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史料記載,古人也可以離婚,只不過條條框框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七出三不去”。於是,當時餐飲業的大佬們看準這個時機,把這些人請去專做宮廷膳食,併爲了招攬生意,號稱“滿漢全席”——原來,我們眼中的皇家御宴不過是商家的噱頭罷了。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

很多中國人瞭解‘滿漢全席’,就是從這段相聲貫口開始的。喫不喫得上單說,能瞭解瞭解皇上的伙食,也算開眼了。

可是最近我在閒看一本歷史小冊子時,卻發現這‘滿漢全席’其實壓根兒就不是皇上喫的!另外,‘公子’也可能是姑娘;雕蟲絕不是‘小’技;古代戰神的兵器根本沒那麼重……

這些內容看起來好像沒什麼關聯,卻很有意思。那是因爲這本叫《知史》的小冊子,不同於一般的歷史書,它不是以時間爲序介紹朝代的更迭,或者名人大事;而是介紹一些與普通百姓相關的生活知識,或者更正一些不太準確的歷史常識、文化故事,所以讀起來輕鬆又有趣,是一本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怡情悅性的大衆讀物。

《知史》書中的全部文章來自三位熱愛歷史的香港年輕人。出書之前,他們創辦的分享歷史小知識的平臺(也叫“知史”)就已經因爲尊重歷史,內容詳實而深受大家的喜愛了。

《知史》這本書共分爲6個部分,專門選擇一些大家看似熟悉,實則陌生,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知識和典故加以介紹,不僅體現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讓讀者更新了認知,收穫不小。

下面,咱們從中選擇幾個,先睹爲快:滿漢全席不是皇家御宴!

通常認爲‘滿漢全席’起源於康熙年間的“千叟宴”。當時皇帝爲了促進滿漢相融,在自己60大壽時,宴請了很多年過65歲的老人,其中既有滿族人,也有漢族人,號稱“千叟宴”。宴席一共擺了三天,不但有滿族的菜式,也包括山東菜,浙江菜等。具體的菜餚在《康熙朝實錄》中有記載,比如:琵琶大蝦、響油蟮糊、龍舟鱖魚、蠔油牛柳……可見材料都是一些尋常之物,並沒見什麼山珍海味。

那麼這“滿漢全席”到底是怎麼紅起來呢?

乾隆多次南巡大家都知道,不過皇帝出宮會自帶御廚,食材也是專供的。可隨行的官員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對於各地方官來說,這可是一個難得的巴結逢迎的好機會。於是他們絞盡腦汁,選用上好的名貴食材:什麼魚翅、熊掌、駝峯……再用匯集滿漢的烹調手法,精心製造出一桌極盡奢華的宴席,叫“滿漢席”。此後,南方各地紛紛效仿,因此“滿漢席”可以說是官場的產物。

而它的紅極一時卻是在清朝滅亡以後——皇帝都沒了,宮廷裏的御廚們只得另謀出路。於是,當時餐飲業的大佬們看準這個時機,把這些人請去專做宮廷膳食,併爲了招攬生意,號稱“滿漢全席”——原來,我們眼中的皇家御宴不過是商家的噱頭罷了!

古代人如何刷牙洗臉?

古天樂的古裝劇《尋秦記》是穿越劇中非常成功的。其中有一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他穿越之後想要如廁,卻找不到紙。只好向別人索要,可當時的人根本不知道紙是什麼,後來明白他要幹什麼以後,遞給他一個瓦片兒……這個環節之所以讓人難忘,除了可笑,還因爲它讓我們瞭解到古人與現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異。

由此,人們不免心生好奇:古人的日常到底是怎樣的呢?比如,他們是如何刷牙洗臉的呢?

古裝劇裏我們看到古人刷牙洗臉很簡單,無非是清水漱口,再用溼毛巾擦擦臉了事。可實際上古人的日常生活可不是這樣敷衍了事的。

就拿刷牙來說吧。很明顯,只用清水漱口是無法徹底清理牙齒的。這一點古人也懂,所以當時的漱口水並不只是清水,也會用鹽水、茶、或者酒,條件好點兒的人家還會用藥材熬製護齒的湯。

在牙刷出現之前,爲了清潔牙面,古人都是直接上手,用手指“揩齒”,後來發展到蘸上牙粉來刷牙。牙粉通常會添加很多中藥材,比如皁角,生薑,細辛,荷葉等。

儘管如此,清潔牙縫依然是個問題,所以,唐朝末年人們發明了牙刷。當時的牙刷和現在的形狀差別不大,都有一個長的手柄,不過刷毛是由馬尾毛、牛尾毛做的。這樣,古人的牙齒也就越來越健康了。

洗臉雖然沒有洗面奶、香皂,卻也有一種清潔劑,叫“澡豆”,是用豬的胰臟洗淨後磨成漿,和豆粉和在一起切成小粒做成的。別看它樣子簡陋,可在古代,卻只有上層社會的人才能用得上。《世說新語》裏記載了個故事,說東晉時代的一個平民後來成了駙馬,當婢女端來洗手的澡豆和水時,他卻誤以爲是食物,把豆子倒進水中,直接喫了下去,鬧出了很大的笑話。

澡豆的配方發展到後來,也是功效越來越多。很多人往裏面加入各種藥材,比如白鮮皮,麝香,丁香等等,製成不同的面方,或者叫塗面方(就是洗臉的方子),可以達到祛斑、美白、祛皺的作用。還有一種塗面方是用鹿角做的,選材非常名貴,相當於今天的“神仙水”。

正可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雖然條件不如現在好,但是在保養方面還是很講究的。

古人離婚也是難題

現代人結婚離婚可以全憑自願,但因爲涉及到人情、財產等方方面面,所以是件麻煩事。那麼古人離婚呢?

根據史料記載,古人也可以離婚,只不過條條框框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七出三不去”。

所謂“七出”,就是“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這些全是對妻子的要求。但是你不要以爲丈夫因此就掌握了離婚的主動權,如果丈夫想要以“七出”爲由離婚,就必須得拿出真憑實據。否則會被判服勞役一年半!

“三不去”是指“一,經持舅姑之喪;二,娶時賤後貴;三,有所受無所歸”。這是說,如果妻子操持過丈夫至親的喪事的不能休;結婚時男方是個窮光蛋後來逆襲發財了的不能休;妻子孃家沒有親人,離婚後沒處可去的不能休。如果妻子符合這三點,男方還提出離婚的,那麼不但婚離不了,還要被杖責100下。

“七出三不去”最早出現在漢代,在唐朝時正式寫入了法律。

放妻書

除了上面的那些條件,如果夫妻雙方情意不合,也是可以和平分手的。著名的“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就出自唐代的《放妻書》,它表明夫妻即便離婚,但彼此還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祝福。這是一種非常灑脫、成熟的態度,簡直比有些現代人做得還好。

此外,關於女性離婚的故事,史書上也有很多。比如: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晏子的車伕因爲自己能爲名人駕車而洋洋得意,他的妻子看見後,覺得他不上進,所以就提出要離婚。

《漢書·張耳傳》中記載,張耳的妻子就是看不上自己之前的丈夫,離婚後才嫁給張耳的。

《後漢書·列女傳》中也有父親勸女兒改嫁的故事。

……

所以在古代婚姻中,雖然男性權力確實大於女性,但也不是佔有絕對的主導權。真要離婚的話,除了法律制約以外,在對簿公堂之前,雙方的父母、親戚也都會介入調解,離婚比我們想象的難得多。

人們大多不喜歡冷冰冰的數字、枯燥的時間表,但人人都喜歡故事;所以歷史教材愛看的人不多,但古裝劇卻被大衆喜聞樂見。

《知史》這本書,深諳此道——幾位作者懷着對歷史的熱愛,以嚴肅的態度,輕鬆的表達,將真實的歷史結合着故事還原到讀者面前。所以,翻看《知史》讓人感到輕鬆有趣,並且體會到歷史的魅力,甚至想要更加深入的去研究和探討,而這正是此書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