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如火如荼,农家人建造房屋,也多是从城里聘请专门的建造师参与规划设计房屋。其实这是性价比最为合适的一种选择:因为不论是设计还是造价,都可以大到让人感到满意的状态。提起建造房屋,在过去,很多老人在提到建造房屋的时候,会想起这样的一句话:前高后洼,不孤就寡。

过去受限于社会发展落后,资讯传播渠道有限,很多常识没能得到有效普及,很多人因为具备生活方面的盲点,因此犯下了很多错误,这些错误中,就有在建造房屋方面的失误。古人将这些失误总结起来,于是形成了上文的这句话:前高后洼,不孤就寡。

所谓“前高后洼”,指的是三种情况。大致上,“前高”都是指房子的地势方面,前边部分较高,而“后洼”则是指屋后地势较为低矮。第一种“前高”,指的是大门比厅堂高。这种情况被传统建筑视为不利,认为这在风水局上是一种不吉利的风水格局。当然此外,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这种格局,一旦遭遇雨季,很可能导致院子里的水倒流屋子里,这种环境会导致室内常年处于湿气严重的情况。

第二种“前高”,指的是在山坡脚下建造房屋。这种房屋目前在我国较为偏远的农村十分常见。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这些房子将来或许会遭到逐步淘汰。在山坡脚下建造房屋,在古代文人眼里是“依山傍水”的神仙居所,但实际上,这种房屋问题很大:比如说滑坡、泥石流现象一旦出现,那么,这种房屋是最先遭到冲击的,可以用首当其冲来形容。小编有个亲戚,他家的老房子就是这样的格局,根据他回忆,往年夏天雨水如果多一些,山上的水就会涌入他们家室内。

第三种“前高”,指的是将房子建立在河边——河流在屋子后边。这种房子的优势在于居民日常取水十分方便,可以说打开后门就有水可以用。但是隐患很大:一来,一旦遇到上游有了洪水,下游的河水泛滥,最终很可能导致房屋被洪水冲垮,二来,河流对河床两岸的地基有一定的渗透功能。这种渗透长年累月,会改变土壤的性能,让土壤利于耕种。比如说黄河流域两岸的土地有利于耕种,就和这个因素有关。但是,紧贴河床的房屋的地基,却非常不欢迎河水对河床两岸地下土壤的“改良”。这种房子受河流影响,久而久之,很可能出现垮塌现象。

而“不孤就寡”的含义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明白。上文说的三种“前高后洼”现象,不论是湿气严重,还是滑坡、泥石流,乃至于房屋垮塌,都会给居住者带来巨大的不幸甚至伤亡,因此古人用“不孤就寡”来形容这种房屋。

而在当下,“前高后洼”的格局已经很少有新建房屋的情况。而本文的俗语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人虽身居陋室但对于安身立命之所却丝毫没有马虎,而如今林立的高楼却总不免少了些许安身的使命多了几分谋财笑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