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救生筏上的食物不多,潘濂每天只吃最低限度的口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在第55天全部吃完。第一次,潘濂遇到了一艘大船,船上的人看到了他,却因为他是中国人,冷漠的开着船从旁边扬长而去,没有伸出援手搭救。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一片兵荒马乱,16岁的潘濂为了谋生,不得已背井离乡,在海轮上当学徒。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海员严重缺乏,在香港进行大量招募,潘濂就成了其中之一。他登上了“贝洛蒙”号,负责在大西洋上运输战争物资,而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942年11月23日下午2点10分,正在执行运输任务的“贝洛蒙”号,被纳粹德国的U-172潜艇发现,并遭到袭击。听到剧烈的爆炸声,潘濂马上意识到出事了,他立刻穿上救生衣,在船体爆炸之前跳海。船体下沉形成的漩涡,差点将潘濂吸入海底,他拼命挣扎,慌乱中抓到一块木板,这才浮出水面。(下图:“贝洛蒙”号)

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侥幸活下来的潘濂却懵了,陆地在哪里,我该怎么活下去呢?

在海中漫无目的的漂流了两个小时,奇迹发生了。一只完好无损的救生筏,竟然漂到了潘濂的身边,不仅让他有了落脚之地,更重要的是,里面还有许多应急物资,包括淡水、饼干、巧克力、罐头、信号弹等等。虽然物资不是很多,但至少可以让潘濂坚持一段时间,支撑起他继续活下去的信心。

不过,海上漂流并不容易,潘濂将面临一系列的考验,第一个考验就是:脱水。

热带大洋之上,烈日当空,淡水缺乏,人很容易脱水而死。潘濂将帆布搭成一个顶棚,既可以遮阳,又能收集雨水,就像下图那样。(此图为潘濂获救后进行的场景重现)

第二个考验是食物。救生筏上的食物不多,潘濂每天只吃最低限度的口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在第55天全部吃完。这怎么办呢?此时,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显现出来了。

潘濂取出手电筒中的弹簧做鱼钩,把缆绳拆开搓成鱼线,用附着在救生筏上的软体动物当鱼饵,竟然钓到不少小鱼。虽然这些鱼只能生吃,但起码不会饿肚子。

过了几天,潘濂又在救生筏上拔出一根钉子,将罐头盒划开,打造了一把简陋的刀。钉子则做成了一个大鱼钩,用小鱼当诱饵,开始钓大鱼。不过,大鱼的腥味很重,生吃实在难以下咽,潘濂就将大鱼切成片,挂在桅杆上晒成鱼干。这样的鱼干不仅可以储存,口感也好极了。

然而,命运再一次跟他开了玩笑。一次暴风雨过后,他辛辛苦苦储存的鱼干被卷走,收集的淡水也毁之一旦。为了生存,他甚至生吃海鸟,喝鸟血解渴,还抓了一只几英尺的鲨鱼,这些都成了他生吃的食物。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潘濂曾有2次获救的机会,却都被错过了。第一次,潘濂遇到了一艘大船,船上的人看到了他,却因为他是中国人,冷漠的开着船从旁边扬长而去,没有伸出援手搭救。第二次,一架美军飞机发现了他,在他身边投下了一个浮标,可是救援队还没赶来,一场大风暴就先来了,潘濂再一次失去被救的机会。

长时间的海水侵蚀、缺乏食物,潘濂全身都开始浮肿、精神恍惚,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活下去。

1943年4月初,正当潘濂的体力达到极限、精神濒临崩溃时,他突然发现海水的颜色变了,潘濂意识到:陆地就快到了。4月6日,救生筏飘到了巴西海岸,潘濂被善良的巴西渔民救了下来,并送进医院救治。此时的潘濂才知道,自己漂流了133天,创下了世界纪录。

潘濂的事迹传遍了全世界,在英国成为家喻户晓的现代“鲁滨逊”,国王亲自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表彰他的非凡勇气和毅力。英国海军和美国海军还将他的传奇经历,编写成了海上求生指南和作战教材手册。而潘濂本人,则被美国政府特许加入了美国籍,一直活到1991年才去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