華的要算道士洑鎮。道士洑鎮原名土復鎮,唐代稱楚雄鎮,位於西塞山下,依山臨江,爲歷代軍事重鎮。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陸地區爲大冶縣四會鄉東方堡及金橋堡,南河堡部分。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年—1735年)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北省,大冶縣屬湖北省武昌府。雍正九年(1731年)道士洑改設都司。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改圖爲裏,裏下爲堡,堡下設甲(十戶一甲,十甲爲一堡,十堡爲一里)全縣分4鄉25裏68堡,黃石市區在永豐鄉,下陸爲四會鄉東方堡、申明堡、五廟堡。永豐鄉7裏22堡,分別是:蛟潭堡在尹家湖,楓樹堡在楓樹鋪,尚和堡在王葉,關王堡在汪仁,白墳堡在章山,貓磯堡在今黃思灣,石灰窯堡在石灰窯,五廟堡在石料山,黃石港堡在今黃石港,申明堡在老下陸,泉塘堡在今鄂州泉塘橋,呂甫堡在今鄂州市銅竈山,七花堡在今花湖,鳳凰堡在今鄂州市鳳凰山,宋皇堡在宋皇廟,桐城堡在今鄂州桐城堡,楊嶺堡在今鄂州楊嶺鋪,楊澤堡在今鄂州市三山湖邊。清代澤林嘴鎮、保安鎮半屬大冶、半屬武昌。鄂州清代舊志稱澤林嘴鎮兩縣分治,有碑爲界。民國文案載鎮南屬大冶縣。碧石渡屬大冶縣四會鄉轄,汀祖屬大冶縣直至解放後。清同治六年(1867年)大冶以縣城中心爲起點,東至湋源口長江心蘄州界45公里,北至澤林嘴武昌界35公里。湋源口清代成埠。

民國(1912年—1949年)民國元年至界未變,武昌縣仍屬湖北省武昌鹽法道武昌府,將大冶縣68堡改爲72堡。民國2年(1913年),北京政府改湖北爲三道,武昌縣屬武漢黃德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大冶劃爲10區60個堡,黃石市區是第二區,駐地石灰窯。第四區駐地王葉,其袁湖堡屬黃石市區;第一區,駐地盛洪卿,其金山堡屬黃石市區。是年,大冶縣建立蘇維埃政府,轄10個區,範圍方圓百里,先後隸屬於湖北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1930年7月在金牛楊林橋成立鄂城縣工農蘇維埃民主政府,三萬多農民分得了土地。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黃石市區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政府設立行政督察公署,大冶縣、陽新縣屬湖北省第二專員公署。二月,鄂城縣赤衛隊配合工農紅軍第三師,全殲金牛民團六里局。12月工農紅軍七、八團進駐符石鄉,靈六(今屬大冶)高橋(今屬咸寧)、談家橋(今屬大冶)鄂城縣黃漢區領今大冶上集、下集一帶。

1933年2月,大(冶)陽(新)鄂(城)挺進隊在大冶南山頭成立,有90多人70多支槍,挺進隊與紅軍第三師配合,全殲金牛民團。1934年前後大冶縣域東至湋源口大江心與蘄春爲界,東南至石家屯、湋源湖、風林咀、海螺山、龍角山、葛布山與陽新爲界,西南至花猶樹、老虎山、牛頭山分水嶺與陽新爲界,西至茗山、李家坳、大王山、劉家山與鄂城爲界,西北至吳王堡、橫山堡、楊澤溝與鄂城爲界,北至碧石渡、張家山、黃石堡與鄂城爲界,面積1587.25平方公里。1935年,改屬湖北省第一專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大冶縣劃爲4個區69個聯堡733個保7657甲。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聯保爲鄉、鎮,大冶縣劃爲36個鄉、鎮,下陸地跨申五、長樂二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大冶縣劃爲17個鄉、鎮;中共先後建立“陽大”、“鄂大”、“大鄂”政務委員會,均屬鄂南政務委員會。機關設譚家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前後)大冶縣劃爲38個鄉、鎮;縣治東至石灰窯、道士洑大江心與蘄春爲界,東南至湋源港、湋源湖、金湖、徐家嶺、徐家山、葛布山、老虎山、分水坳與陽新爲界;西北至分水堖、楊家嶺、張家鋪、七項山、大茗山、大王山、象鼻山、保安鎮、保安湖、吳王堡、蓮籽塘、長嶺市、大興山、葛山、腰子山、華家湖與鄂城爲界。面積1530平方公里。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大冶縣設3個區15個鄉2個鎮247保3835甲,黃石市區屬石灰窯區(駐石灰窯)和石黃鎮;大冶縣鐵麓鄉、申五鄉、長樂鄉、上章鄉、下章鄉均在今黃石市區內。

1946年,金牛鎮與仲毓鄉合併,並改名金牛鄉(虯川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