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当年张雨形容黄公望的画,又被董其昌题在王时敏的《小中现大册》上,王翚跟在老师身边一定时时翻阅临摹该册,这句话早已烂熟于胸,这八个字远远不止是具体指某幅山水,而是内有许多微妙又深重的东西在涌动,他自觉跟随前人的指引,用华滋浑厚的笔法开创了一代南北宗兼美的山水画风。作为“摹古”观念与实践的代表人物王翚,向来被视为“集大成”者,对他称赞与贬损常常与他那有名的画论有关:“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王翚(石谷)大概是所有为人师者最梦寐以求的那种具有神悟力学的天才少年了。师承,是中国文人历来重视并津津乐道的事,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王翚出身虽然贫寒但确算是山水画世家,几代人的画画基因在他的身上愈发显现优势,他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主角,骨格清秀、资质奇佳,等待着命定的奇遇,以至于王鉴一见其画大呼“天赐奇才”,立即收为学生,不久又把他随身带走,引荐给自己的老师王时敏。有趣的是,后者也喟叹说:“我年垂暮,何幸得见石谷,可恨石谷不及为董宗伯(王时敏的老师董其昌)见。”真有一种得意与怜爱的情感在里面。而王翚不止一次在画上题联“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这是当年张雨形容黄公望的画,又被董其昌题在王时敏的《小中现大册》上,王翚跟在老师身边一定时时翻阅临摹该册,这句话早已烂熟于胸,这八个字远远不止是具体指某幅山水,而是内有许多微妙又深重的东西在涌动,他自觉跟随前人的指引,用华滋浑厚的笔法开创了一代南北宗兼美的山水画风。

清 王翚 布帆无恙图 福建师范大学藏

晚清以来,随着一种“西方中心”的进化论观念逐步主宰了艺术界,“四王”山水才丧失其主导力。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现代化进程中诸多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传统文化资源进入了学者的理论视野。许多人开始自觉到“保守”文化所可能具有的深层意蕴。如果在推陈与出新之间缺乏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就不可能培育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生态,也不可能具有与时俱进、永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四王”山水画在这个大潮流下也重新浮出水面。199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了一次“四王”绘画艺术国际研讨会,重新清理了“四王”的价值与意义。许多学者重新阐发了四王“摹古”观念之下隐含着的文化创造。在历史的清理与勾沉中,人们也发现了,其实不论任何时期与阶段,对“四王”的讨论与研究总是不绝如缕。只不过常常为急急忙忙的“现代赶超者”忽略罢了。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对四王的重视多仅停留于学者圈里有关历史价值的重新认定,而对于今天仍然“一味求新”的艺术创作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启示与影响。

作为“摹古”观念与实践的代表人物王翚,向来被视为“集大成”者,对他称赞与贬损常常与他那有名的画论有关:“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清晖画跋》)如果愿意深入其具体绘画创作中,我们会发现他的“集大成”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继承。福建师范大学藏有王翚的《布帆无恙图》,为四尺条幅。画险峻的崖岸下,大河浪花翻卷,一船渡人奋力前行,岸上有人正翘首企盼。为了画出山崖之险,上部正中崖石用柔化的“类小斧劈皴”层层堆叠,有院体山石的刚硬险峻,又不失南宗笔墨的生动华滋,再以一古松横空斜出,增加险势。山势往右侧逼边,整片山体实中渐虚,左侧往深处藏着远峰数重,虚中盈实。其下大片水域刻画虚虚实实,精妙丰富,极尽风鼓浪涌的水态。水上帆船张满了风,自右斜入画面正中,加强了动荡感。左下以结实饱满的江岸、坡树稳稳承住。可贵的是,其中的点景人物也无一闲笔,个个神态各异,互有顾盼。中景舟中人,虽仅数笔点染而能静中有动。近景人物更是呼之欲出,一种热切焦急的情绪溢于画外。两挑夫一坐下暂歇,一双手叉腰,陪着主人眺望来客,一仆正追着顽皮的童子,另有两人已经在向船上呼喊了,有一毛驴摆头起蹄,如闻其鸣。前人程式同生活体验一齐融汇在他的笔端巧构。

画题有“日暮潮平江岸阔,布帆无恙挂西风”句,虽藏了典故,却是为了点明秋天日暮挂帆行船的情景,还包含了对于旅人的抚慰与祝福。这样的作品没有一味的远引高蹈,而是透着深切的生活感受与关怀。如果只是抽象地谈元人笔墨、宋人丘壑、唐人气韵,于王翚肯定不得要领。他于古人何尝亦步亦趋,长期深入的研习,让他感到元人笔墨技法的探索、宋人山水规律的经营、唐人雍容开阔的气度是最出色的艺术资源,站到了他们的肩上,就可以有大成就。王翚有一幅《晚梧秋影图》是和恽寿平(南田)同客玉峰园池时所作。南田有长题“……翰墨余暇,与石谷立池上,商论绘事,极赏以之娱,时星汉晶然,清露未下,暗睹梧影,辄大叫曰,好墨叶,因知北苑(董源)、巨然、房山(高克恭)、海岳(米芾)点墨最淋漓处,必浓淡相兼,半明半暗,乃造化先有此境,古匠力为摹仿,至于得意忘言,如洒脱畦径有自然之妙,此真我辈无言之师。”他们不仅师古人,还师古人所来的自然之妙。如果善于抵达前人的深厚处,中国艺术的诸多“程式”语言可能会是翅膀而不是镣铐。可以影响几百年而不衰的绘画潮流,只因为善于攀在巨人的肩上前行。新的一年开始,我愿意重复卡尔维诺1981年说过的话:经典,就是即使初读,也象是在重温;每次重读,都像是初读,带来新的发现。

画家简介

王翚(1632—1717年),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画有家学,初拜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转师王鉴,画艺大进。经王鉴推荐,又师王时敏。在名师的指导下,王翚悉心临摹历代佳作且游历山川,画艺终登堂入室,声誉益著。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后完成,遂荣归故里,以画终其一生。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影响后世颇深。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