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依戀類型中,有一類爲焦慮矛盾型(也被稱之爲“迷戀型”)。

在愛情中他們往往會呈現出:

需要大量親密感;缺乏安全感,害怕自己被拒絕;對戀情高度重視,心思完全被其佔據;害怕被伴侶嫌棄或拋棄;認爲自己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得到伴侶的青睞;常常不安,或懷疑伴侶是否還愛自己,不斷地要確認對方的心意……

相應的,焦慮矛盾型的伴侶常常爲此感到身心俱疲,抱怨他們太粘人,敏感,玻璃心,無理取鬧,控制慾強,甚至是“歇斯底里”。

有學者(Goldbart和Wallin)曾這樣描述焦慮矛盾型者“渴望融合”(merger hunger)的特質:

“因爲他們最大的威脅是分離、喪失和孤單一人,親密被體驗爲最高利益:它是解決方案,永遠不會成爲問題。”

遺憾的是,他們追求親密的方式,到頭來往往把解決方案變成了問題。

-01-

只有放大痛苦,才能獲得關注

——如何從依戀理論理解焦慮矛盾型者?

一個人的依戀類型受早年與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親)互動品質的影響。

當焦慮矛盾型者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其焦慮程度就高於平均水平,在他們的心中總有一個警鈴——“我將得不到母親的關注和回應”,這種擔憂就像是“即便母親在場,這些孩童也一直在尋找一個缺失的母親。”

Mary Ainsworth開創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同時她在該項研究中發現焦慮矛盾型嬰兒的母親,她們對嬰兒的可獲得性(Accessibility)是無法預期且不常發生。

儘管這些母親並非刻意表現出拒絕的姿態,但是多多少少,她們對孩子所發出的信號是不敏感的。

對於嬰孩來說,得到媽媽的關注是最重要的事;可以想見,當他感覺到被媽媽忽視、拒絕、或是沒有響應,在他的世界中這意味着天崩地裂。

而另外一個讓他變得警覺或惶恐的時刻,就是面臨與母親的分離。

求生存的本能讓這些孩子“學會”了在這些時刻,要用更大聲、激烈的方式獲得母親的注意,以避免自己陷入痛苦。

由於早年的成長經驗(主要照料者的反應不可預測),這種經驗讓焦慮矛盾型者學會:要獲得他人的關注和支持,就不得不把自己的痛苦突顯到讓別人無法忽視的程度。

-02-

越想親密,越不能親密

——焦慮矛盾型者在愛情中的死循環

我們知道,焦慮矛盾型者的依戀系統非常敏感,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觸發他們依戀系統的警鈴,一旦依戀系統被觸發,就變得“情緒激動,認知失調”——他們就無法保持冷靜,恐懼和無助的情緒蔓延,並逐漸佔據他的思緒,最主要的行動驅動變成——我要和依戀對象(我的伴侶)保持親近,哪怕“不擇手段”。

這一現象在依戀理論中被稱爲“激活策略”。

在激活策略的作用之下,焦慮型者往往會有以下的行爲表現:萬分不安和焦慮,只有與伴侶聯繫上才能緩解焦急情緒;思念伴侶,無法集中精力做別的事情;伴侶變成自己世界的中心和唯一,對分手有着災難化的想法;即便關係糟糕,也不願意放手離開……

焦慮矛盾型者對潛在分離的恐慌和抗拒,會讓他們採取一些具有破壞力且無效的方式與其伴侶互動,明明是想吸引伴侶的注意,獲得親密,重建情感連結,然而這些行爲無一不將對方推得更遠:滿腔憤怒地指控對方;拼命聯繫對方(奪命call,瘋狂留言);溝通時表現出反感、敵意、嘲諷挖苦;甚至提出分手威脅……

而對於焦慮矛盾型者的伴侶,他們往往已經被對面那股囂張氣焰震懾到,或對失控的局面感到措手不及,還來不及安撫或解釋,已經被那股熱浪灼傷。

他們的受傷或許會帶來反擊,沉默,迴避。

不論伴侶的哪一種行爲反應都會讓焦慮矛盾型者感到更挫敗。

這是他們互動最悲哀和遺憾的地方,或許伴侶並沒有要離開,焦慮矛盾型者的自我恐嚇變成了關係預言,他們越表現過激,越讓愛人無法靠近,關係中的惡性循環導致溝通障礙,彼此傷害。

他們就像張開刺的刺蝟,內心渴望親密,卻把親密擋在外面。

-03-

焦慮矛盾型者的內心戲

——個人內在運作模式的深度影響

依戀對象(伴侶)對焦慮矛盾型者的回應性(Responsiblity)至關重要,可以重建他們的安全感,也可以讓其失控的情緒恢復常態。

有時,哪怕伴侶的一個小小的舉動(例如,一個回信、一個眼神),就可以讓焦慮矛盾型者的心安定下來。

然而,困境在於焦慮矛盾型者討關注,博回應的方式,往往變成了問題的一部分。

因此,一旦他們沒有獲得想要的情感連結,對情感的擔憂就會急劇增加。

如果依戀系統被激活,再要平靜下來,就需要花費更多功夫。

他們之所以一下子變得難以安撫,其實與其個人內在運作模式(Inner Work Model)有關。

關於內在運作模式,依戀理論鼻祖John Bowlby有着以下闡述:

“在每個人所建立的有關世界的內在運作模式中,一個關鍵的特徵是他的觀念,關於他認爲依戀對象是誰、在哪裏可以找到他們,以及他們會如何反應。同樣地,在每個人所建立的有關自我的內在運作模式中,一個關鍵特徵也是他的觀念,關於他認爲在依戀對象的眼中,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被接納或不被接納。以這些互補的模型形成的結構爲基礎,個人將作出預期,如何能得到自己的依戀對象,自己的依戀對象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Bowlby,1973,P203)

通常不安全依戀類型的個體傾向於用消極負面的視角看待世界和自己: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世界和他人是不值得信賴的;覺得自己是不夠好,是不可愛的,是沒有價值的;覺得自己是有可能被放棄、被拋棄的。

焦慮矛盾型者尤其害怕自己被拒絕、被嫌棄、被拋棄,很需要獲得依戀對象(伴侶)的喜愛與親近、接納與在乎、承諾與保證。

另一方面,個人內在運作模式既影響了期待,也影響了伴隨期待所發生的行爲,所以個人內在運作模式能夠塑造關係互動,反過來,關係互動也會影響個人內在運作模式。

安全型依戀類型者的個人內在是比較有彈性、靈活、開放的;不安全型依戀類型者的個人內在則相對刻板、僵化、保守。

因此,不安全依戀類型者往往循環往復一些無效且有破壞力的行爲,讓關係互動更不愉快,而且也讓自我觀感更加負面消極。

-04-

爲自己的心智留出空間,獲得賺來的安全感

——焦慮矛盾型者的個人解毒劑

關係中的問題,根本來講,都是依戀需求(Attachment Need)沒有被滿足而引發。

當焦慮矛盾型者感到自己不被愛、不被喜歡、不被理解、不被在乎、不被接納……時,隨之而來就是各種爲了滿足依戀需求而產生的因應行爲。

當他們不能覺察哪些因應行爲是有效地可以滿足個人依戀需求,哪些是有破壞性卻一再使用,就沒法停下這個惡性循環。

停下來,檢視關係互動究竟發生了什麼,怎麼會這樣,在這個互動中個人的“貢獻”和責任是什麼,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能夠“停下來”的前提就是沒有被自己的情緒抓住。

前文提到“情緒激動,認知失調”,或許時候焦慮矛盾型者常常在回覆理智後,後悔情急之中的口不擇言、行爲不顧後果。

可是在當時當刻,就是忍不住,做不到。這其實是正常的,我們的情緒有一個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當情緒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時,個人可以正常發揮記憶力、意志力、忍耐力、覺察力、反思力。

可是,當個人陷入高激動區(Hyper-arousal),也就是當焦慮矛盾型者感到關係受到威脅,情況變得危急,人自動陷入戰鬥-逃跑模式,就會出現失去理智,認知能力被抑制的情況。

或許情急之中很難全面思考問題,然而當情緒復原之後,是否能夠記得在關係互動或個人內在中的正面時刻,以獲得並強化後天“賺來的安全感”,就變得格外重要。

綜上,給焦慮矛盾型者的幾條建議:

1. 對當下情境和個人狀態有所反思和覺察,全方位地看待自己和世界,爲自己的心智留出思考的空間,增強自尊和信任。

2. 充分地瞭解個人的依戀系統,激活策略,當遇到威脅或疑似威脅的時刻,可以有選擇、有彈性地應對。

3. 適時停下具有破壞性的行爲,如果明知這個方法不但沒效而且有負作用時,就需要對個人行爲進行負責。

4. 對個人情緒進行拉筋,提高情緒平衡能力,當我們的容納之窗夠大時,纔不至於情緒一激動,認知就失調。

5. 邀請伴侶一起檢視彼此互動的過程,看看彼此之間發生了什麼讓自己焦慮或恐懼。

6. 探索焦慮行爲的背後的原因,直接表達內在的依戀需求,看看對方的回應爲何。

7. 當然,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有時候也需要有專業心理諮詢師的輔導,不論是伴侶諮詢或是個人諮詢都是很重要的成長資源。

本文屬於天音心理諮詢中心網絡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