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訪者提供 製圖/潘文健

晨報記者 潘 文

“儂好”“阿拉是中國人”,說完這兩句最近“偷學”到的上海話,浦瑞妍忍不住自己都笑了起來,“我不太會講,這兩句是我和打掃衛生的阿姨偷學的。是不是沒那個味?”

浦瑞妍,22歲,來自尼泊爾。一週之後,作爲志願者的她,將爲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提供諮詢和翻譯支持。“偷學”上海話,就是她爲進博會做的最後準備。

四年前,從尼泊爾一所國際學校畢業後,浦瑞妍決定出國留學。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還是中國?最終她選擇了最想深入瞭解的中國,學習紡織工程,“我的父親是做紡織的,從小我對紡織品就特別感興趣。而東華大學的紡織在世界上都很有名”。

中文難學嗎?雖然來中國只有短短的4年,但已被同學公認爲“中國通”的浦瑞妍,面對這個問題還是苦笑着直點頭。“中文太難了,沒有像英文一樣的字母,然後一個詞還有不同的聲調和意思。我剛開始學中文的時候,很難分別不同的聲調,比如‘我可以問你嗎?’弄不好就說成了“我可以聞你嗎?”

中文很難,但浦瑞妍卻樂在其中,而且僅用一年的時間,她就能用普通話正常上課交流了。“大學第一年,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學中文,上午是閱讀課,下午是聽力課,第二天是看圖說話、口語課,沒事的時候我還找中國朋友聊天練口語”。

除了上課外,浦瑞妍最熱衷的就是參加各種志願者活動,用她的話來說是因爲“喜歡幫忙”。

在得到學校招募進博會志願者的消息後,浦瑞妍第一時間報了名。“你參加過哪些志願活動?”“會熟練使用哪些語言”……在用中文回答了面試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後,她心懷忐忑地等待着最後的結果。

“真的很希望能夠參加這次進博會。”幾天之後,面試老師發來的入選信息讓她鬆了口氣,“因爲我的中文、英文比較好,被分配到了諮詢崗位,主要是給外國參會者提供諮詢指導和接待。”

雖然已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志願者,但浦瑞妍還是有些擔心,畢竟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如此重大的志願活動,而讓她最擔心的不是別的,竟然是方言。“我會說中文、英文、尼泊爾語、印度語,平常上課和交流用的都是普通話,中文我已經準備好了。但如果遇到一些說方言的展商和觀衆,比如上海話、廣東話,我可能就會聽不懂了。”

於是“偷學”幾句打招呼的上海話,就成了浦瑞妍的頭等大事,“身邊的同學都說普通話,只有打掃宿舍衛生的阿姨平常和我們說上海話。我現在只會打招呼的話,離交流還差很遠……”

成爲進博會的志願者,也在即將大學畢業的浦瑞妍心中埋下了一個心願,“希望我參加工作以後,有機會能以不同的身份再次參加進口博覽會。有了這次志願者經驗,我會更瞭解進口博覽會是什麼樣的,參觀者和展示者分別是什麼樣的,希望以後能把尼泊爾的紡織產品帶到中國來展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