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武昌縣令李有朋去勘察水災時抵達金牛,在他《辛末閱水災記》中詳細寫道:“抵金牛,固重鎮也,今則閥閱皆水。一直到萬曆三年(1575年)武昌縣成爲繁榮江南的縣邑時,李知縣纔開始實施一個宏大的工程,這就是重建武昌城,使這座歷史古城重煥生機。

武昌縣令李有朋金牛勘災記

明隆慶四年(1570年),李有朋從家鄉浙江東陽出發,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到武昌。作爲即將赴任武昌縣令的他,心中尚懷着沉重的悲痛。此前,他以舉人身份曾擔任福安縣令,然而不到兩年時間他的母親就逝世了。他立即辭去縣令,在家丁憂守制三年之久。守制期剛滿,朝庭就督促他前往湖北武昌縣赴任。武昌,對他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地方。

那時的武昌,正是滿目的荒涼。接連幾年的水災,生民流離飢溺,過着依草蔽木,不獲安堵的日子。李有朋走進破舊的武昌城,看到一羣羣衣衫褸濫的災民正沿街乞討,市面的米價正在飛漲,他的心一下子又沉重了許多。走進縣署,只見庭院長滿荒草,"腐材不設牆壁,敗瓦不避風雨"。他長嘆一聲,真沒想到,具有千年歷史的吳都古城竟衰敗到如此的境地!

望着衰敗的古城,看着流離的災民,李有朋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個縣令的責任。他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救災民於水火,重振古城之雄風。他搬下行旅,便單車孤棹閱災訪困,一直到深夜歸來,顧不得一路勞頓,立即向朝庭申報災情,請求賑災。在他的反覆催促下,朝庭終於"發谷三千以賑之,民甫更蘇也"。安頓災民後,他立即號集鄉民修築石盤堤,重修南湖堤,並親自督建從武昌前往江夏的水陸交通要塞丁橋,爲來年的防汛作好充分的準備。

時運不濟的李知縣做夢也沒有想到,他上任的第二年卻遇上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地處長江邊的武昌縣浸泡在一片**之中,那一場大洪災在李有朋的描述中,至今還讓人心驚肉跳。李知縣在《辛末閱水災記》中寫道":惟武昌,則亙二百里,高下不能以丈,大江一滿,則諸湖皆溢,匯而不逝,積而爲害,故多水災。其**巨浸,浩浩乎,渺渺乎,金牛、石馬,吸之不能盡也,靈溪、符石,鎮之不能消也,巨靈掩斧,神山不復神也;天昊揚波,洪道不復道也。"這一年的洪水不僅來得猛而且來得早,正是五月下旬,初生苗禾,積爲腐草,卒歲民糧,濫作鼠糧。

李知縣心急如焚,及時冒着生命危險去察看災情。這一次他從縣衙出發,乘船至碧石渡,翻白雉山,越靈溪,前往太和青峯山。在青峯寺草草夜宿後,又乘船渡粱子湖至月山。再經月山出樊湖到達長江。一路上,李知縣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他在看完災情後曾寫下一段感人至深的感嘆。"嗟呼!民當斯時,魚鱉階庭,風波衽席,室廬奄棄,林麓僑棲。雖骨肉倖存,而松楸不保,雖釜尚在,而囊中已空。或臥不帖身,或衣不蔽體。或聯新荷以祈雨,或結茂樹以巢雲。或汛澡器以採菱於無涯之津,或荷耕鋤以取蕨於連雲之棧。飄泊之比鄰,如同舟楫。咫尺之舊宇,若隔蓬瀛。況**宄之乘機,寇盜之挾勢,虎狼之吞噬,官吏之催徵。傷哉,痛哉,民罹此苦不如無生!"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李知縣雖然是一名封建官吏,但他對民間疾苦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無奈朝庭腐敗,而他又官小位卑,勢多掣肘,只好把洪災的恢復寄望於"當道之禹稷",其命運何其悲也!

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武昌縣令李有朋去勘察水災時抵達金牛,在他《辛末閱水災記》中詳細寫道:“抵金牛,固重鎮也,今則閥閱皆水。人民逃竄,街衢過舟,廬室聚魚,較之謝埠其勢又十倍矣,愛登金牛之峯望之,左爲靈溪,則花橋通大冶之流,右爲馬跡,則相車受咸寧之水。遠如淨練,界破乎峯巒;近如明鏡,掩映於天日。匯合於烏翎而震盪乎金牛。其此鄉之所未漫者,殆一線耳。予欲往穹之,則山泉野潦,不可輿馬,不可方舟,徒悵望久之。”李知縣視察金牛水災十分嚴重,百姓逃離,街道可以行船,房內入魚。人員受困,馬車受阻。浩浩水災似乎要漫過山巒,一片**掩映於天日。可能是此時此景觸發了李知縣,他在視察水災後,寫下了《金牛勘災》詩,此詩收錄於大冶圖書館。

可喜的是,李知縣雖生不逄時,但勇於與命運抗爭。他在恢復兩年的洪澇災害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使漁米之鄉的武昌很快恢復生機。在數年的執政中,他響亮地提出,不盡民之力,不盡民之才,不盡民之情。讓邑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一直到萬曆三年(1575年)武昌縣成爲繁榮江南的縣邑時,李知縣纔開始實施一個宏大的工程,這就是重建武昌城,使這座歷史古城重煥生機。李知縣親自督造,僅僅用八個月的時間便築起了一座堅固的石城。李知縣在《建城紀略》一文中寫道":城之建,前迎湖,後俯江。左臨馬坡,右枕竺山。形勢環抱,實爲勝區。列四門,南曰拱嶽,北曰朝京,東曰通淮,西曰望楚。"李知縣修建的這座石城,一直到現在還留下許多遺址遺蹟。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李有朋擔任武昌縣令時還修建了鳳凰塔,澄清樓,不盡亭,卷雪亭,懷坡亭等勝蹟。當時辭官歸隱的鄂州人孟仿爲此寫了一篇{澄清樓記}並賦詩一首讚美李有朋的政績,李有朋在回贈孟仿詩中寫道:'自愧平生懷範老,空將憂樂寄登臨。"讀此詩,我不禁對李有朋的人格魅力肅然起敬。據說當年李有朋離任武昌時,萬民相送併爲他立祠傳揚。百姓心中有杆稱,在百姓心中永遠期盼的是愛民如子的父母官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