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古画”最初是描绘有关人物鉴赏古玩的内容,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命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物,定为“博古图”。古代具有较高艺术的古器物如鼎、瓷器、玉器、石雕等,因其珍贵性而见者甚寡,所以绘成博古画、博古屏等,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古玩的途径。

《宋人博古图》

博古清供趣味长

文章来源_网络

早在春秋时期,

“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

就成了衡量“高人”的标准。

这种博古情怀至宋代蔚然成风。

世人热衷赏古、鉴古、藏古、玩古,

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 明代《重修宣和博古图》插图

东西多了,考证和辨伪

就成了古文人在收藏之余的大事。

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单纯以文字

描述器物的铭文款识、器物纹饰等内容,

开始采用线描图像的手段忠实地摹绘原物,

于是,“博古画”应运而生。

“博古画”,典出汉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又名钟鼎画,杂画的一种,是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后人在博古画上增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的叫“花博古”。

宋 佚名《消夏图》

古代具有较高艺术的古器物如鼎、瓷器、玉器、石雕等,因其珍贵性而见者甚寡,所以绘成博古画、博古屏等,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古玩的途径。这种摹写传播有助现代人博识古代器物、拓宽知识。

宋徽宗 宣和博古图

“博古画”最初是描绘有关人物鉴赏古玩的内容,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命人编绘宣和殿所藏古物,定为“博古图”。宋嘉定四年(1211)刘松年所绘《博古图轴》就是描绘文人大夫聚在一起,品玩古器的场景。这类“博古”题材的图,在宋代明代蔚然成风。

宋 刘松年 博古图轴

宋 张训礼《围炉博古图》局部

宋·佚名《博古图》

宋末元初 钱选《鉴古图》

当太湖石、芭蕉、松竹、古树、太湖石、梅树、栏杆等不断进入“博古图”来体现文人欢聚场所的讲究、名贵和幽静时,“闲庭聚四宾以玩古”的文人雅集遗风,逐渐物化成为由器物和景致支撑。再后来,仅剩数个器物串联起来以表情怀。

明 杜堇 玩古图

明 杜堇 玩古图局部

明代 杜堇 《玩古图》局部中赏玩器物的士大夫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 仇英 《人物故事图册》中清玩的场面 (故宫博物院藏)

宋明以后器物之绘多用于人物画配景,独立成静物画始见于晚明清初。后有研学碑拓者,尝作拓片加绘花草,不拘写物品之形似,归于写意一类。

清 康熙《月曼清游图册》之《围炉博古》中品画赏物的女子 (故宫博物院藏)

李鱓 兰花

清朝“扬州八怪”中的几位画家,对博古画情有独钟。郑板桥路经扬州东郭市上,见有元人李萌《岁朝图》一幅,爱不释手,虽“几于破乱不堪”但即付钱买下,重新装后悬挂书斋,朝夕观赏;在李觯的一本杂画册页中,博古图就有五幅,内容有《鳜鱼》、《古瓶萱花》、《蔬果图》等;黄慎以写意人物画名世,偶作一蜂窝、三只蜜蜂之小画,甚佳。

吴昌硕 硕果清供图

晚清海派画者众多,博古画独立成画种及趋成熟。海上画派巨匠吴昌硕常作博古图赠友。他77岁高龄时所作的《硕果清供图》大画一幅,满纸皆吉祥之物:竹石为伴,瓶插牡丹,盆置芝兰,佛手、丹柿随意扔地,寓意平安如意,富贵绵长。“海上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当时以卖画为生,和平吉祥的博古画是他们的促销产品,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

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