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蝙蝠來源說也面臨當年果子狸證據不足的困境,研究發現從中華菊頭蝠體內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類的SARS病毒存在關鍵性差異,不能利用人與果子狸的受體,也就意味着這種病毒僅限於蝙蝠的內部交流。蝙蝠可以攜帶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但它們卻不會因此而染病,這是什麼原因呢。

據***報道,1月29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對外發布消息,據最新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這也是首次證實了新型冠狀病毒使用與SARS冠狀病毒相同的細胞進入受體(ACE2),並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一種蝙蝠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這爲後續病毒致病機理、病毒溯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蝙蝠,又是蝙蝠!

算上這一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們的印象裏,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歷了太多兇險的傳染病爆發事件。遠不止是中國人記憶中的“非典”,1994年,澳大利亞爆發亨德拉病毒,3年後又爆發了梅南高病毒。1998年,馬來西亞爆發了尼帕病毒以及Tioman(馬來西亞島嶼)病毒。再到後來的SARS、MERS,以及捲土重來的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還有漢坦病毒,拉沙病毒,狂犬病毒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病毒都是由動物宿主傳播給人類,一般醫學上稱它們爲新興病毒或新發病毒。最奇怪的是,以上提到的所有(注意是所有)病毒都與蝙蝠有關。

蝙蝠究竟有什麼特殊能力能引來如此多可怕的病毒?

剛剛宣佈:罪魁禍首可能是蝙蝠!蝙蝠爲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SARS病毒的真正源頭

關於SARS病毒源頭的追溯,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爲病毒來源是“野味市場”上的果子狸。然而,果子狸“真兇”的身份卻一直無法坐實,雖然從它們的體內分離出類似SARS病毒的相似病毒,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病毒在果子狸身上不發病,甚至連人工感染都無法成功,更找不到果子狸傳染人的證據。

2013年,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袁國勇指出,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並非果子狸,更可能是一種名爲“中華菊頭蝠”的蝙蝠。然而,蝙蝠來源說也面臨當年果子狸證據不足的困境,研究發現從中華菊頭蝠體內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類的SARS病毒存在關鍵性差異,不能利用人與果子狸的受體,也就意味着這種病毒僅限於蝙蝠的內部交流。

儘管沒有找到能夠“定罪”的證據,但是這個假說給科學家們提供了正確的偵破方向。爲了解決這樁“懸案”,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石正麗和崔傑對全國各地的大量菊頭蝠進行取樣。他們對生活在洞中的蝙蝠進行了長達5年的監測,收集新鮮的蝙蝠糞便和肛拭子樣本。終於在雲南省的一處洞穴內找到類似於人類版的冠狀病毒毒株。

他們對來自這些蝙蝠的15株毒株進行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它們共同包含構成人類版病毒的所有基因組組分。儘管無單個蝙蝠包含與人類SARS冠狀病毒一模一樣的毒株,但是分析表明這些毒株頻繁重組。這一發現基本證實了蝙蝠起源猜想。

實際上,蝙蝠在病毒的生物鏈裏地位非凡,被尊稱爲“大自然的活體病毒庫”,SARS僅僅是衆多居住在蝙蝠體內的一種而已。

剛剛宣佈:罪魁禍首可能是蝙蝠!蝙蝠爲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一個病毒巨庫

蝙蝠是夜間動物,因此總給人帶來恐懼感。乍一看,這種恐懼似乎有一定的醫學道理。

早在1967年秋,西德馬爾堡的醫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出現了一種嚴重的出血熱病,與此同時,同是西德的法蘭克福和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的幾所醫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中,也同時爆發了這種病,前後有31人發病,其中7人死亡。後來科學家們對患者的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了培養,分離出一種以前沒有見到過的病毒。根據發病地點,將這種病毒命名爲馬爾堡病毒。

經過分析,科學家懷疑馬爾堡病毒有可能來自蝙蝠。果然,2008年,人們在埃及食果蝠上發現了活的馬爾堡病毒。這種食果蝠棲居的山洞,正是2007年非洲馬爾堡病的爆發地。

除了以上提到的聶帕病、埃博拉、MERS、SARS、馬爾堡病毒等是來自蝙蝠外,2013年又有人報道,丙肝的傳染源也可能是蝙蝠。丙肝像SARS一樣,可以在人際傳播。丙肝病毒目前已經感染了世界大約3%的人口。丙肝可以導致肝硬化、肝癌。

截止2013年,人們已經知道150種病毒與蝙蝠有關。但人們懷疑蝙蝠所攜帶的病毒遠遠不止這些。以SARS這類冠狀病毒爲例,儘管所有類型的動物都可成爲它們的宿主,但蝙蝠看來是首選。一位美國傳染病學家最近發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境內,10%的大棕蝠攜帶有一種α冠狀病毒。在菲律賓,近1/3被調查過的蝙蝠攜帶β冠狀病毒。在西班牙,在9種蝙蝠身上總共發現了14種不同的冠狀病毒。

蝙蝠僅僅攜帶的冠狀病毒,種類就如此之多,還沒算其它的像埃博拉這樣的絲狀病毒了,因此它們傳染給人畜的機會就很多。最令人恐懼的是,病毒不僅能跳到人上,還可能獲得在人際傳播的能力,從而導致類似SARS和埃博拉的大爆發。

在20年前,人們只知道,蝙蝠只會傳播狂犬病。但現在,科學家已經瞭解到,一大羣致命的傳染病都與蝙蝠脫不開干係,埃博拉、MERS、SARS和丙肝……

說蝙蝠是一個病毒巨庫,一點不冤枉它。

剛剛宣佈:罪魁禍首可能是蝙蝠!蝙蝠爲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爲何會成爲病毒的最佳宿主?

首先,蝙蝠喜歡羣居生活,它們親密地依偎在一起,或者密密麻麻地倒吊在樹上,這就爲病毒在種羣間大量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蝙蝠還能飛翔,除南極洲以外,這些飛行能手們去過世界各個角落,這樣就能把病毒帶到更遠的地方,不像老鼠,只在有限的區域活動。在這兩點上,當然鳥類也相似,但因爲蝙蝠是哺乳動物,比鳥類更高等,與人類更接近一些,所以蝙蝠更容易把病毒傳染給我們。

其次,在寒夜乃至整個冬天,很多蝙蝠要進入冬眠,這個時候它們的體溫會降下來。通常在正常的體溫下,病毒可以被許多動物很快清除掉,但蝙蝠卻像冰箱一樣,可以把病毒保存很久,甚至保存整個冬天。

再次,蝙蝠的壽命長達50年,這相對於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來說,已經屬於相當長的了。這就使得病毒可以穩定地存在於蝙蝠體內,不必在短時間內總要不停地“搬家”。“搬家”總是一件麻煩事,弄不好的話會“露宿街頭”,況且,病毒並不具備“露宿街頭”(即離開宿主細胞)獨自生存的能力。

最後,從進化的角度來講,病毒是一種古老的物種,而蝙蝠也是。在長久的進化過程中,蝙蝠沒有被病毒擊潰,反而進化出非常出色的免疫系統,使得它們更有能力攜帶病毒,成爲天然的病毒庫。這話聽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但道理很簡單:動物倘若自身免疫力差,一染病就死掉,或者無法活動,那麼病毒也只好與它同歸於盡,或者不能傳播更遠了。而免疫系統強,它自己不得病,但它可以攜帶大量病毒。

剛剛宣佈:罪魁禍首可能是蝙蝠!蝙蝠爲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蝙蝠何以百毒不侵?

蝙蝠是超過100種病毒的天然宿主,其中一些病毒對人類的傷害則是致命的。蝙蝠可以攜帶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但它們卻不會因此而染病,這是什麼原因呢?目前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這或許與蝙蝠獨特的“全天候”免疫系統有關。科學家認爲,可以借鑑蝙蝠的這種能力研究出保護人類不受埃博拉等致命疾病傷害的方法。

研究人員通過對澳大利亞黑狐蝠的基因和免疫系統進行檢測,獲得了一些重要發現。研究人員研究了蝙蝠的先天免疫反應,尤其是干擾素的作用,以弄清楚蝙蝠對入侵病毒的響應機制。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蝙蝠體內只有3種干擾素,這大概是人體內干擾素種類的1/4。研究團隊將兩種I型干擾素(alpha和beta)進行對比後發現,即使蝙蝠沒有受到任何已知病毒的感染,它們還是表現出更強的先天免疫反應。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免疫學家米歇爾·貝克博士說:“人類和老鼠的免疫系統只在應對感染時纔開啓,而蝙蝠的alpha干擾素是持續激活的。對於其他的哺乳動物來說,免疫響應持續開啓非常危險,因爲這對組織和細胞是有毒性的,然而蝙蝠的免疫系統卻和其他的組織與細胞相安無事。如果我們可以將其他物種的免疫系統改造得像蝙蝠一樣,那麼這些致命的疾病很可能就會成爲歷史了。”

剛剛宣佈:罪魁禍首可能是蝙蝠!蝙蝠爲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殺光蝙蝠行不行?

不管怎麼說,蝙蝠總還是病毒寄宿和傳播的傳染源。那麼在它們把病毒傳給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下手爲強,把它們捕殺掉呢?

很遺憾,歷史證明,大規模捕殺蝙蝠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以南美洲爲例。自1970年代以來,當地人爲了防止狂犬病爆發,一直在大規模地毒殺吸血蝙蝠。但最近根據一份對祕魯20個蝙蝠棲息地爲期3年的調查表明,事情非但沒好轉,還變得更糟了。

問題在於,要把每隻蝙蝠消滅淨盡幾乎是辦不到的。而只要留有“種子”,在食物資源豐富,又缺少競爭的情況下,蝙蝠的數量會很快反彈。而且,人類的捕殺把蝙蝠在各塊棲息地之間趕來趕去,反而加速了狂犬病毒在蝙蝠羣中的傳播。事實上,在數量反彈之後的蝙蝠羣中,攜帶狂犬病毒的比例反而更高了。

另外,蝙蝠的種類幾乎佔哺乳動物品種總數的1/4之多,它們對於保持地球生物多樣性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譬如,喫昆蟲的蝙蝠直接爲我們消滅掉數以億計的害蟲。要是沒有蝙蝠,單美國的農民每年就要損失40~500億美元。

話說回來,把責任全推到蝙蝠身上,也不公正。傳染病的出現需要各種因素的因緣巧合,攜帶病毒的動物只是衆多因素之一。在疾病從蝙蝠傳給人的過程中,其實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角色——森林退化,氣候變暖,城鎮規模擴大,從而導致蝙蝠的棲息環境惡化,都對病毒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聶帕病毒的首次爆發爲例。1998年,東南亞地區森林的退化與當年的乾旱,對於蝙蝠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食果蝠就飛到在熱帶雨林中新開闢出來的一個果園覓食。附近的豬喫了蝙蝠剩下的東西,就把病毒傳給了人。

所以,事實上該承擔責任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因此,別總想着去捕殺蝙蝠,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保持警覺是至關重要的。在傳播給人之前,提前找出已經潛伏在蝙蝠身上的新病毒,提前研製疫苗並接種,這纔是有效的辦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則要養成好的衛生習慣。遠離蝙蝠,不喫被野生動物喫過的果實(也許這種野生動物就是蝙蝠),更要少喫和不喫野生動物。總之,不管願意與否,我們都得學會與蝙蝠在這個地球上和平相處。(來源:《國家人文歷史》SME/文、《大科技·科學之謎》海生 赤緯/文、《知識就是力量》《百科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