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400年前,當地土著米南加保人在水稻收割完畢後牽上自家的牛,在稻田舉行奔牛比賽,慶祝豐收。由於每季水稻收割月份不同,奔牛比賽的時間也不一樣。

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的奔牛比賽,因爲驚心動魄,而名聲在外。場面狂野的“奔牛賽”攝影作品在攝影比賽中獲獎屢見不鮮。“奔牛賽”的攝影作品2013年就獲得過第56屆“荷賽獎”。筆者曾在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看過一場奔牛賽,其驚險刺激果然名不虛傳,至今難忘。

奔牛賽 泥漿裏不可思議的速度與激情

400年奔牛史

接待我的當地人迪安介紹說,西蘇門答臘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約400年前,當地土著米南加保人在水稻收割完畢後牽上自家的牛,在稻田舉行奔牛比賽,慶祝豐收。比賽獲勝的牛可在市場上賣個好價。由於每季水稻收割月份不同,奔牛比賽的時間也不一樣。

從20世紀中後期起,規模較大的奔牛比賽開始在塔那·達塔地區的桑蓋·達拉卜、帕裏安幹、利馬·克倫、拉姆巴·坦等4個村舉行。一年一般舉行兩次,時間大多定在週六。當地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奔牛比賽,投入資金、改造場地、擴寬道路,力爭把比賽打造成印尼著名旅遊品牌。

能看到火山的比賽

比賽當天,筆者還沒到比賽場地,遠遠就看到前方人頭攢動,彩旗飄揚。在入口處,每個觀衆被髮一個用印尼文寫着 PACU JAWI(奔牛)的小牌子,上有奔牛圖案。

在來看比賽的路上,迪安介紹說,賽場一般呈長方形,寬10米到20米不等,最長250米,泥漿深度約30釐米。比賽時,一般是兩頭牛爲一組,場地寬闊,可兩三組同時進行。筆者看到,眼前的賽場就是收割後的水稻田,經過平整,灌入清水,水波盪漾。賽場不遠處,是海拔2891米的馬拉皮火山。陽光照耀下,熠熠發光。根據傳統,比賽地點必須能看到馬拉皮火山。這座山是米南加保人發源地,能保佑風調雨順,世代平安。

迪安事先預訂了座位,位於賽場一側中段,上面支了陽傘,外側有竹子圍杆。賽場田埂高度一般也就1米左右。而這裏的賽場兩側的田埂高近兩米,居高臨下,視野極佳。但迪安告訴我,加高田埂,主要並不是爲了觀看效果好,而是出於安全考量,比賽開始你就明白了。

賽場旁的平地上,賽牛師口中唸唸有詞,給牛做熱身準備,並澆上一瓢瓢清水,洗得乾乾淨淨。

接着,賽牛師開始對牛進行裝扮。一般都在牛脖子上系一串鈴鐺,勒住牛鼻的繩子有紅有綠,牛的木製套杆五顏六色。“準備”的哨聲響起,就開始讓牛進入賽場。把牛趕入賽場頗要費點力氣,需要四五個人前拉後推。

賽牛師有的赤膊上陣,有的穿着T恤。他們光着雙腳,站在賽牛後橄欖形踏板上,挺直胸脯,揮動雙手,氣勢很足。

賽場兩側,遠道而來的攝影發燒友們,已架起長槍短炮,鏡頭全部瞄準賽牛。賽前的稻田靜若止水,人和牛的倒影清晰可見。比賽開始前,我看賽牛師幾乎都做了一個動作:抓起牛尾,輕輕地咬上一口。迪安告訴我,這是爲了讓牛集中精力,進入狀態。

靠咬牛尾巴提速

隨着一聲尖厲的哨聲響起,紅色小旗往下猛地一揮,賽牛師一手抓着一根牛尾,隨牛向前飛馳。

賽牛師抓牛尾的姿勢令我感到好奇。迪安說,比賽中,這牛尾巴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是牛的方向盤。比如,奔跑中,你想讓牛向左跑,就把牛尾巴往左側拽;向右跑,則向右拽,靈得很。賽牛師就靠着牛的尾巴來掌控左右方向。它的另一功能是加速器。想讓牛加速奔跑,也靠它。

稻田中,牛在飛速向前。原本平靜的水面,泥漿翻飛,鋪天蓋地,形成一道泥簾,賽牛師的身體若隱若現(如圖)。瞬間,齊頭並進的另兩頭牛超了過去,掀起沖天泥漿,很快拉開數米距離。泥漿會飛出很遠。雖有陽傘遮擋,我身上也被濺了不少泥點。攝影記者的長槍短炮不少都花了鏡頭。

只見落在後面的賽牛師大吼一聲,分別向左右兩側的牛尾巴狠狠咬了一口,賽牛頓時加速,四蹄騰空,猛地向前竄去。大概是咬得過狠,牛的速度上去了,很快超過旁邊另兩頭牛,但卻是向兩個不同方向跑去。賽牛師兩手兩腿被往兩邊拉,幸好他經驗豐富,雙手緊抓牛尾,使勁往裏拽,牛很快恢復直線奔馳。

經驗老到的賽手,比賽中還會進行多種驚險表演:有的金雞獨立,有的單手操作,有的雙手瞬間鬆開牛尾,有的向觀衆拋出飛吻……

賽牛是一項風險極高的比賽,賽牛師受傷是家常便飯,比如,渾身擦傷、泥漿擊中眼睛、腳部骨折、手臂骨折等。

其實,賽場上,不僅賽手會受傷,觀衆也常常受傷。受驚的牛,力大無比,賽手根本無法控制。一兩米高的田埂,一躍而上,直接闖入人羣,橫衝直撞。見人就頂,倒地即踩,受傷事件時有發生,偶爾也會死人。心臟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去現場。

以直線方式最短時間抵達終點的牛,獲得比賽冠軍。獲勝的牛被主人牽到一旁,清洗乾淨,梳妝打扮。背部披上紅色或黃色布料,上面飾以鮮花,頭戴寫有名字的花帽,脖掛圍巾。

牛被拍賣時,場上叫價聲此起彼伏,價格不斷飆升。參賽後牛的價格一般至少是普通牛的兩倍,冠軍牛普遍超過1000美元。這對當地農戶來說,已是很大數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