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四章 安危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上一章中韓非子講了何爲擅主之臣,就是控制君主的臣子。這一點很重要,能夠控制君主的臣子是有多厲害呀!但,從韓非子的述說中我們即沒有看到臣子用了什麼高超的計謀,也沒有看到臣子有多麼強大的實力,無非就是和君主站在一起,觀點一致而已。就靠這一點“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譭譽進退羣臣者”,奸臣得勢,黨同伐異,權傾朝野。而事到至此,“人主非有術數以御之也,非參驗以審之也,必將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君主卻沒有防禦之術,也不用檢驗考察之法,必然會憑奸臣過去的言論輕信他現在話。結果就是“故主必蔽於上,而臣必重於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君主必受矇蔽,奸臣篡權擅主。

韓非子在這一篇所講的第一個人之常情或是常理是“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意思是大凡人的常性,觀點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觀點相異的就彼此指責。這裏的“人之大體”也可以理解爲絕大部分,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性。同者相,異者非,自古有之,這是本有的人性,還是人類在發展過程的族羣意識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就是族羣的排它性。是這一族的就會有自然的接納心理,不是這一族的就會有自然的排異性,這一形象在現代種族問題上表現的很突出。

韓非子講完人類社會“同者相,異者非”的人之常情後,又講了一個,就是“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意思是安全有利的就去追求,危險有害的就要避開,這是人之常情。這句話似乎很有道理,將人放置到自然界,自然是要這麼做,至少這也是現代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可在先賢們看來,這只是苟且偷生罷了。之所以“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是因爲我們沒有勇氣去抗拒危害,對抗危害的製造者,卻將這種行爲視爲智慧。

在韓非子的時代,之所以會有“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是因爲“國有擅主之臣,則羣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意思是國家有了控制君主的臣子,臣下就不能充分發揮智慧和力量來效忠君主,各級官吏也不能奉行法制來建立功績。奸臣控制了君主,羣臣就只能倒向奸臣,誰還敢發揮智慧和力量來效忠君主,君主也只是個擺設。

我們在前面講過君主被奸臣控制歸根結底是因爲君主捨棄了確定與維護君主權力的律法,打破了君臣之間的本是律法確定的關係,才讓奸臣有機可趁,按“同者相,異者非”的人之常情,就用了“君是臣譽、君非臣詆”的辦法控制了君主。到了這一步,自然臣子不會再依據國家律法來建功立業,只要巴結好奸臣就好了,誰還冒着殺頭的危險去效忠君主呢?這就是韓非子眼中的“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要在誰的面前“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是君主,還是奸臣,還是律法與規則。這真是個問題。

《國有擅主之臣,則羣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闆切不因爲自己的過失,在公司裏形成韓非子所說的“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的局面。最好的局面是讓員工認識到只能在公司制度面前“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而不是在老闆和“奸臣”面前“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效法天地,依法治國,這是長久之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