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視溝通爲畏途,除了因爲怕麻煩、怕說錯話,回到家只想平平靜靜,也因溝通常充滿期待和要求,很容易衍生爲衝突,造成另一方莫大的心理壓力。

衝突本身並不可怕,但要讓不良的衝突轉變爲較正向的互動,更增進彼此的默契和親密並不容易,伴侶雙方的人格特質、價值觀、社會經驗、性別等差異,都可能影響互動質量,彼此也常因爲過於熟近或壓力大、太疲累,陷入爭對錯或互相攻擊。

除了封閉性的單向溝通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外,在溝通過程中,若有太多猜測性的推論,也常造成重重阻礙,致使彼此的誤解更深、心理距離更遙遠。關係之花需要養分,建設性和開放性的溝通是重要肥料。

以下三點建議,或許能幫助容易針鋒相對或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怨偶們改善親密溝通:猜測式溝通易生誤解,話不投機怨懟多。

快樂年輕的家庭在日落海灘上得開心

技巧一:提升情緒辨識的能力和信息敏感度

人們經常是以想像他人的表層想法及語言的表面意義,作爲溝通反應的準則,有時無法瞭解在對方的話語背後,其實隱藏了另一層的寓意。如果更懂得察言觀色和接收對方的非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對於伴侶言行背後的真實意圖將更能正確判讀。

許多男性對於另一半的情緒反應常困惑不解,不懂對方到底在氣甚麼?爲甚麼會因爲自己的一句話,或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失誤就發那麼大的脾氣?有時是因爲無法越過對方的表層情緒,不懂話語背後的弦外之音,僅就字面或語意響應,很可能就會踩到地雷。

聆聽和表達有時很燒腦,但如果對於另一半的肢體語言有更深的認識、信息敏感度有所提升,或許可以適時安撫對方情緒,降低破壞性爭吵發生的可能。

技巧二: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避免猜測式的推論

從前面的第一點可知,我們對他人的溝通意涵的解讀,會大大影響反應的方式。雖然避免情緒化的批評、不互相攻擊、不威脅、不冷嘲熱諷和及時的深呼吸(保持冷靜)可減少激烈衝突的發生,但若一方的性格較悲觀或敏感,很可能會出現另一種麻煩的情況,那就是經常不小心誤判了另一半言語行爲背後的動機,而導致過度防衛,使彼此因誤解而產生許多挫折感。

容易對事情或對方的言行有過多的推測、太快作出負面定論,往往是受到低自尊的影響。比如視對方因爲害怕衝突而暫時沉默不語爲冷暴力,或是因爲伴侶偶爾想一個人去做些甚麼,而認定自己在對方心中一點都不重要。

若內心經常充滿不安或自我懷疑,便可能因爲對方的言語、態度不如自己的預期,而產生大量負面解讀,內心上演各種奇奇怪怪的悲情小劇場。如果是心魔阻礙了彼此的靠近和不斷磨損關係,便需要好好面對自己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快樂的年輕家庭在沙灘上享受生活的樂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技巧三:藉由一致性溝通,改善互動質量

也許大家聽過家族治療中,薩提爾女士所提出的溝通應對姿態,該理論說明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人們爲了維持關係或保護自己,可能以「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這四種求生存的姿態來應對。

1.討好型應對姿態者,比較會委曲求全和不擅拒絕,常以重要他人的需求爲重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2.指責型的明顯特徵,是認爲問題都在別人身上、眼前的許多問題都是別人的錯,常爲了自我保護而推卸責任。

3.超理智型則是經常顯得過於理性、強調邏輯,喜歡給建議、講大道理,會避開有關個人或情緒上的話題。

4.打岔型是超理智的反面,面對壓力時常嘻嘻哈哈,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習慣把帶有任何程度壓力的話題轉移注意的方向,逃避表露真實的感受。

以上四種溝通姿態對關係的傷害是與日俱增的,真心想改善溝通和修復關係,雙方都需要好好學習第五種應對姿態「一致性的溝通。」

5.一致性的溝通應對姿態,既看重自己,也重視他人的自我價值和想法、感受,且會根據情境作彈性應變。

當一個人決定一致地回應時,並不是出於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想控制他人或情勢,或是爲了保護自己或忽略別人,而是在兼顧情境、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的種種考察下,綜合作出最優的選擇,不因爲壓力或無法符合各自的期待,而一味討好退讓、極力指責攻擊,或以轉移話題或疏離、切割來逃避問題。在生活中持續練習一致性溝通,自我價值感和溝通質量都會有所不同。

年輕的家庭玩得開心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海灘

低自尊者缺乏安全感練習統整真我與假我

溝通不良、爭執無法有建設性、彼此的相處充滿火藥味,常是因爲一方或雙方的低自尊議題在作怪。低自尊者不僅容易有許多猜測性推論,也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失去平衡與界限,將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攬在身上,或是因爲太過焦慮和缺乏安全感而想掌握一切、太在意誰對誰錯。學習一致性溝通,不只是練習表裏如一、內在狀態和外顯言行更真誠一致,也是在加強自我統整和自我覺察的能力。

更認識自己的「社會我(假我)」和「真實我」的差別、試着統整它們,並且對於自己的時而會負面解讀或過度防衛有更深入的覺察,有助於促使雙方發展出新的互動舞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