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看來,只有在亂世中,有些人的能力纔會得到充分體現。如果是太平盛世,那些武功卓絕的人,似乎也只有靠邊站的份兒。

說起唐朝,大家都會覺得了不起。因爲在一般人的印象裏,這個時代不僅有貞觀之治,還有《貴妃醉酒》扯出的風流帝王李隆基。這是事實,但不全面。其實,唐代發展到晚期,像任何一個朝代一樣,都處於江河日下的混亂狀態。

中央政權的無力,正是一個王朝走向衰落的表現,這一點在晚唐來說,就是尾大不掉的藩鎮割據:其時,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地方勢力,大約有89個,他們常年互相爭戰,兵火不斷,如此一去就是150多年。

當然,這些割據勢力,主要分佈在北方,南方的情形要好很多。通常的情況是,藩鎮割據具有如下明顯的特徵:一是節度使是父子相承;二是不給中央政府納稅;三是行募兵制,不歸朝廷調遣。也就是說,當時的藩鎮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晚期的唐王朝,雖然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停,但誰都對藩鎮割據的情況,睜隻眼閉隻眼,只要這些勢力不是明目張膽地欺負朝廷,就不會受到攻擊和根除。但輪到血氣方剛的唐憲宗李純上臺後,情況就變了。

這個李純並不簡單。即使現在,還有人將他和李世民與李隆基並列,一向以明君的形象示人。而他統治期間的功績,更被史學界稱爲是“元和中興”。對此,即使是一生不得志的李商隱,也曾寫下這樣的詩,對其大加讚頌:“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看,在這位詩人眼裏,李純就是一個堪比三皇五帝的人物。

憲宗李純掌權後,就採取了積極的削藩政策,對於一向驕橫的各地藩鎮,態度非常強硬,他決定選取一個割據勢力開刀,殺雞給猴看。首先進入李純視線的,正是淮西節度使吳元濟。

吳元濟本是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的兒子,吳少陽死後,按父死子繼的慣例,通報一下朝廷也就是了。但驕橫的吳元濟,連這個事都不屑去做,直接拿過了父親留下的權杖,接任淮西節度使,當起了這片的老大。

據史學考證,當時,淮西節度使的管轄範圍,大致在今天安徽的北部,到河南的東南部,以汝南縣爲中心,其時這裏叫蔡州。還有,淮西士兵向來以精銳善戰,聞名於唐朝。時至今日,這個地方仍然是民風彪悍。

既然決定要消除吳元濟,就得派一名自己信得過的人去打頭陣。李純選中的將領,正是李愬。如果不是這場戰事,當時只是一名普通將領的李愬,可能就不會揚名青史。及至現在,中學課本里還有《李愬雪夜襲蔡州》的名篇。它講述的正是這段歷史典故。

李愬,字符直。甘肅洮州臨潭人。有謀略,善騎射,歷任衛尉少卿及坊、晉二州刺史等職。接到朝廷的命令後,作爲總指揮的李愬,在認真研究了吳的兵力情況後,他先讓河陽節度使烏重胤自西北,忠武軍兵馬使李光顏自東北,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壽州刺史令狐通等人,從不同的方向攻擊吳元濟,最後把吳逼到了孤城蔡州。

就在吳元濟退縮至蔡州城,還沒等喘口氣時,李愬出手了,他先向吳軍示弱,繼而又像呂蒙一樣“白衣渡江”,接着就對吳元濟發起了總攻,以九千人兵力,夜襲吳元濟的老巢蔡州,生擒吳元濟,並一舉平定淮西。

見吳元濟被擒後,各藩鎮恐懼不安,相繼上表歸順。李愬又挾平定淮西之威,討平淄青李師道,十一戰十一捷,收復淄、青等十二州,幽州三鎮也被其攻克,及此,藩鎮割據對中央的困擾,就得到了有效緩解,出現了短暫的元和中興局面,大唐國祚也因此得以延長壽命近百年。

李愬因其赫赫戰功,被封爲涼國公。後來,在平定幽州和鎮州又起的叛亂時,李愬在戰場上不幸身染重病離世,年僅49歲。卒後贈太尉,諡號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