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變遷丨“三年打基礎、五年成雛形、十年建新城”!這裏,有你我親歷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年,餘杭各地日新月異,煥然一新。今天起,小余兒爲大家帶來“‘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之“改革變遷”系列特輯,聚焦餘杭各鎮街發生着的滄桑鉅變。首期,我們一起走進“萬幢高樓拔地起,敢叫荒野變新城”的南苑。

回望風雲40年,日月更替中,這片土地的變遷,總讓人們慨嘆。南苑街道,由鄉村到城鎮、由城鎮到城郊、再由城郊到城區,作爲臨平城區的核心區塊之一,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荒野地變新城

南苑是一個“年輕”的街道,老底子就是臨平鎮的郊區啊。

家住在保障橋社區的周域安說,曾經南苑是一片荒野,是到了夜晚根本沒人去的地。“2000年以後,這裏開始發展起來了,路也通了,樓也起了。印象中最深的就是藕花洲大街的沃爾瑪超市開了,那時候可是臨平最大的超市,到了晚上那是最熱鬧的地方,那時候別人都跟說我住的那可是黃金地段呦。”

同樣被老一輩熟知的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臨平最大的民營企業——臨平綢廠,這可是連周恩來總理都知道的地方。它既是中國絲綢工業的一個發源地,也是餘杭近現代工業的一個發源地,更是改革開放的見證。

2011年這裏開始了改造,在保留了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建立了“新天地+創意園”,一大批文創企業入駐,綢廠也告別了停產後被荒廢閒置的“惆悵”。定格了絲綢工業歷史記憶的綢廠原址上,昔日的寫字樓與車間被重新詮釋,閒暇時分,常有人約上三五好友,在園區遊玩小坐,享受那份恬靜悠閒。

見證“十年建新城”

“三年打基礎、五年成雛形、十年建新城”。王樹剛是土生土長的南苑人,他見證着南苑的發展和崛起,他說:“十幾年前,在南苑隨處可見最多的就是高大的鐵吊臂,到處都在造高樓,每天聽到的都是打樁聲。”

短短十幾年發展,南苑的這片土地上高樓聳立、車水馬龍,高速、高鐵、地鐵全部貫通,全面與杭州主城區,乃至上海形成接軌。城區功能不斷優化,相繼建成道路、供水、電力、水利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城鄉一體化步伐也隨之加快,經編、家紡等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智能製造、科技產業、文化創意、電子商務全面佔領經濟新高地。

同時,南苑的環境也越來越好。在藝尚小鎮復興的東湖再現昔日“藕花無數滿汀洲”的盛景。作爲省級特色小鎮藝尚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湖公園與小鎮建築、人文景觀交相呼應、融爲一體,不斷爲產業發展增添亮眼底色,爲市民和創業者提供優美的環境。

“追求生活的幸福感”

“以前天黑了,村民就休息了,很少有去鄰居家串門聊天的,因爲當時出門是黑乎乎的。現在出門有路燈,鄰居之間走動得也頻繁些。”住在天萬社區的潘才毛說:“晚上喫完飯,村民大都出來走走,跳廣場舞、打乒乓球,或者找鄰居拉家常。”

十幾年變遷,如今三路一環的建設讓家門口都通了高架。“感覺真正融入到了城市的生活,村民不再只是爲了生存發愁,現在更加註重生活的質量,追求生活的幸福感”,另一位南苑人殷寶祥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