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對蝙蝠的研究勢在必行,我們要了解其生理狀況,要追蹤其攜帶的病毒,不過這次慘烈的疫情不該讓蝙蝠來背黑鍋,正如很多人指出的,是人類侵犯了蝙蝠的生命。蝙蝠如何攜帶如此多的病毒並與其共存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一個深度問題,而新的研究表明,對飛行的進化適應給蝙蝠帶來的免疫系統變化可能是問題答案。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來源目前被我們鎖定於中華菊頭蝠,它們也是2003年SARS病毒的源頭宿主,而源起阿拉伯半島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也是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

我們不禁想問:爲什麼總是蝙蝠?是什麼身體特點讓它們可以攜帶那麼多病毒?

而目前已有的科學證據將問題答案指向了蝙蝠的神奇免疫系統,它對病毒的“不打擊政策”幫助這些晝伏夜出的暗黑燕別故能夠與衆多致病病毒共存,新型冠狀病毒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

爲啥蝙蝠攜帶那麼多致命病毒卻不生病?

中華菊頭蝠或爲此次疫情的病毒宿主

蝙蝠是天然的病毒儲存庫

一隻蝙蝠可以感染許多不同的病毒而不會生病,稱得上天然的病毒儲存庫。除了上面提到的SARS和MERS病毒,在非洲、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和澳大利亞引發了大規模人類傳染病的馬爾堡(Marburg)病毒、尼帕(Nipah)病毒和亨德拉(Hendra)病毒也源起蝙蝠;可怕的埃博拉(Ebola)病毒也相當可能是來自這座毒庫的超級災星;狂犬病病毒也被攜帶於蝙蝠體內——當然,它是會讓蝙蝠生病的。

蝙蝠對病毒的耐受性超過其他哺乳動物,這也是其許多獨特品質之一。作爲唯一能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還會大量吞噬攜帶疾病的昆蟲,並在許多水果(例如,香蕉、鱷梨和芒果)的授粉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的種類多樣性也讓人稱歎——高達1200多種,約佔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1/4。

但蝙蝠與病毒共存的能力對於人類來說如同一個潘多拉的魔盒。當我們侵佔它們的領土,或是把它們光明正大地擺入海鮮市場的野味牢籠和其他野生動物一起等待烹調,那個魔盒裏的病毒很可能就會擴散給別的動物或者人類。

蝙蝠如何攜帶如此多的病毒並與其共存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一個深度問題,而新的研究表明,對飛行的進化適應給蝙蝠帶來的免疫系統變化可能是問題答案

爲啥蝙蝠攜帶那麼多致命病毒卻不生病?

2019年,在印度比瓦爾(Beawar),一些印度狐蝠因攜帶尼帕病毒而被懸掛在樹上

飛行耗能迫使蝙蝠削弱免疫

2018年,一篇刊載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and Microbe)的論文報道了一項中國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對蝙蝠體內DNA傳感(DNA sensing)的研究。蝙蝠飛行所需的能量是極大,以至於體內的細胞會分解並釋放出一些DNA,然後這些DNA會在一些不該它們存在的地方遊走。

哺乳動物(包括蝙蝠)針對此類在不該它出現的地方出現的DNA片段,是可以識別並響應它們的,其免疫系統會將它們定性爲某種入侵的致病生物,然後與之戰鬥。當然,無論是與被誤認敵軍的友軍DNA,還是真正的病毒戰鬥,炎症都是不可避免會被引發的。

可對於被飛行消耗着巨大能量的蝙蝠來說,那些遊走的DNA片段會給它們帶去過多的炎症,而炎症本身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於是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某些相關基因,削弱了免疫系統的此項能力,這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了。當然,它們的免疫能力依然存在,只是減弱了而已。

基於這些推斷,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這種減弱的反應可能使他們保持“對病毒‘有效而不過度反應’的平衡狀態”。

目前來說,採取快準狠的有效手段遏制2019-nCoV這個冠狀病毒的蔓延是當務之急。我們應當追查病毒的起源,進而採取針對性行動控制疫情,而要找到源頭取決於我們對蝙蝠的瞭解和追蹤情況。

對於疫情爆發,專家並不驚訝

國內的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蝙蝠研究,非常瞭解蝙蝠這個超級毒庫的他們實際上對此次疫情並不喫驚。

2019年的春天,一支國內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關於蝙蝠攜帶冠狀病毒的研究,他們表示:“人們普遍認爲,蝙蝠攜帶冠狀病毒將重新出現,導致下一次傳染病大爆發。而中國可能就會經歷這種災難。”

蝙蝠並不孤獨,齧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以及鳥類都會攜帶可能或已經傳染給人類的疾病,但毫無疑問,獨具一格的蝙蝠是所有動物中的佼佼者。

它們數量衆多,佔哺乳動物種類的1/4(齧齒動物則佔50%);它們也是分佈廣泛的,生活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每個大陸上,毗鄰人類的棲所和農田;而且蝙蝠往往在山洞中聚居,那裏擁擠的環境非常利於使病毒傳播;它們的飛行能力使其活動範圍廣,利於病毒傳播;而且它們的糞便是可以傳播疾病的。

此外,蝙蝠在小型哺乳動物當中,可以說是非常長壽的。例如,在美國很常見的大棕蝙蝠能在野外生存近20年;其他種類的蝙蝠壽命一般接近40歲。要知道像家鼠這樣的動物平均壽命就2年左右。

爲啥蝙蝠攜帶那麼多致命病毒卻不生病?

研究人員在美國內華達州伊利(Ely)附近的一個洞穴中獲得了一隻大棕蝙蝠

另一方面,世界許多地方的人們都喫蝙蝠,也會把它們送入市場出售,這種強行把蝙蝠拖進人類活動中的行爲給傳染病爆發提供了客觀條件,目前正在以武漢爲中心的全國範圍肆虐的疫情極大可能便是其惡果。

彼得·達扎克(Peter Daszak)博士是美國非盈利組織環保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的總裁,他在中國研究了15年的人畜共患疾病(會從動物傳播至人類的疾病)。

在2017年刊載於《自然》(Nature)雜誌的一份報告中,達扎克等人表示他們建立了一個包含754種哺乳動物和586種病毒物種的數據庫,並分析了哪些病毒會被哪些哺乳動物攜帶以及如何感染宿主。

最後他們證實:“蝙蝠的人畜共患病比例遠高於其他所有哺乳動物。”

我們對蝙蝠的研究勢在必行,我們要了解其生理狀況,要追蹤其攜帶的病毒,不過這次慘烈的疫情不該讓蝙蝠來背黑鍋,正如很多人指出的,是人類侵犯了蝙蝠的生命。

達扎克博士強調:停止在市場上出售野生動植物對於遏制未來的病毒爆發至關重要——雖然這種災禍其實不可避免;而追蹤和研究蝙蝠等野生生物也同樣重要。

他還將疫情與恐怖主義進行了比較:二者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要將它們對我們的損害降到最低,“情報”工作至關重要。

資料來源:

How do bats live with so many virus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