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田振有

中醫常用止血藥有:

陽牆土,海螵蛸,白及、三七,血餘碳、馬齒莧白毛,仙鶴草、棕櫚皮,槐花、大、小薊、白茅根、紫珠草、茜草,側柏葉碳、焦艾葉、地榆碳、藕節碳等。

海螵蛸

中藥海螵蛸能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溼斂瘡。主治吐血、嘔血、崩漏、便血、衄血,創傷出血,腎虛遺精滑精,赤白帶下,胃痛嘈雜,噯氣泛酸,溼疹潰瘍。

藥理作用: 

1.海螵蛸能降低胃液總濃度,能防治胃潰瘍   

2.海螵蛸有抗輻射作用   

3.海螵蛸有明顯促進骨缺損修復作用,尤以陳年的海螵蛸的作用更爲明顯   

4.海螵蛸粉治療淺度潰爛期褥瘡有效   

5.海螵蛸具有良好的磨擦和吸附作用,不僅可破壞病變的結膜上皮組織,又可能吸附有毒素和細菌的血液與滲出粘液,但本身無抗菌作用



中醫常用的止血方劑


複方有膠艾湯、十灰散、四生丸、止血生肌散、雲南白藥、三七傷藥片等


十灰散


處方

大薊9g;小薊9g;荷葉 9g;側柏葉9g;茅根 9g;茜根 9g;山梔 9g;大黃 9g;牡丹皮9g;棕櫚皮9g


功能主治

血熱妄行。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方解

方中大薊、小薊、荷葉、茜草、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棕櫚皮收澀止血;梔子清肝瀉火,大黃導熱下行以治病因;丹皮配大黃涼血祛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本方炒炭存性用,可加強收澀止血作用;用藕汁或蘿蔔汁京墨調服,意在增加清熱止血作用。綜觀全方。以涼血止血爲主,兼有清降及祛瘀作用。


用法

上藥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15g),食後服下。


禁忌

忌菸、酒、辛辣等物。若出血屬於虛寒者忌用。


膠艾湯

膠艾湯 出自《金匱要略》 ;別名:芎歸膠艾湯。主治出血性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人工流產後子宮出血、月經多,妊娠子宮出血、產後惡露不盡,產後子宮恢復不良(復舊不全)、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消化性潰瘍、外傷出血等伴有腹痛、貧血者。


別名

芎歸膠艾湯

《金匱要略》

處方

川芎 6克;阿膠 6克;甘草 6克;艾葉 9克;當歸 9克;芍藥 12克;乾地黃15克。


功能主治

養血止血,調經安胎。婦人衝任虛損,血虛有寒證。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產後或流產損傷衝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用法

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四生丸

四生丸是一劑止血的方藥,涼血止血。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口乾咽燥,舌紅或絳,脈弦數;婦人血風,骨節疼痛,手臂抬舉不起,行履不得,並渾身麻;左癱右瘓,口眼歪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腎臟風毒攻注,腰腳生瘡,風痰壅盛,胸膈不利,及諸般風疾。


基本介紹

組成

生荷葉9g,生艾葉9g,生柏葉12g,生地黃15g各等分。[1]


主治

血熱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口乾咽燥,舌紅或絳,脈弦數。

用法:上研,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12g),水煎服。


方歌:四生丸中三般葉,側柏艾葉荷葉兼,生地合用爲丸服,血熱吐衄效可驗。


功用:涼血止血。


運用:


本方爲涼血止血的有效方劑,主治血熱妄行的上部出血之證。以血色鮮紅,舌紅,脈數爲證治要點。


若出血較多者,可適當加入小薊、白茅根、藕節、仙鶴草等增強止血之功。


常用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之咯血和胃潰瘍吐血,屬血熱妄行者。


注意事項:本方對內熱暴作之吐血、衄血療效較好,然只可暫用,中病即止,若多服,久服,寒涼太過,則可使血凝成瘀,造成不良後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