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田振有整理

​1、中醫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則治法: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補母”,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證;

“瀉子”,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證。

        補母: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致脾虛。脾土爲母,肺金爲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採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爲母,心火爲子,故瀉心火則有助於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1)滋水涵木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治療“水不涵木”證,

方劑如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九,一貫煎。

(2)金水相生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代表方劑百合固金湯。

(3)培土生金法:又稱“補養脾肺法”代表方劑是“補中益氣湯”。五行學說的相生規律爲土生金,脾屬土,肺屬金,培土生金,即補脾益肺。肺病而脾虛無以資肺,肺臟不能復元時,用補脾土的藥物治療,藉以調補中州,充實後天,於是中氣足,氣血旺,從而使肺臟受益的治法,稱爲“培土生金”法。  仲景之“黃芪建中湯”治療肺虛損不足,可謂甘溫培土生金法之開端,李東垣謂:“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創健脾益氣之法充實了“培土生金”的內容。

(4)益火補土法:又稱“溫腎健脾法”,火生土,“火”指命門之火,即溫腎陽,以補脾土。益火補土法,運用腎爲先天之本,腎陽爲一身陽氣之根本,脾爲後天之本,脾陽的溫煦、運化功能有賴於腎陽的溫煦、推動,腎陽虛不能溫煦脾土,容易導致脾腎虛寒證,故臨證組方常通過補命門之火而溫煦脾土(益火補土法)。脾虛寒,則需補腎陽,以治脾虛,則爲補腎(母)陽以治脾(子)虛。可謂,虛則補其母。方劑有:四逆湯,右歸丸,腎氣丸,四神丸,良附丸。


2、根據五行相剋關係確定的治則治法:


(1)抑木扶土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和肝胃法”這個方子出自於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五十幾歲纔開始學醫,卻成爲一代宗師,名垂中醫史冊。抑木扶土法在這裏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僅如此,“左金丸”,黃連和吳茱萸的比例爲六比一,黃連十八克,吳茱萸三克,也是出自於《丹溪心法》。左金丸治清肝和胃,肝火犯胃導致嘔吐,胃部嘈雜等。肝鬱化火,肝火犯胃,這就是抑木扶土法的適用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臨牀意義。

       治肝實脾主要分爲治虛和治實兩種。肝實證,爲邪有餘必傳脾,治療當實(補)脾,肝脾同治(補脾瀉肝)即~抑木扶土法,~代表方:《痛瀉藥方》。瀉肝顧脾法代表方有“疏肝解鬱的《逍遙散》”,平肝降逆的《旋覆代赭湯》。“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則是《金匱要略》提出的與肝實相對應的肝虛治法。即肝虛者,補肝顧脾,用酸甘蕉苦藥合用以培土榮木,選用白芍、五味子、山茱萸、酸棗仁、當歸、丹蔘、地黃、小麥、大棗等藥。故此,肝病兼顧脾土,既可以防止肝病進一步傳變又可以培土榮木減輕病情,縮短病程,再之可牽制肝病治療用寒苦藥物攻伐之弊端。

(2)培土製水法:又稱“培土利水法”

培土利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溼氾濫而導致水腫脹滿之證。說白了,就是健脾利水的方法。腎陽虧虛導致水溼停聚。代表方劑--實脾飲。就是溫脾陽利水溼,方劑組成: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厚朴、大腹皮、木香、木瓜、草果。臨牀中應用較多。由於脾虛導致水溼水腫的運用較多。

(3)佐金平木法:又稱“滋肺清肝法”

佐金平木法的典型方劑就是木火刑金湯,出處是《醫門推敲》,作者張勝兵。青蛤丸、黛蛤散,用於治療肺癰、肺萎這些病症,但是木火刑金湯用於治療肝火犯肺所導致的咳嗽、咳血等症狀,具體情況請看《醫門推敲》中的木火刑金湯。

(4)瀉南補北法: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瀉南補北法這裏講一個代表方劑:交泰丸。這裏的交泰丸不是《萬病回春》裏的交泰丸,黃連18克,肉桂3克。一個清心火,一個溫腎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