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佐和郭碧婷的婚紗照被媒體爆出,可見婚事將近。而在綜藝《我家小兩口》中,郭碧婷的閨蜜曾考驗向佐:如果老婆與父母有矛盾,你會如何處理?

婆媳關係的問題千古不變,更是女人進入婚姻前最重要的一題。

在中國離婚家庭中,有55%的女人認爲自己和婆婆相處的不算好,有41%的男人認爲自己家裏存在着婆媳問題。可以說,婆媳關係一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有社會學家認爲:緩和婆媳矛盾,要靠難得糊塗。如果凡事求根問底,家庭不合的硝煙將會永遠瀰漫。

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在婆媳關係中一味裝糊塗,只是自欺欺人,於解決問題無益。緩和婆媳關係的真正祕訣在於:距離感。

01

兩個小家互相獨立

心理要有邊界,生活要有距離

張嘉倪在《花花萬物》節目中談到婆媳關係說,自己少年時就離家讀書,不太習慣跟長輩一起生活。如果買超要求和公婆同住,則必須謹慎對待這個問題。買超也表示自己一向獨立,沒有和父母同住的想法。

婆媳在一起生活,難免意見不和。日子久了,彼此認同感越來越低,當然會互看不順眼。

買超的立場鮮明,使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的家庭,成爲兩個獨立的個體。婆媳保持相對獨立性,從根源上減少婆媳問題。

都說距離產生美,這種距離美其實不僅僅是居住距離。

薩爾瓦多·米紐欽在《家庭與家庭治療》一書中指出:“大的家庭系統由不同子系統組成。家庭邊界就是這些子系統之間的心理界限。”

這其中,父母的家庭,和孩子的家庭,就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婆媳即使不同住,如果雙方缺乏心理的邊界感,矛盾也會來。

婆媳矛盾多,男人在中間兩邊哄,如果用錯方法,就成了“軟柿子”、“雙面膠”。

電視劇《雙面膠》中,婆婆來到兒子家,看不慣兒子媳婦的相處習慣,也看不慣媳婦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強行干預管這管那。丈夫李亞平並沒有通過家庭小衝突明確邊界感,反而偏幫一方來處理矛盾,導致原本的小矛盾升級成大矛盾。

不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的生活,就沒有對錯。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邊界感。

生活有邊界,心理有距離,生活才更美。

02

婆媳之間生活理念不同,

要互相理解

婆媳本就不是一個年代的人,生活理念不同,產生分歧十分常見。

在《做家務的男人》節目上,一直堅持母乳餵養的張歆藝提出,在孩子六到八個月的時候逐漸斷奶,之後出去工作。並且明確兩夫妻輪流工作和帶孩子,不會要求老人帶。

作爲傳統女性,袁媽媽表示反對,認爲帶孩子還是要以母親爲主。

這時,袁弘力挺妻子,用身邊朋友的事例說服媽媽:爸爸參與帶孩子,對孩子成長很有好處,也有利於夫妻感情和事業發展。

家庭分工是夫妻自己的事。丈夫懂得支持妻子,妻子才能和婆婆和諧相處。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則新聞:重慶甘女士每天早晨起牀要照顧兩個孩子。婆婆和孩子喫不到一起,手腳又不靈便,甘女士便沒讓婆婆做飯。爲了讓婆婆少餓一會肚子,她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點早餐,再回家和婆婆一起喫。

可婆婆對此一直不理解,認爲兒媳鋪張浪費,揚言再點早餐就回老家。

傅先生說:“我還是支持老婆的做法,工作帶娃已經很累了,點早餐可以輕鬆一些。”對於母親,他決定再做思想工作。

其實雙方只是理念不同,並沒有對錯。所以,丈夫多勸勸母親,最好不過。

老一輩人謹守節約,年輕人希望生活便捷。兩代人生活理念不同,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要干涉,才能避免衝突。

03

婆媳之間的邊界感,

要從各自夫妻關係開始

婆婆和媳婦本就是陌生人,是因爲同一個男人才有了聯繫。既然出發點是愛,就不該傷了和氣,保持一個舒適的距離就好。

這就要求丈夫、婆婆、妻子都能明白,婆媳之間沒有義務,僅依靠情分相處。無論對媽媽還是對媳婦,都沒必要強制雙方互相認同。

在《拜託吧冰箱》節目中,papi醬談起過年時回家陪媽媽,不去婆家。丈夫老胡沒有意見,二人達成一致:“女婿要不要帶回來、兒媳要不要去,這些都是次要的,我們先去陪各自的父母比較好。”

Papi醬和老胡的做法讓很多網友稱讚,很多人表示:結婚,成立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平時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過年沒有必要強制妻子回自己家,不如各自回家陪各自的父母。

武志紅曾在《爲何家會傷人》中提到: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該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不僅小夫妻如此,婆婆如果也把丈夫放在首位,以自己的生活爲中心,自己的日子就會有滋味,自然不會對兒子媳婦的生活多加干預。

Papi醬在微博也曾說過:父母的幸福感和快樂不應該全部來自於子女。

與兒女保持邊界感,並不是做父母的傲慢,更不是冷漠疏遠,而是有原則的照顧和幫助,不去管他們的私事。

保持了適當的距離,也就守住了一條心理界線,媳婦和婆婆相處起來就容易了。

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矛盾磨擦,都是因爲站得不夠遠。婆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看待事情才足夠客觀理性。

過好自己的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感,纔不會過多地對別人的生活有看法。給對方一個輕鬆自在的生活環境,也還自己一個自在的天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