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心理學家D.W.溫尼科博士說:孩子的安撫物是孩子接觸世界的一個良好過度,可以幫助孩子從全身心的依賴媽媽,順利的成爲一個相對獨立的人。就算孩子看上去一副缺愛缺關注,心靈受傷,影響社交發展的樣子,那也和安撫物沒啥關係,戒掉安撫物只會讓他更加受傷而已。

在最新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22歲的傅園慧身上一直掛着根紅繩子。傅爸爸解釋說,他們管這個叫摸摸。他說,傅園慧小時候就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毛巾,後來長大就改成一根繩子了。"如果不摸,她手就沒地方放"。

其實,很多小孩子會有這種小習慣,喜歡某個固定的玩具或者小毛巾等柔軟的物品,睡覺一定要抱着它,這就是"安撫物"。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滿足孩子安全感的物品。它在孩子的成長中充當了一個"陪伴者"的角色,能夠滿足孩子情感和生理上的雙重需求。

孩子依賴安撫物是不是不好?

經常聽人說,這麼大了還有安慰毯子是不是不好,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缺關注缺愛的表現啊?安撫物對小孩子來說,其實就像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在這個東西上寄託了很多情感,能在寶寶害怕、緊張、孤獨的時候,在情感上給予安慰。

安撫物其實是很正常的存在,父母不必焦慮

其實在國外,安撫物是大部分孩子成長的好夥伴,貝克漢姆家的小七、阿湯哥家的女兒蘇瑞都有一個隨身攜帶毛絨安撫物,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動畫片《史努比》裏面萊納斯每天帶着他的毯子,他說:那條毯子吸收了他所有的恐懼和挫折。孩子依戀安撫物,是正常是心理狀態,並不是因爲缺乏關愛和安全感。

兒童心理學家D.W.溫尼科博士說:孩子的安撫物是孩子接觸世界的一個良好過度,可以幫助孩子從全身心的依賴媽媽,順利的成爲一個相對獨立的人。2011年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安撫物的孩子,比沒有安撫物的寶寶,更加不會害羞也會更加專注。孩子和安慰物之間的聯結越親密,在他們面對壓力時,就越能適應壓力。

換句話說,小孩子雖是藉助安慰物化解壓力,但長大後,就算安慰物不存在了,這種能力也會內化成一個成年人的壓力管理能力。安撫物就是孩子找到除了媽媽的身體之外,另外一件他非常中意的東西,這個東西跟媽媽一樣,可以安撫他的情緒,還可以幫助他度過分離期。

安撫物其實利大於弊

因爲有了安撫物的存在,寶寶上幼兒園不會哭,住到新屋子裏不會認牀,到了陌生的地方不會緊張黏人,拿着毯子就可以逮哪兒睡哪兒,情緒不好了,拿着毯子就會很快平復。這是多麼有安全感的孩子,雖然孩子一天都離不開她的小毯子,但她絲毫不缺陪伴也不缺母愛。

安撫物需要戒掉嗎?

經常有人問安撫物要怎麼戒,可爲什麼要戒呢?專業人士們異口同聲的說,不用刻意戒啊,長大上學就自然不用啦!

就算孩子看上去一副缺愛缺關注,心靈受傷,影響社交發展的樣子,那也和安撫物沒啥關係,戒掉安撫物只會讓他更加受傷而已。它只是寶貝減輕對媽媽過度依戀、逐步走向獨立的一個過渡物——幫助寶寶平和過渡,減少依賴,學習獨立自處的能力。

孩子什麼時候能不再迷戀安撫物?

但隨着年紀的增長,孩子的關注點和興趣會逐漸豐富並轉移,對安撫物可能就不那麼癡迷了,大多數孩子在3-5歲之後就漸漸不再依戀安撫物了。所以,只要孩子開心,就讓他抱着吧。當然定期清潔,注意衛生還是非常必要的,畢竟小朋友可能經常會咬它。

22歲的傅園慧有個"摸摸繩"隨身帶着,挺好的。想象一下她從小參加過的,無數個爸爸媽媽不在場的游泳競技比賽,一個人孤零零候場的時候,那種巨大的壓力、緊張如潮水般襲來時,只要摸摸這跟"紅繩子",就能得以緩解。這比干巴巴的對她說"深呼吸、別緊張"應該管用一百倍吧?!

你家娃的安撫物是什麼?媽媽們到留言區裏說說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