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廣州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從化區人民政府、《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市林業和園林局共同主辦的“綠水青山論壇•從化大會”(以下簡稱“綠水青山大會”)於20日召開。據悉,綠水青山論壇落戶從化可謂是對廣州花城綠色建設成就的肯定與期盼。

從全國率先建設3500公里綠道,到大舉建設溼地公園與森林公園;從廣州花園的建設,到延綿350公里的天橋綠化綵帶,再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互聯網+”林業行動計劃中,廣州打造的“綠色大腦”智慧度被評爲全國第一。廣州在建設美麗花城的過程中,不斷給市民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城市,爲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提供了廣州經驗。

廣州綠道:延綿3500公里服務逾1000萬人

回眸10年前,一條綠道在增城落地,或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它的影響力如此大。10年來,按照省市的部署,廣州大規模在全市範圍內建設綠道網。從初期與花城綠城、市政道路建設、環境整治等工程相結合,到近年結合公園綠地、主題花園、濱水溼地、森林公園、慢行系統等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廣州“在景區中建綠道,通過綠道建設景區”。如今,3500公里綠道,穿越廣袤的城市和鄉村,連接自然山水、公園景區、歷史景觀以及鄉村與社區,串起羊城處處美景。

10年後的2019年,廣州綠道已延綿3500多公里,串聯起500多個景觀、景點,覆蓋全市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貫穿城鄉,引領市民健康休閒,低碳出行;廣州綠道功能強,服務人口超過1000萬,當之無愧構成了廣東省線路最長、覆蓋面最廣、服務人口最多的綠道網絡。民調顯示,90%以上的市民認爲綠道促進了城市環境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而2020年,按照穩步升級原則,廣州的綠道里程將達到3600公里,廣州綠道將持續引領廣州市民低碳出行生活方式。

明年廣州將打造140個賞花點,足不出戶即可賞公園美景

(廣州的綠道讓人心曠神怡。廣州日報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莫偉濃攝)

從化經驗:綠道成農民增收的富裕道路

廣州從化衛東水陸綠道,是廣東省唯一一條陸上綠道與水上綠道相結合的綠道,總長6.3公里,位於從化良口鎮米埗村和溫泉鎮衛東村交界,串聯溫泉風景區、米埗小鎮、從都溼地公園、生態設計小鎮等景區景點。

曾思師從北大畢業後就來到了從化創辦了旅遊公司,向更多的人講述這方水土的故事成了她最喜歡的事情。曾思師說,現在騎行在陸上綠道,一路黛色青山、田園風光;暢遊在水上綠道,一路碧波盪漾、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在荔枝成熟的季節更是能看到“一江碧水綠,兩岸荔枝紅”的風景。 去年,衛東水陸綠道遊客量超4萬人次,主要來自深圳、珠海等周邊城市。

憑藉綠道則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在遊船管理處工作離家近,工作環境又好,工資還不低”,從化良口鎮衛東村村民梁豔芳稱,在水陸綠道遊船景區總共15位工作人員,多數是從化本地人。

而這可謂廣州綠道帶來好處的一個縮影,據介紹,建成運營以來,已經接待遊客超過2000萬人次,調研結果顯示,92.3%的受訪者認爲綠道增加了綠地面積,改善了休閒環境;94.6%的受訪者認爲綠道改善了城市景觀和城市道路環境。如增城綠道串聯村莊56個,農家樂69 家,帶動旅遊從業人數上升,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僅 2018年春節期間增城綠道接待遊客100萬人次,直接旅遊收入近8000萬元,同期增長20%。綠道由此成爲市民高度認可的民心工程。

明年廣州將打造140個賞花點,足不出戶即可賞公園美景

(從化綠道資源豐富。廣州日報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駱昌威攝)

廣州花景:2020年全市打造140個賞花點

從化蓮麻村原本是一個相對落後的村落,好十里畫廊綠道、“蓮麻花海”等的出現,旅遊、民宿、自然教育等興起,讓這裏成了網紅村。確實,花城廣州處處是花景,以花爲媒,花城不經讓自己名副其實,更點亮了廣州各地特色。

市林業和園林局的數據就顯示,2015-2017年,廣州各區種植宮粉紫荊、木棉、美麗異木棉、黃花風鈴木等16種開花喬木共20萬株,累計形成100個賞花點,主要有:

越秀區:人民北流花片區、越秀公園、黃花崗公園、麓湖片區;

海珠區:海珠溼地、海珠湖、琶洲國際會展中心、閱江路;

天河區:天河公園、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

白雲區:白雲湖、白雲新城、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賞花點;

荔灣區:花地河、廣州圓路;

黃埔區:黃埔兒童公園、天麓湖公園;

番禺區:大學城片區、大夫山森林公園;

花都區:花都湖、紅山村、炭步塱頭村賞花點;

南沙區:兒童公園、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

從化區:蓮麻村、文化公園;增城區掛綠湖、大埔圍村等。

2018年廣州繼續種植10萬株開花喬木,優化空間結構,精心設計花期銜接,平衡賞花點佈局,提升品質,擴大每處賞花點有效輻射面積,打造20個賞花點,形成均衡化、品質化、持續性的賞花點佈局。

明年廣州將打造140個賞花點,足不出戶即可賞公園美景

(廣州日報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憂子攝)

明年廣州將打造140個賞花點,足不出戶即可賞公園美景

(廣州日報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楊耀燁攝)

2019-2020年,廣州還將進行賞花點的查漏補缺,提升賞花點品質,計劃每年加種5萬株開花喬木,(品種爲宮粉紫荊、木棉、黃花風鈴木、美麗異木棉、玉堂春、櫻花等20個品種),累計總共加種40萬株,至2020年,全市形成140個有影響力的賞花點,將賞花活動串成線、連成網,呈現全年花主題突出,花開不斷,四季常新的花城景象。

其中,從化作爲廣州生態位最好的地方,如今已獲得了“廣州後花園”的美譽。據介紹,從化有100多個大小湖泊星羅棋佈,180多萬畝青山疊翠。其中北部三鎮(溫泉鎮、良口鎮、呂田鎮)的森林總體覆蓋率爲80%,是從化生態資源密集的區域,也是廣受遊客歡迎的休閒旅遊目的地,有從化溫泉風景區、廣州最大的原始次生林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最高峯天堂頂(海拔1210米)、亞洲最寬最大的千龍溝大瀑布、“第二廬山”之稱的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省最美麗的鄉村”溪頭村、黃龍湖省級森林公園、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電廠廣州抽水蓄能水電廠、廣州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廣州已知年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獅象巖遺址等生態旅遊景點。

智慧林業:廣州“綠化大腦”全國第一

互聯網+不僅讓廣州居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也讓林業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互聯網+”林業行動計劃中,廣州打造的“綠色大腦”智慧度被評爲全國第一。原來在參評的407個城市中,廣州以 98% 林業主管部門信息化發展指數,位列第一。

這個“綠色大腦”如何工作呢?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廣州建成了綠化數字中心,如位於從化的石門國家森林公園,以前巡山防森林大火得靠人力,100多護林人員一天整天都走不完整個公園,再加上石門國家森林公園部分地方還尚未開放,護林人員巡查相對不容易。而用無人機巡邏,兩個人半天就將公園巡查一遍,如此成了防火利器。

例如,廣州有逾萬株古樹名木,分佈在廣州11區,每棵古樹名木在哪裏,健康程度如何全部入庫,網絡上一目瞭然。又如,城市行道樹,要是在以前檢查得靠人力巡查,一個園林工作人員每天僅僅能走4公里左右,給100株樹木體檢,而如今借用“綠色大腦”,同樣一個人可以檢查500~600棵樹木。

明年廣州將打造140個賞花點,足不出戶即可賞公園美景

(廣州日報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楊耀燁攝)

明年廣州將打造140個賞花點,足不出戶即可賞公園美景

(廣州日報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莫偉濃 實習生 林澤君攝)

未來:市民足不出戶可賞廣州公園美景

市林業和園林局介紹,廣州構建智慧化的“綠化大腦”在重點林區鋪設了2000公里的光纖網絡,實現市、區綠化管理部門“萬兆主幹、千兆桌面”的政務外網、政務內網、視頻專網的3套光纖網絡全覆蓋,加上泛在化的4G無線網絡和衛星通信網,夯實了智慧綠化建設的“高速公路”,給智慧綠化建設插上了有力翅膀。

在城裏,在1:500的電子地圖上,廣州對每一棵古樹名木、大樹,每一棵行道樹,每一個公園,每一座天橋綠化都建立了電子檔案,可以隨時查詢、統計。在城郊,我們基於1:10000電子地圖,對每一個林業小班,每一個森林公園,每一個溼地公園也都建立了電子檔案。

作爲“平安廣州”的重點建設內容,廣州已建設了近50萬路高清視頻監控,其中建設在城區綠地和林區出入口的有6萬路,建設在山區制高點的專用於森林防火和高空瞭望的有55套,重點林區巡山護林無人機28架,通過高清視頻比對技術,可智能地對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林區人流量、林木採伐情況以及野生動物進行實時監控。

從化的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很美,未來街坊足不出戶可以在網絡上應用VR、AR、大數據等技術身臨其境般觀賞。據介紹,廣州開始建設720、360度全景旅遊平臺、“廣州公園”微信公衆號和“廣州森林之旅”APP,遊客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廣州公園美景、停車預約以及售票服務。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劉幸、趙方圓、蘇贊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何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