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單從電影敘事的手法上分析,《祈禱落幕時》的處理簡單粗暴得令人難以置信——影片涉及時代跨越三十年,追古溯今,免不了在時間線上進行頻繁的跳切,特定人物視點延伸而來的閃回,更讓節奏顯得拖沓不堪。《祈禱落幕時》以案中案的形式,爲籠罩在恭一郎周圍的身世陰影劃下了一個溫暖又充滿救贖感的句號,前半段極速前進的探案劇情,在後半段的覆盤和追溯中扔出一枚又一枚催淚炸彈,讓觀衆彷彿沉浸在虐心肥皂劇中不可自拔。

《祈禱落幕時》根據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系列”的同名終章改編,在經過《新參者》、《紅手指》、《麒麟之翼》和《沉睡的森林》四部作品後,恭一郎,這個在日本東京人形町走街串巷的憂鬱片警,也終於迎來了揭開自己人生之謎的時刻。在東野圭吾的創作序列中,“加賀恭一郎”五部曲的知名度並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雖然故事依然涉及頗弔詭的兇殺案件,但更多還是呈現包裹在懸疑外殼下的情感羈絆,甚至帶有都市小說的風格,從而排斥了一部分高智商犯罪題材愛好者,和試圖通過偵探小說體察人性的讀者。但該系列的通俗易懂,大概正好解釋了電影版《祈禱落幕時》爲何會在觀衆中取得不俗的反響。

如果單從電影敘事的手法上分析,《祈禱落幕時》的處理簡單粗暴得令人難以置信——影片涉及時代跨越三十年,追古溯今,免不了在時間線上進行頻繁的跳切,特定人物視點延伸而來的閃回,更讓節奏顯得拖沓不堪。更有甚者,導演採用大量字幕急速推動劇情,並生硬地插入畫外音,高密度地展現主人公所思所想……如此種種非電影化的處理方法,只能說創作團隊在改編和將小說影像化的過程中,能力實在捉襟見肘。

電影版《祈禱落幕時》的故事始於1983年。彼時,恭一郎母親百合子離開東京,獨自一人來到仙台當陪酒女討生活,言語間她透露自己有一個年僅十歲的兒子。在簡樸的生活中,她結識了因爲核電站檢修而時常前來仙台的男人,並與他相戀。此後,她因爲突發心臟病,不幸猝死後,男人因爲種種原因,並未來參加她的葬禮,恭一郎卻因爲接到神祕人穿針引線的電話,來到了母親生前的居所,捧回骨灰。此後,他便急切地想要找到母親的戀人,向他打聽她生前的種種。

二十餘年後,接連發生在東京的兩樁看似毫不相關的案件,冥冥之中引導着他走向自己生命的真相。在探案的過程中,他發現女被害人押古道子死亡前曾去明治座找她曾經的初中同學淺居博美,試圖讓她接回寄宿在養老院中的母親。恭一郎亦回憶起自己和淺居博美早些年短暫的相逢,當時她帶領着一隊表演學生來和他學習劍道,兩人曾經進行過超乎尋常的深度對話。而在對淺居博美的調查中,更多的謎團浮出水面,多年前的這場相遇,絕不是偶然……

《祈禱落幕時》以案中案的形式,爲籠罩在恭一郎周圍的身世陰影劃下了一個溫暖又充滿救贖感的句號,前半段極速前進的探案劇情,在後半段的覆盤和追溯中扔出一枚又一枚催淚炸彈,讓觀衆彷彿沉浸在虐心肥皂劇中不可自拔。最終,犯罪片的黑暗被真相大白時的溫暖消解,正如再沉重的舞臺劇,終章來臨時,總會收穫如雷的掌聲。這也是爲什麼,作爲一部在視聽上粗製濫造的電影,《祈禱落幕時》在這個偏重“究竟發生了什麼”的觀影時代,仍舊能夠賺到觀衆的眼淚,甚至好評,這也是日本IP類電影在市場上屢試不爽的法寶。

當懸疑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劇情的縝密,此類影片也就不再是類型元素的試煉場,氣氛的塑造、人物性格的複雜性都不再重要,事件從無到有,由始到終,接二連三被扁平化,甚至降維,直到每一個人物都只有一層感情、一種執念——而在“恭一郎”系列的邏輯中,只此一種情感,便足以構成人物行事的充分邏輯。這無異於給原本就快餐化的電影市添上了一道令人倍加愉快的加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