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中方就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追索問題與日方交涉期間,中國迎來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輪流失文物迴歸——3月23日,意大利將796件文物返還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中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文物交易、實施跨國追索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原標題:國器“回家”:估價數億 只是流失文物冰山一角)

國器“回家”:估價數億 只是流失文物冰山一角9月17日,“迴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流失文物迴歸成果展”現場,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備受關注。攝影/本刊記者 黃孝光

國器“回家”

9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流失文物迴歸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遊子”聚會。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和民主德國返還的《永樂大典》與義和團旗幟、新世紀初期迴歸的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與龍門石窟佛像,到近年來追索成功的皿方罍、鄧峪石塔與青銅虎鎣……展覽講述了25個文物漂泊與歸鄉的故事。

其中,於今年8月從日本追索回國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壓軸出場,爲公衆獻上回歸後的首秀。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中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文物交易、實施跨國追索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這批文物的迴歸,爲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貢獻了新的實踐案例,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

僞“民國舊藏”

鼎、簋、壺、甗、霝、盨,一共六類八件,每件均鑄有子孫頌揚先祖之德、以求庇佑萬代的銘文。

這是一組鑄於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器主爲曾國高級貴族“伯克父其婁”。今年2月底,日本東京中央拍賣公司在一則拍賣訊息中透露,該組青銅器的銘文總計330字,“對書法藝術及青銅學術研究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銘文數量的多寡,暗示器主身份地位的高低,進而決定了器物的價值水準。東京中央拍賣公司提供的參考估值爲480萬元至720萬元人民幣,國內媒體此前報道則稱,該組文物價值達數億元。

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青銅器研究專家張昌平來說,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更重要的是學術價值。“過去並無文獻明確記載什麼是曾國,但我們通過考古所獲取的對曾國曆史的瞭解,不遜色於楚國乃至秦國等一些大的國家。”張昌平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包括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在內的“歷史碎片”的出現,有助於拼湊出曾國的歷史脈絡。

今年年初,張昌平第一時間看到了東京中央拍賣公司的拍賣圖錄。他和其他文物專家發現該組青銅器通體藍鏽,與近年湖北隨州文峯塔、棗陽郭家廟和京山蘇家壟出土的曾國青銅器鏽色相同,於是推測其爲非法走私出境。

然而,東京中央拍賣公司提供的是一個“民國舊藏”的身世版本:“經專家繁複考證,乃柯莘農摯友,近代名人蕭振瀛因時局動盪,爲躲避戰火,代友轉藏至西安柯莘農處。”爲佐證“轉藏”的真實性,該公司附上了二人的書信往來。

對此,一位國內學者查驗比對了民國報刊上的蕭振瀛書法,發現其與前述信件落款中的“瀛”字寫法迥異,且信紙也並非出自民國時期。

“這是一封僞造的民國信,我們能夠證明該組青銅器於2014年在上海出現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經研究確認,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並非民國舊藏,而是湖北隨州地區春秋早期曾國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文物,出土時間爲近20年。

3月6日,國家文物局進一步覈查發現,全國21家文物進出境審覈管理處均未辦理該批青銅組器的出境手續,其爲2014年之後被非法出口至日本。

根據東京中央拍賣公司計劃,此套青銅器將於3月12日晚在東京圓頂飯店拍賣。時間緊急,雖然被盜掘、走私的涉案證據尚待偵查,但非法出口的證據已較爲確鑿,國家文物局決定立即啓動追索工作。

3月7日,國家文物局與公安部聯合商定,通過外交努力和刑事偵查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追索。第二天,上海市公安機關即查明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委託拍賣人和實際持有人周某有重大犯罪嫌疑,正式立案偵查。

另一方面,國家文物局向日本駐華使館通報流失文物信息,並提供了相關證據,要求日方“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開展相關工作,協助中方妥善解決該批青銅組器的返還問題”。

赴日鑑定真僞

3月9日,在外交手段與刑事偵查的合力推動下,日本東京中央拍賣公司在官網上發佈聲明:“西周晚期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拍品涉及家族遺產糾紛,決定中止此拍品拍賣。”

《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類似叫停已有先例。2016年10月,日本橫濱國際拍賣株式會社原計劃拍賣數件中國流失文物,被國家文物局發函叫停。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成功叫停海外中國流失文物拍賣。

“文物部門能夠讓拍賣公司停拍,前提是有充分理由證明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爲新近出土的流失文物。”張昌平說,與此前提相對應的法理依據,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0年通過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其中規定,“違反本公約而造成的文化財產進出口或所有權轉讓均屬違法”,“締約國有義務促進流失文物迴歸原屬國”。

依靠法律手段追索流失文物,既牽涉對文物流失過程和關鍵證據的把握,更關乎不同國家對國際法的理解、遵守和執行。據張昌平了解,“並非說文物被證實非法出境了,就能很順利地帶回來。”

就在中方就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追索問題與日方交涉期間,中國迎來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輪流失文物迴歸——3月23日,意大利將796件文物返還中國。這批文物於2007年被意大利文物憲兵查獲,此後在異鄉經歷了長達10年的司法審判。國家文物局曾多次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爲意方提供詳細的文物鑑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今年年初,意大利法院作出將這批文物返還中國的終審判決。

與之相比,此次追索僅耗時約半年時間。然而親歷者張昌平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雖然3月份拍賣被叫停、局勢得到初步控制,但此後的追索過程仍然曲折。

此前媒體報道,拍賣中止後,爲防止文物二次流失,中國駐日本使館、日本外務省在東京共同會見拍賣公司負責人,說服其配合中日兩國政府對文物進行控制。上海市公安機關則在調查基礎上,持續規勸文物持有人周某上繳文物。周某最終同意將文物上繳國家並配合公安機關調查。

至於追索的具體細節,國家文物局工作人員表示因案件仍在偵辦中,暫不方便透露。

8月下旬,追索行動進入尾聲。張昌平與另一名青銅器鑑定專家受國家文物局之邀飛抵日本,對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進行現場鑑定。

這一情節與網劇《古董局中局》類似。劇中,日方主動提出歸還被盜賣的則天明堂玉佛頭,中國古董鑑定團受命赴日鑑定佛頭真僞。張昌平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現實情況比虛構劇情更加複雜,“我們過去時,青銅器還在拍賣公司 。”

8月20日上午,拍賣公司將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送至中國駐日大使館。國家文物局、公安部派出的聯合工作組,在中國駐日大使館和日本外務省代表見證下,完成對此套青銅器的實物鑑定與接收工作。

迴歸後的首秀

完成接收後,國家文物局迅速辦妥在日出境手續,8月23日護送文物星夜抵京,隔日凌晨安全入庫。文物持有人周某則隨公安機關工作組一同回國配合調查。

“所有參與此次追索行動的人,心情都非常激動!”張昌平表示,“直到下飛機的那刻,我們才覺得踏實了,文物終於成功迴歸了。”

迴歸後,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家鑑定委員會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二次“體檢”,並得出結論:“曾伯克父器物羣爲目前考古所未見,對於研究春秋時期歷史文化、曾國宗法世系以及青銅器斷代與鑄造工藝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最終,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鑑定爲國家一級文物。

張昌平認爲,這次能夠追索成功,既基於強有力的證據和法理依據,也是國力強盛之後才能完成的壯舉。“這對其他走私行爲也有威懾作用。如果再有文物非法流到日本,我們能夠以此爲判例追索回來。”

9月17日,“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流失文物迴歸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呈現。

據國家文物局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累計促成三百餘批次、十五萬餘件海外中國文物的迴歸。此次展覽,國家文物局從中遴選了25個代表性迴歸案例。其中,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作爲第25個案例壓軸出場,爲公衆獻上回歸後的首秀。

25個案例涉及的600餘件文物,只是流失文物的冰山一角。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爲此,國家文物局曾於2017年上線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佈平臺,爲追繳被盜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據。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正在對已流失文物進行梳理分析,針對在不同年代、因不同原因流失的個案,未來將採取不同的追索措施。

在受訪專家看來,比之追索,堵住流失源頭更爲迫切。“文物被盜所造成的損失,會遠大於我們追索回來得到的那一點點,而加強文物保護所需要的費用,則會遠低於追索的成本。”

“一個教訓是,我們應該踏踏實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避免更多的盜掘、流失的發生。”張昌平說。

周馨怡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責任編輯:周馨怡_NB120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