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是一個網友從合川到渭沱看到的趕場老人擠車的情景。到站,透過車窗,看見站內已經排起長隊。

趕場,有的地方叫趕集、趕虛、趕圩、趕街、趕務......

是中國人世代傳習的鄉情

趕場

而今,越來越多的城裏老人,尤其是有過鄉村情結的老人,把趕場演繹成了一種排解老年孤獨的時尚

重慶合川渭沱

渭沱鎮,原名渭沱場,始建於清朝中後期。

渭沱鎮位於合川西部涪江江畔,中心區域距合川主城區17公里。

渭沱主要以蠶桑生產、水產養殖、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花椒生產、生豬及名優山羊飼養、工農企業發展等爲特色。

渭沱逢場1、4、7,凡日期尾數是1、4、7的日子都是渭沱的趕集日。

以下是一個網友從合川到渭沱看到的趕場老人擠車的情景

2019年9月17,連續幾天的雨下個不停

水平方向疊羅漢,人越來越多

這是到渭沱的早班車,準載30人。客車在城裏出發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滿座,沿途被各種“趕場老人”攔截,天上下着雨,面對不停不休的老人,司機很無奈,只好冒着“開最後一班車”的風險讓老人上車

頭髮花白,手很年輕

老陳和老伴喜歡散步,他們從城裏走路到城外來攔車

老陳說,他和老伴都在鄉下教了一輩子書,以前不在同一個學校,現在退休了,團圓了,住在城裏

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老兩口閒得無聊

每到逢場日,他們就一起下鄉趕場,看看老朋友,最主要的是買點土特產

並以土特產的名義和孩子們親近親近

李老頭,把我腳踩了

王老師,把桶遞過來,這裏寬泛

哪個背時鬼,把柺子收一下

其實有這心思的還不少,不少進城居住的老人,他們的鄉情依舊

鄉下居住的老人,趕場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以前交通靠走,現在趕場靠擠

今天下雨,擠無可擠了

靜若寒蟬

前方檢查站,不需要司機提醒,喧囂的車內立即安靜下來,老人們都非常自覺滴“臥倒”+“隱身”

順利通過

潛伏

車到場口,沒座位的老人主動下車,讓客車沒有超載進站

他們說,不能給司機添麻煩

朦朧的車窗外面

到站,透過車窗,看見站內已經排起長隊

看着靜靜排隊上車的隊伍,真難想象曾經車內的堆疊

文明排隊

趕場的老人越來越多

但城區到鄉鎮的公交車,並沒有在趕場日增加班次

高高興興的趕場和無可奈何的擠車,似乎看到了老人曾經的青蔥歲月,更爲這樣的交通安全擔心

不是趕場的日子,當地人叫“寒天”,渭沱汽車站的車就這樣安靜地等人

老百姓說:趕場人擠車,寒天車等人!

有人在車站候車,有人在碼頭等船

鄉鎮公交車上絕大多數是老年人

合川城內公交發達

市民出行十分方便

到鄉鎮的客車,城內設置了多個售票點和上車點,城裏人乘車也很方便

但由於客流量不穩定且規律性不強

不但票價高、班次“捉迷藏”

農村公路沿途乘車總有難言之隱

城市化建設正在積極推進

城鄉一體化是大勢所趨

真希望早日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

“要致富先修路”

合川到各鄉鎮的路基本上已經修好了

希望“鄉客”和“城客”的二元運營模式不要成爲城鄉平衡發展的梗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