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家們在做青蛙與蜥蜴的比較實驗時發現:青蛙在捕食時,四平八穩、目不斜視、呆若木雞,直到有小蟲子自動飛到它的嘴邊時,才猛地伸出舌頭,粘住飛蟲喫下去。之後,它又開始那目不斜視的等待,看得出來,青蛙是在“等飯喫”。而蜥蜴則完全不同,它們整天奔忙在私人住宅區、老式辦公樓、蓄水池邊等地方,四處遊蕩搜尋獵物。一旦發現目標,它們就會狂奔猛追,直到喫到嘴裏爲止。喫完後,它們在略事休息,喝口水後,就整裝待發,又去“找飯喫”了。

不可否認,青蛙的捕食方法也有可能會喫飽,但它對環境的依賴性過高,不能對隨時變化的環境做出迅速的反應,池塘一旦乾涸了,青蛙也就消失了;而蜥蜴的方法卻很靈活,它們能夠快速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所以,即使這一片池塘乾涸了,蜥蜴仍能夠活躍在另外一個池塘邊。因此擴大開來,我們不妨將青蛙與蜥蜴的捕食方法當做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也在變,你怎能還想“以不變應萬變”?

作爲一個生活在快節奏社會中的現代人,你可以不去嘗試新機會,也可以不讓自己受苦受累,更可以不用掌握新技能,但如果選擇了這種態度,就意味着同時失去好運氣、好身體和讓人羨慕的生存能力。就像那坐地等食的青蛙,一旦“池塘”乾涸了,就只能被淘汰。

善於變通,改變自己,相當於爲自己開拓了更多的生存機會,就像蜥蜴一樣,隨時能夠應對變化,掃除了職場發展中的諸多障礙,爲高效能完成任務創造條件。

在日本,1930年初秋的一天,清晨,一個只有1.45米的矮個青年從公園的長凳上爬了起來,徒步去上班,他因爲拖欠房租已經在公園的長凳上睡了兩個多月了。他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推銷員,雖然工作勤奮,但收入少得甚至租不起房子,每天還要看盡人們的臉色。

一天,年輕人來到一家寺廟向住持介紹投保的好處。老和尚很有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然後平靜地說:“聽完你的介紹之後,絲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願。人與人之間,像這樣相對而坐的時候,一定要具備一種強烈吸引對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將來就不會有什麼前途可言……”

從寺廟裏出來,年輕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話,若有所悟。接下來,他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請同事或客戶喫飯,目的是請他們指出自己的缺點。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也在變,你怎能還想“以不變應萬變”?

“你的個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氣……”

“你有些自以爲是,往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你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所以必須加強進修,以便能很快與客戶找到共同的話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年輕人把這些可貴的逆耳忠言一一記錄下來。每一次“批評會”後,他都有被剝了一層皮的感覺。通過一次次的“批評會”,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層又一層的劣根性一點點剝落。

與此同時,他總結出了含義不同的39種笑容,並一一列出各種笑容要表達的心情與意義,然後再對着鏡子反覆練習。

年輕人開始像一條成長的蠶,隨着時光的流逝悄悄地蛻變着。到了1939年,他的銷售業績榮膺全日本之最,並從1948年起,連續15年保持全日本銷售量第一的好成績。1968年,他成了美國百萬圓桌會議的終身會員。

這個人就是被日本國民譽爲“練出價值百萬美金笑容的小個子”、美國著名作家奧格·曼狄諾稱之爲“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推銷大師原一平。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也在變,你怎能還想“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由改變自己而改變命運。”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動印證了這句話,那就是:有些時候,迫切應該改變的或許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

人們通常用人生如戲來形容人生。其實,有時想一想,人生如釣魚似乎更恰切些。如果你固守在一個位置,用一套漁具、一個方法來釣,也許可以偶爾釣上來一隻,但很少會有釣到大魚的機會,更不會出現大量魚羣上鉤的可能。

其實,最佳的釣魚的設備和方法要隨着不同情況有所改變。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魚餌、不同長度的線;即使釣同一種魚,依季節的變化,方法也不相同。魚不會聽從人的安排而上鉤,更不會更改自己的生活習性。因此,想釣上它來,就必須改變自己,以你的方式適應魚的習性。

懂得變通,以己變應萬變是高效能人士的優秀習慣。美國著名人士羅茲說:“生活的最大成就是不斷地改造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改變了自己,就改變了心態,看待人或事的眼光也不一樣了,再來看我們認爲很困難的事情,就不是不可能解決的了。

而那些不能順應時勢改變自己的人,往往只能從一個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碰了壁也不懂轉換策略,他們往往也不太可能改變別人、改變環境,最終只能落入被淘汰的行列。

因此,面對變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隨着客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自己,與“變”俱進,以“己”變應萬變,從而在職場上立足,成就高效能人士的職業之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