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1969年10月29日,斯坦福研究院的一個計算機控制檯上浮現了兩個字母“Lo”。或許難以想象這樣一個不知所謂的字母組合宣告的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那一天第一次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絡將詞語“Login”發送至斯坦福研究院。但由於系統崩潰,它在目的地就只剩下出現了“Lo”了。

傳輸這個殘缺信號的互聯網絡被稱爲阿帕網(ARPANET),它是現代互聯網的開山鼻祖。在此後的50年中,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那麼,未來的50年,人類社會的虛擬世界又將如何發展?人們將如何解決目前在隱私和數據保護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對於變幻莫測的網絡風雲,人們應該充滿希望還是感到隱憂?

爲了尋求這些答案,我們向專家、研究人員、科學家、工程師和未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諮詢,最終得到了既有趣、清晰,又有些令人恐懼的答案。

//

日益虛擬化的世界

//

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來自美國Magic Leap公司的增強現實(AR)眼鏡

不久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了專家調查報告,專家們就未來數字生活的設想進行了探討。

皮尤研究中心互聯網和技術研究總監李•雷尼(Lee Rainie)表示:“人類在數字世界中的存在將進一步定義人類在真實世界中的存在,一旦互聯網技術爲身體和大腦所用,人類社會將被重新定義。”

這一切或許遲早會發生。哈佛研究員朱迪思•多納特(Judith Donath)是《社交機器》(The Social Machine)一書的作者。他在書中寫道:

我們當前使用互聯網的方式在25年內可能就會被淘汰。人類在數字世界中的存在將不再是與物理世界分離的,而是根植其中的。鍵盤、鼠標和屏幕都將不復存在。”

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首席產品官託比•內格林(Toby Negrin)認爲我們可以將互聯網看作電網系統,因爲它已經無所不在,與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

未來世界將是虛擬與現實的混合體,甚至有時無法完全區分兩者。前蘋果公司技術人員邁克•利伯德(Mike Liebhold)認爲,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會戴上AR眼鏡,並通過它與周圍環境進行互動“信息將在空中立體顯示,網絡將會出現在現實世界中,而不僅僅是在玻璃屏幕上。

包括多納特在內的一衆專家表示:

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個人都將成爲實時信息永久儲存。隨着信息越來越詳細,遇到陌生人時,你可以直接識別出他的身份。

人們會像現在訂閱雜誌一樣,訂閱不同功能的AR設備。

獨立的互聯網設備將不復存在,而是會被預先載入人類的意識中。

你只需要思考,這些互聯網設備就會按照你的個人意願執行任務,這將會極大地促進溝通(腦機接口)。

//

新的交流形式:語音交互

//

不久的將來,打字鍵入消息的交流方式或許會被蘋果的Siri和亞馬遜Alexa這樣的語音式交流替代。

Ibiblo是互聯網最大的開源資料網站之一,其創始人保羅•瓊斯(Paul Jones)說道:“人們將不再需要進行輸入式搜索,只要像正常對話那樣問問題即可。”

多納特認爲技術進步將適應語音交互這一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新趨勢。他認爲,耳塞將會被一種可以根據外在環境自適應地調節聽覺的隱形植入體取代。它可以爲了營造虛擬環境而屏蔽現實的環境音,也能夠放大附近的單一音源以增強環境音。未來人類的聽覺都將通過這些隱形音頻植入體來調節。

瓊斯和多納特一致認爲,預測技術(即無所不在的自動校正技術)將變得愈加精準,這將使溝通更快,但所耗費的精力更少。此外,未來通過將語音與AR技術相結合,我們或許可以實現與任何人的溝通交流。

未來,溝通方式將發生鉅變。

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吉利安•約克(Jillian York)說道:“只需安裝一個翻譯應用程序,不再需要學習新的語言,就能夠實時翻譯自己的演講。”

內格林對此也表示認同:“人類的整個知識生態系統將在線存在,你可以隨時隨地瞭解任何人的觀點,無論他們是誰,住在哪裏。”

多納特表示:“手勢識別和注視跟蹤將爲人類提供更動態地與環境交流和互動的方式,這也是瓊斯所說的'神經交互'的開始。這種爲語音交流障礙者所開發的技術或許將成爲一個連接設備和人類交流的網絡。這個網絡,將通過視覺和思想來實現。”

多年來,通過腦波和讀心術進行交流的概念一直是科幻小說的最愛。曾獲得過雨果獎的科幻小說家大衛•布林(David Brin)在接受《大衆機械》雜誌採訪時表示:“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通過智能設備輸入可以感知並處理那些你想要表述卻沒說出口的話。”未來,牙科行業的一個新趨勢便是在患者的口腔內安裝此類設備,幫助他們可以在治療過程中讓牙醫知道他們的內心活動。

雷尼在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中指出,這種與世界交流和互動的方式雖已應運而生,但往往伴隨道德困境。

“一旦可以預見人們的意圖和行動,這將是全新的人類境遇。一些專家認爲,如果人們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能被輕易看透,這將更具威脅性。”

//

隱私的終結

//

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人們在生活的不經意間就會泄露潛在的私人信息。例如,每次通過Alexa在亞馬遜上購買貓糧時,你就等於告訴了這家市值十億美元的公司:你養了一隻喫貨貓,以及透露了你的信用卡信息、地址和電話號碼。

這種類似的隱私泄露只會越來越多,這些新技術將越來越善於瞭解我們想要什麼。一旦發覺你有某個特定的習慣,它們會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主動提供相關信息。例如,你在“某寶”上搜索過一個產品,“某東”插入在網頁上的廣告就會跳出那些產品推送。這聽起來讓人不舒服,但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生活中。

當然,對於亞馬遜這樣的公司來說,這就是他們賺錢的方式。“萬億美元的數字經濟就是建立在收集個人數據的基礎之上的。”利伯德寫道。

因此,媒體的營銷和廣告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未來會變得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化,這與電影《銀翼殺手》中的巨大3D全息圖相反。

這也就是多納特文中所提到的定製廣告——你的手腕上將會短暫地顯現出一個漂亮手鐲,你會看到客廳裏鋪着一塊更好的地毯和嶄新的傢俱。過去所謂的“廣告推銷”,將轉化爲完全匹配你需求的精準推送,廣告業會被重新定義。

但與此同時,雷尼也指出:“一切都是有代價的,爲了更精準與便利的生活,人類將犧牲更多的自主權。”

//

健康數據革命

//

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隨着可穿戴、持續連接技術的出現,健康數據革命已悄然降臨,該技術可以收集人們的健康數據。專家普遍認爲,這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通過擁有的大量數據來創建更好、更完備的醫療保健體系。

約克認爲:“獲得更多有關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信息,將幫助醫生和研究人員更好地制定方案,來滿足人類的健康需求,進而促進人類更健康。”

對此,媒體心理學家帕梅拉•拉特利奇(Pamela Rutledge)也表示認同:“生物數據可以改善大衆所需的醫療、教育條件。”

當然,這一切都取決於誰擁有這些數據以及他們如何使用。雷尼說道:“這種類型的數據採集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按人口規模進行彙總,人類可以更好地瞭解公共衛生領域以及特定疾病領域的狀況。”

儘管皮尤研究中心的專家們對此持積極態度,但同時也發出了警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可能會帶來真正的傷害。”例如,利用人類的健康和遺傳信息來劃分人種的技術,已經普遍存在。

對此,布林預測:“人類的生物數據將和穿着的襯衫顏色一樣廣爲人知。而這是否可怕取決於這些生物數據是否會被用來傷害你。”

//

仍處於互聯網的青春期

//

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每個人都希望樂觀地認爲,互聯網的未來將意味着和諧、團結、更好的溝通、自由流通的信息、更多便利和更健康的世界。但所有這些希望都伴隨着大量的警告和限定詞。

雷尼在談到他收集到的專家反饋時表示:“人類仍在努力解決一些複雜的大問題,這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或拐點。我們現在必須解決問題,來確保未來不會發生最糟糕的情況。”

與每一項新技術一樣,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人類社會仍需要時間來充分理解其價值,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正面價值。內格林認爲,目前的我們還處於互聯網的青春期,要真正理解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着技術複雜性的增加,漏洞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了。”利伯德表示,可能需要長達十年的時間才能全面瞭解新技術的所有複雜性,包括正面和負面的。

在新的數字時代,如何應對新技術以及其在未來如何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仍然取決於我們人類的行爲方式。內格林評論道:“畢竟,技術始終只是人類意圖的放大器。”

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本文作者:馬特•布利茨(Matt Blitz)

資料來源:

What Will the Internet Be Like in the Next 50 Years?

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未來50年,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