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闖王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權,國號大順。接着,李自成率領百萬起義將士渡過黃河,兵分兩路進攻北京。

三月初一,大同總兵姜鑲投降大順軍。京師震動。因大同乃京畿西邊門戶,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時崇禎急令吳三桂入衛京師。

三月中旬,獲令後的吳三桂,沒有立即進京勤王,而是着手寧遠地區幾十萬遼民內遷,繼而才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

同時又獲悉明居庸關總兵唐通已降大順,並奉李自成令乘虛佔領山海關。吳三桂進退失據憂心忡忡。

崇禎死、明廷亡,吳三桂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他的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曾當過明朝總兵,由於祖大壽和吳三桂之兄吳三鳳等明朝將領先後降清,吳三桂和他的部屬又與清方營壘增添了一層曖昧關係,可走的道路可在降順、降清之間作出選擇。

大順李自成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答應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

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封信。一是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家人送給吳三桂的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髒,遭到嚴刑拷打。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圓圓亦被劉宗敏霸佔。

搖擺不定的吳三桂聞訊大怒,斬了一名來使,又將另一名割去雙耳。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

吳三桂從態度模棱兩可轉變爲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李自成經過緊張的商議,決定一面安撫吳襄,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變計;一面作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

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劉宗敏親自統率大軍向山海關進發。此時,李自成和吳三桂都對多爾袞輕敵大意,吳三桂還坐着借清兵對付李自成而後再復明的美夢。

二十一日白天,大順軍與吳軍已有交戰,吳三桂逐漸不敵。此時,明瞭關內外情況的多爾袞,不再是以攻城略地爲目的,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所以堅持讓吳三桂剃髮投降纔出兵相助。

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準備又大意輕敵的大順軍兵敗如山倒,全線潰敗,劉宗敏也身負重傷。

至此,吳三桂想借清兵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清,只把吳三桂視爲降將,並驅之若走狗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