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嘉靖帝升格興都承天府同其他帝王有不同之處,因爲嘉靖帝是唯一一個出生和成長於就藩地、生父爲藩王、之後繼承皇位的皇帝,明太祖並非生於南京,明成祖生於南京,景泰帝和崇禎帝皆生於京師,這些都同嘉靖帝不同。興獻王原本是以藩王之制葬在了安陸州松林山,嘉靖帝成爲皇帝之後,開始尊崇自己的生父,賜興王墓以“顯陵”之名,並改松林山爲純德山。

說起陪都,自正統朝正式確定北京順天府爲京都之後,南京便成爲了陪都,加上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中都鳳陽,明朝形成了“一京兩都”的格局。至此,在多數人眼中,明代都城(不含南明)也僅此三地。嚴格的說,在嘉靖朝以前,明朝的確爲“一京兩都”的格局,論地位,北京高於南京,南京高於中都。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一京兩都”的格局就被打破。彼時多了一個湖廣(今湖南湖北地區)興都承天府,這個承天府不是明末鄭氏在中國臺灣所設的承天府,而是湖廣佈政司的承天府(現今位於湖北中部),而興都承天府是嘉靖皇帝的誕生之地和龍興之地。

從偏遠藩王到明朝皇帝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嘉靖皇帝原本只是個遠離京城的藩王,後來運氣好,被擁立成皇帝。嘉靖帝的父親即興獻王朱祐杬是明憲宗成化皇帝的第四子,是明孝宗弘治皇帝的同父異母弟弟。弘治七年,興獻王正式就藩湖廣安陸州。正德二年八月,興獻王生子朱厚熜,即嘉靖帝。正德十四年,興獻王去世,葬在了安陸州,嘉靖帝以世子身份處理藩邸事物,不久之後,嘉靖帝繼承了藩王之位。朱厚熜只是芸芸諸王中的一人,且遠離京師,跟皇位大統原本是絕緣的,但是他的堂哥明武宗正德皇帝卻久久生不了兒子,且生性好玩。正德十五年,正德帝南巡迴京之時不小心落水,落下了疾病,次年三月,便在豹房駕崩。此後,根據楊廷和等人擬定的遺詔:“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朱厚熜被確立爲皇位繼承人。

嘉靖皇帝畫像

嘉靖帝是藩王入繼大統,故後來其在即位禮及生父、生母的名分上,同以楊廷和爲首的大臣產生了不同意見,朝廷逐漸形成了以楊廷和等人爲首的“護禮派”和以張璁、桂萼等人爲代表並得到嘉靖帝支持的“議禮派”。“護禮派”要求嘉靖帝以“繼子”的名義稱弘治帝爲“皇考”,稱其生父、生母爲皇叔考、皇叔母,以確保弘治帝一支皇位得到延續;而“議禮派”則認爲應當“繼統不繼嗣”,即認爲嘉靖帝是繼承了皇位,而不是繼承了太子之位,反對強迫嘉靖帝改認弘治帝爲皇考。兩派朝臣圍繞嘉靖帝父母名分及相關禮儀進行了長期地鬥爭,史書稱之爲“大禮議”。

此後,在“議禮派”的幫助下,嘉靖帝在“大禮議”事件中逐步取勝,嘉靖七年六月,《明倫大典》修成並刊印頒發,嘉靖帝以法典的形式鞏固了自己在“大禮議”中所取得的成果。父以子貴,興獻王被嘉靖帝“追尊獻皇帝,廟號睿宗”;而嘉靖帝生母蔣氏被尊爲章聖慈仁皇太后。

安陸州升格爲陪都

元代時,安陸州叫安陸府,明初時被降爲安陸州,嘉靖皇帝繼位後,安陸州也逐步升格,成爲明朝陪都。

升州爲府、賜名“興都”。嘉靖帝想給自己的家鄉戴個“高帽子”,很快便有臣子揣摩到嘉靖帝的心思。嘉靖十年,湖廣歸州南邏口巡檢徐震“請於安陸州建立京師,下禮部議:京師之建,於典禮無據,太祖發跡濠州,改州爲府,較之安陸事體相同,宜升爲府治,以隆根本”。彼時,想要建京師,賜名號是不夠的,還需要厚實的財力來支撐,所以這個建議並未被立即採用,但君臣參照鳳陽府之例,升安陸州爲承天府。嘉靖十八年,嘉靖帝南巡湖廣承天府之後,決定升承天府爲陪都,“帝以承天府爲興都,設留守司,統顯陵、承天二衛,比中都焉”。自此,承天府有了陪都之名。安陸州被升格爲承天府之後,嘉靖帝命“改建其規制,創所未有”,府城部分建築規制參照順天和應天府,“大門門上覆以筒瓦,視順、應二府之制”。

給興王府以帝王宮殿的名義。興王府是嘉靖帝入繼大統之前居住的王府。嘉靖帝皇權鞏固之後,開始增修興王府。嘉靖五年五月,嘉靖帝命“修舊邸宮殿”,此後又多次擴建,嘉靖二十年,“顯陵、舊邸工成,約費銀八十九萬七千七百兩”。但實事求是的說,興王府雖然被尊稱爲宮殿,但其規制是遠遠低於南京和北京的。不過,嘉靖帝從軟件上賦予了興王府以皇宮的地位。嘉靖二十一年,嘉靖帝“詔定興都舊邸官守,凡宮殿門禁、關防、出入內臣,俱照兩京例”。興王府的設官和管理參照北京、南京大內。

湖北明顯陵

完善祭祀職能。興獻王原本是以藩王之制葬在了安陸州松林山,嘉靖帝成爲皇帝之後,開始尊崇自己的生父,賜興王墓以“顯陵”之名,並改松林山爲純德山。嘉靖十年,嘉靖帝命純德山從祀方澤,次於五嶽。嘉靖十七年底,蔣太后去世(嘉靖帝生母),次年,嘉靖帝南巡承天府之後,命擴建明顯陵,將蔣太后和興獻王合葬於承天府顯陵之中。嘉靖十九年,“工部右侍郎顧璘奏修顯陵宮殿,計銀四十六萬兩有奇”,可見顯陵工程耗費甚多。除了硬件,明顯陵祭祀級別也不斷提升,如嘉靖十八年,嘉靖帝“升戚屬爲都督僉事,給欽差純德山掌祀關防,職專守護,始於太常寺選補奉祀及增祀丞一員,如七陵之制。”顯陵軟件亦不遜於昌平明陵。

增設省級軍區。明初,地方設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司(都司),形成了分權和相互牽制的局面,進而集權於朝廷。明初,湖廣地區設有湖廣都司,後又增設湖廣行都司,皆爲以衛所製爲基礎的明代地方軍事管理機構,但用兵之權在中央。到了嘉靖朝,嘉靖帝爲保衛自己的龍興之地承天府,決定在承天府新設興都留守司這一軍事機構,自此,湖廣地區形成了都司、行都司、留守司三個省級軍事單位並立的局面。興都留守司在明代都司衛所體系中屬於五軍都督府內的前軍都督府,爲“承字號”。

興王府遺蹟

興都於嘉靖帝而言的意義

明代帝系,自朱元璋起,到崇禎帝止(不含南明),有多次變化。第一次是建文末年的靖難之役,帝系從建文帝轉至明成祖一支,第二次是土木堡之變後,帝系從英宗轉至景泰帝,後又轉回英宗一支,第三次即是正德帝駕崩后帝系轉至嘉靖帝一支,最後一次是天啓帝逝后帝系轉至崇禎帝一支。明人提到:“太祖開基建康,升建康爲應天府,太宗遷都北平,升北平爲順天府,今皇上興自安陸,升安陸爲承天府。”可見,升格龍興之地並非是帝王的一時興起,而是當時的政治常例,升格龍興之地,能充分彰顯帝王的尊榮。但嘉靖帝升格興都承天府同其他帝王有不同之處,因爲嘉靖帝是唯一一個出生和成長於就藩地、生父爲藩王、之後繼承皇位的皇帝,明太祖並非生於南京,明成祖生於南京,景泰帝和崇禎帝皆生於京師,這些都同嘉靖帝不同。

承天府對嘉靖帝而言有三重含義,一是故鄉,嘉靖帝在《御題漢江》一詩中提到:“舊邸承天邇漢江,浪花波葉泛祥光。溶浮滉漾青銅湛,喜有川靈衛故鄉。”嘉靖帝是把興都承天府視爲家鄉的。二是龍興之地和福地。嘉靖帝篤信道教,由於他繼承皇位之前一直在承天,故他認爲承天地區是福地和吉地,嘉靖帝曾在詩中提到:“誰道郢湘非盛地,放勳玄德自天予。”認爲家鄉是寶地。三是這裏是嘉靖帝父母陵寢所在地,且這裏還葬有嘉靖帝的部分親兄妹,這些親兄妹都是幼年夭折,故興都一地承載着嘉靖帝的很多記憶。

嘉靖皇帝劇照

嘉靖帝將承天府定爲陪都,不僅僅是基於鄉情,而是有着深刻用意和歷史背景的。首先是興都的確立,反映了“大禮議”事件之後,皇權的鞏固和強化,是嘉靖帝彰顯權力和尊榮必然結果。其次,陪都專志《興都志》的編撰,記錄了興獻王和嘉靖帝在承天時的一些言行和“祥瑞”,爲自己塑造了入繼大統的所謂徵兆和必然性,也正如明人所言:“自肅皇帝龍飛啓運,山川王氣,鼎足兩京。”三是通過尊崇陪都、擴建顯陵,強調了明朝帝系由“弘治帝——正德帝”一支轉至“興獻王——嘉靖帝”一支。

儘管興都整體規制遜色於北京、南京和中都,但依然不妨礙將興都視爲陪都。陪都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的陪都類型自然有不同的評定標準,不可武斷定論。因此,將興都視爲陪都,並非是明朝君臣的一廂情願,而是基於彼時歷史背景、現實用意、硬軟件情形之上的客觀事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