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此,三門縣教育局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4月18日告訴澎湃新聞,注意到了近日網上對於此事的討論,跟該校相關負責人有過溝通,瞭解到學校的初衷是推行相對安靜的文明就餐環境,而並非絕對意義上的“無聲”食堂。浬浦中心小學是鄉鎮小學,在校生1500餘名,約1000名學生中午在食堂喫飯,因食堂只能容納600多名學生同時就餐,分低年級段、高年級段兩批用餐。

教育觀|受爭議後允許小聲說話,“無聲食堂”爲何引發爭議

台州晚報 圖

圍繞浙江三門縣浬浦中心小學從三月開始實施的“無聲食堂”,輿論近日多有爭論。

該校規定,學生就餐時不能說話,要加飯加菜用手勢示意,同時安排“紅領巾督查小組”予以監督。支持者認爲,此舉遵循了“食不言寢不語”古訓,有助於文明健康。反對者則認爲,這樣的管理手段“簡單粗暴”,有悖人性,禁錮了孩子本真。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教授章友德4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就餐爲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提供了平等交流溝通的時間和空間”。學校禁止學生就餐時講話,安排“紅領巾小組”督查孩子有無講話,這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悖常理,安排“紅領巾小組”督查孩子有無講話,也不利於學生的身心。

“我們現在已經改了。”浬浦鎮中心小學辦公室一名老師稱,從4月19日開始,該校在政策上有所調整。“我們仍然提倡安靜守序的文明就餐習慣,但沒有那麼絕對,學生可以小聲說話,不要大聲吵鬧就行。”

“無聲食堂”靈感來源於校外拓展訓練

浬浦中心小學爲何推出“無聲食堂”?該校副校長林勇此前接受《台州晚報》採訪時稱,小學階段的學生總是“閒不住”,“排隊取餐時要和身邊同學打打鬧鬧,喫飯時則喫一口講一句”,食堂喧鬧得像個菜市場。“飯桌上常是米粒和湯水,就餐環境變得糟糕。”

浬浦中心小學是鄉鎮小學,在校生1500餘名,約1000名學生中午在食堂喫飯,因食堂只能容納600多名學生同時就餐,分低年級段、高年級段兩批用餐。林勇認爲,學生用餐時間過久,影響高年級學生就餐,此外飯菜在冬天常常冷掉,學生們只能倒掉或者繼續喫冷飯冷菜。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該校德育處主任馬麗英曾在2018年帶高年級學生進行校外拓展訓練,其間教官要求學生喫飯不能發聲,否則“所在小隊起立兩分鐘”。馬麗英覺得“效果非常不錯”,回校後“和家長代表、老師商量,最終確定了‘無聲餐廳’這個方法”。

“這樣不但能營造出一個適宜的用餐環境,也能讓學生們從小養成良好用餐習慣,還可以防止他們浪費糧食,一舉多得。”馬麗英稱。

3月11日,“無聲食堂”正式在該校推行。上述《台州晚報》報道提及,每學期開始時,家長會統一上交餐費,午飯由食堂統一提供,“一葷兩素一湯”,學生不用自主選擇菜品,打飯打菜時就可以不用出聲,這能“保證‘無聲餐廳’的實施”。

而在喫飯過程中不允許出現“聲音交流”,如有加飯、加菜需求,則用手勢。“手勢1代表加飯,手勢2代表加菜,手勢3代表加湯。”馬麗英接受《台州晚報》採訪時稱,每個班級的班主任負責“執行學生的手勢”,若有學生不慎發出聲音,學校“組織的紅領巾督查小組會及時糾正,給違規的班級扣除紀律分”。

《台州晚報》上述報道稱,“無聲餐廳”模式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我很喜歡這個規定。”一名一年級學生認爲,喫飯環境變安靜了,喫飯速度也變快了,但“很多人都還不習慣,正在努力適應”。有家長稱,有了“無聲餐廳”,老師都說女兒老老實實喫飯,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覺得很欣慰”。

效果的確顯著。“低年級段學生喫飯以前要25分鐘左右,現在基本在20分鐘內完成,桌面也比以前整潔了。”林勇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

校方:已經調整,不強調絕對安靜

事實上,學校推行“無聲食堂”並非首次出現。《台州晚報》提及,早在2013年,同處台州的天台街頭鎮中心小學就要求,學生在食堂期間,除了打飯打菜和添飯添菜外,其餘時間都不準講話,一旦違反便“扣紀律分”。

2015年,《南方都市報》也有報道,中山市紀中三鑫凱茵學校推出“無聲食堂”,倡導就餐過程中學生安靜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統一的手勢語與老師溝通,從而達到集體安靜、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導“無聲食堂”,不是說絕對地不講話,如確需溝通,要儘量做到輕聲細語,不對周圍人造成干擾。

浬浦鎮中心小學“無聲食堂”經媒體報道後引發爭議。支持者認爲,此舉遵循了“食不言寢不語”古訓,有助於文明健康,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比如南方網4月17日刊發評論,認爲“無聲食堂”的文明倡導“體現潤物無聲的教化”,就效果而言,經過一個月的實施,達到了“一舉多得”的綜合效益,足以證明,實行“無聲食堂”的文明素養的培育確有必要性。

反對者則認爲這樣的管理手段“簡單粗暴”,有悖人性,禁錮了孩子本真,令人“噤若寒蟬”。《檢察日報》4月17日評論稱,學校培養學生集體就餐的禮儀是對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刀切不許說話,體現的是學校簡單粗暴的管理,而缺乏尊重未成年人權益的法治思維,易激發學生逆反情緒”;悶頭喫飯,身旁不時走過巡視的“紅領巾”,這樣的就餐氛圍,在小學裏推行,恐怕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

對此,三門縣教育局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4月18日告訴澎湃新聞,注意到了近日網上對於此事的討論,跟該校相關負責人有過溝通,瞭解到學校的初衷是推行相對安靜的文明就餐環境,而並非絕對意義上的“無聲”食堂。

“我們現在已經改了。”浬浦鎮中心小學辦公室一名老師稱,對於網上的一些爭論,學校也注意到了,此前的做法的確有欠考慮。據其介紹,從4月19日開始,該校在政策上有所調整。“我們仍然提倡安靜守序的文明就餐習慣,但沒有那麼絕對,學生可以小聲說話,不要大聲吵鬧就行。”上述老師稱,不再有“無聲食堂”這個稱呼,而應是“文明就餐食堂”。

專家:對這樣的管理理念應“警惕”

對於浬浦中心小學推行的“無聲食堂”,一線教育工作者怎麼看?

“我覺得這個方法挺好。”青島一所小學校長告訴澎湃新聞,要求學生安靜用餐,培養“自律、自覺”,對學生整體文明素養的提升“有益”。但他對“用手勢表達加菜、加飯”難以理解,因爲這是“一個正常的需求”。“不能刻意追求絕對的安靜,這對培養孩子的個性不太妥。”該校長認爲,標準可以定高些,但實際操作中應該人性化,“畢竟小孩子有健康活潑的特點”。

“爲了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就餐習慣,推出‘無聲餐廳’的出發點是好的。”貴州一名小學教師認爲,“活潑、愛動、愛說話”是孩子的天性,應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加以引導,比如告訴孩子們就餐時互相提醒小聲一些,不要大聲喧譁影響他人就餐。

“而且孩子們一天坐在教室裏學習本來就累了,下課後喫飯間隙交流幾句也被禁止,那可能會覺得更累……另外,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大人所在單位的餐廳也要求無聲,一天兩天可能覺得新鮮,再往後延續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我們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用扣紀律分的方式要求孩子去做到,難免有些苛刻。”該老師認爲。

“實際上,就餐爲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提供了平等交流溝通的時間和空間。”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教授章友德認爲,禁止學生就餐時講話,有悖常理。“老師可以對學生就餐提出一些要求,但這應是倡導性的,而非‘違背學生利益’給予禁止性的規定。”章友德告訴澎湃新聞,學校安排“紅領巾小組”督查孩子有無講話,這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爲學校管理者,應警惕這樣的“觀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