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脈通


90後不敢窮,不敢遠嫁,不敢死,因爲父母只有你



一張照片刷爆了朋友圈,狹窄的病房裏,兩張相隔的病牀上躺着兩個老人,中間的男人握着兩張病牀,背影顯得孤寂脆弱,而照片的名字叫做《獨生子》。

90後不敢窮,不敢遠嫁,不敢死,因爲父母只有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到這張照片時,我不禁感到震撼,對於獨生子女的我們來說,雙雙躺在病牀上的父母像極了我們以後會面對的場景,而那個孤獨的背影,也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90後的獨生醫護,常被稱爲“顯形貧困人口”,他們剛剛走入社會,兜裏窮得響叮噹,還要參加醫生規範化培訓,工資不到兩千,衣食住行全靠自己解決,還要還房貸,談女朋友.......而如果不小心遇上父母生病住院,那就更能體會到獨生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了。



力不從心,最怕聽到母親病危的消息

有個同齡的90後媽媽,在深圳某三甲醫院上班,他跟丈夫都是獨生子女,上面有四個老人,下面有一對雙胞胎,其實我們都很羨慕她工作穩定、家庭美滿、兒女雙全,而她卻對我說“壓力山大”。

“上次我媽腦梗住院,家底都快要被掏空了,在ICU每天的住院費用將近一萬,一住就是20天,雖然自己在醫院上班,有些熟人,但是參加工作不久,哪有那麼多錢支付高額的醫療費,更何況孩子還小,每天家裏、醫院兩頭跑,不是照顧住院的媽媽,就是照顧兩個小孩。

我媽每年都要住幾次院,最怕聽到母親病危的消息,真的是力不從心。

打拼事業,照顧小孩,贍養父母,本就是前頭萬緒,加之父母身體不好,生存壓力就更大了,有時候都害怕自己倒下,所以我給自己買了幾份保險。”

她向我們哭訴着.........

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在父母那輩,有兄弟姐妹一起共同承擔,而到了我們90後,只能自己一個人扛着,如果父母遭受突如其來的一場疾病,面對幾十萬高額的醫療費,獨生子女就很容易陷入“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局面,90後的獨生醫護更是如此。


當父母向你求助時,說明問題很嚴重了

去年五月,我的好朋友正在準備考執醫,接到了他爸爸打來的電話,“你媽媽住院了,我身體也不好,你回來照顧一下!”語氣凝重,他原以爲只是普通的住院治療,到了病房,卻發現母親竟是腦出血昏迷。

腦出血昏迷?他有點懷疑,但看到躺在病牀上的媽媽又不得不回到現實。陪護一個多月,他給媽媽翻身、拍背、抹澡、康復鍛鍊、酬集手術費用、管理家裏的小店鋪,慶幸的是手術很順利,母親安全出院,而他也經歷了人生從未有過的緊張和焦慮。

從媽媽的清醒到昏迷,再到記憶模糊,他漸漸地懂得了父母。對他來說,父母就是牽掛,是他生命的源泉。那時媽媽總是按時打生活費給他,偶爾推遲他還會埋怨;每次通電話媽媽總是說,我和你爸都好,你好好學習,不用擔心。在當時,這些善意的謊言他都相信了。

而這次,他知道,以後得多給父母打電話,多警惕他們的身體,多給他們買東西,他害怕,有一天母愛就停止了,而她卻只有我一個……

當父母只有一個孩子時,總是害怕給子女添麻煩,不願輕易求助,但是除了我們之外,他們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求助了,一旦向我們求助,就說明問題難以解決了。


90後不敢窮,不敢遠嫁,不敢死,因爲父母只有你


是距離讓最後的訣別,變成了終生的遺憾

想你當初爲了摯愛、遠離他鄉,不顧父母反對嫁到了千里之外,有沒有想過逐漸老去的父母晚年生活會怎樣?

佳佳和男友都是某知名院校的研究生,爲了摯愛和夢想,去了沿海城市發展。

因一線城市的壓力和臨牀工作的忙碌,她很少回家探望父母,總是被各種原因“羈絆”,直到父母車禍身亡,她才悔悟!

第一年春節,婆婆說:“新婚第一年,要在婆家過年,這纔是兒媳婦的樣子,要不然就是對婆家不禮貌。”自此之後她竟然沒能再一次回自己家過年。

第二年春節,懷孕,期間母親過來照顧她一段時間,但是不習慣城市生活,也就回家鄉了。

第三年春節,孩子生病,經不起長途跋涉,這次春節仍沒有回家。

第四年,接到電話,父母在給自己寄送土特產的路上,被車撞了,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了。

回家的路上,佳佳哭得不能自已,她懊悔、自責,是距離讓親情變得遙遠,讓最後的訣別變成了終生的遺憾。

當初她自以爲父母會跟隨她一起去生活,結果遭到父母強烈拒絕,爲人妻的生活、繁忙的工作使得她一年纔回家幾次,孤苦伶仃的父母相依爲命,那種美好願景與慘淡現實的反差,她不得不辭去某知名三甲醫院的工作,回到家鄉,那樣她可以離父母的墳墓更近,更近……


90後的獨生醫護常被掛着“自私”、“特立獨行”、“難溝通”等這樣的標籤,事實上他們並非如此,每次面對生離死別的情景,他們可能對生命的敬畏更深,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合千萬孤獨於一體”。

90後的獨生醫護,他們事業剛剛起步,在面對日益上漲的房價、日漸增長的物價、日益上升的壓力,他們有時候唯有透支自己,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狀態。

90後的獨生醫護,他們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爲父母只有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