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終,老肯將腳從油門上挪開,等待隊友一同衝線後,而賽事方認爲,老肯的發車位置靠前,因此冠軍屬於他的隊友(前面說過,勒芒比賽看得是同樣時間誰跑的距離遠),他的隊友不是別人,正是日後邁凱倫的創始人,這電影完全是神仙打架的節奏,保時捷、法拉利、福特、邁凱倫。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流水線生產的國產福特不再對美國的年輕人有吸引力,彼時歐洲的跑車品牌代表速度、激情、酷和冒險精神,尤其是連續在勒芒耐力賽中獲勝的法拉利讓美國人心嚮往之。

窩在家無聊是不是總想看點片兒?

歐美的,日本的

別多想,我說的正經人看的正經電影!

最近韓國電影《寄生蟲》又火了

原因是在本屆奧斯卡狂攬各種大獎

而另一部與汽車有關的電影也被提名

那就是《極速車王》

名字起得有點俗

但這確實是一部優秀的賽車電影

裏面關於賽車、競技精神

以及人性方面都有很深度的描述

它的原名叫《Ford v Ferrari》

《福特大戰法拉利》

簡單粗暴,多猛,多適合直男!

(注意:下面帶你5分鐘看完這部電影,有嚴重劇透!)

福特與法拉利的愛恨情愁!

福特汽車是現代工業的開創者,提出了流水線的生產理念。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戰後美國的消費文化發生變化,“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搖滾”......成爲反主流文化的代表。

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流水線生產的國產福特不再對美國的年輕人有吸引力,彼時歐洲的跑車品牌代表速度、激情、酷和冒險精神,尤其是連續在勒芒耐力賽中獲勝的法拉利讓美國人心嚮往之。就算放到現在,超跑和性能車領域,還是歐洲大陸的車企們玩的最6!

叛逆的年輕人並不想要什麼便宜好開的家用車,他們要快,要刺激,要個性,你可以理解爲美國的鬼火少年。所以福特想要銷量,就要比賽,要下賽道,要橫掃歐洲賽場。

當時的法拉利跟現在差不多,爲賽車比賽癡狂,也屢戰屢勝,不斷收穫冠軍,讓人們爲法拉利這個名字癡狂;他們打造出富有魅力的跑車,賣出高價。但公司持續虧損,無法獨立存活,法拉利已經出現危機,財政赤字。

當時福特絕對是財大氣粗的典範,掌門人福特二世(他是亨利·福特的孫子,但就叫二世,有性格)準備收購法拉利,從而依靠法拉利的技術和經驗稱霸賽場。

法拉利的掌門人(恩佐·法拉利)也同意這個交易,前前後後談判幾個月,恩佐出售法拉利時希望自己將來還能保持對法拉利賽車事業的主導,但最終福特要掌控法拉利的車隊,這就意味着比賽可以不讓法拉利車隊出戰,完全一副霸道總裁的即視感。

衆所周知,恩佐老爺子是賽車狂人,你不讓我的車隊參賽,鬧呢!直接拒絕了此次收購計劃,並吐口芬芳的羞辱了福特一番。

試想下,如果當年福特成功收購法拉利,那也就沒有後面菲亞特什麼事了,那現在的福特和法拉利,又該是什麼樣子?

兩位掌門人歲數都老大不小了,但這脾氣都挺不好,福特二世尋思我是大福特帝國啊,我需要你在比賽的技術和經驗,但我不需要你的性格!你跟誰倆呢,我要自己造車,然後在歐洲賽場幹你!

恩佐老爺子脾氣不好,而且毒舌,所以在1963年,之前被恩佐·法拉利毒舌嘲諷爲“對跑車一無所知的拖拉機廠老闆”的蘭博基尼,開始生產他們的第一輛跑車350GT,法拉利的另一個死對頭宣告誕生。

男主一,卡羅爾·謝爾比(簡稱小謝)於1923年出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1940年入伍成爲陸軍航空兵,並在二戰期間擔任了飛行教官和試飛員,同樣是一名出色的賽車手,但他因爲心臟問題,無法繼續駕駛賽車。

男主二,肯·邁爾斯(老肯)是一個落寞的賽車手,有一家入不敷出的維修店,車技好,脾氣躁。

在一次比賽中,因爲老肯與裁判就賽車後備廂尺寸問題發生爭執,失去成爲保時捷賽車手的機會,後被小謝邀請加入福特賽車的研發和試車工作。

(影片裏也調侃了下保時捷,用a liitle German car company來形容,但當時第一代保時捷911早已名聲大噪,1965年2月也進軍美國市場,所以都是汽車圈的人,怎麼會沒聽過保時捷的大名)

福特GT40

剛造賽車的福特哪有那麼一帆風順,早期的福特GT40雖然極速高,但極不穩定,尤其是在勒芒長直線後的重剎,剎車系統根本就扛不住24小時的高強度工作。直到兩位男主角的加入,纔不斷將車輛調校到最佳狀態,上演絕地反擊。

這其中的插曲,最開始福特的高層並不同意老肯作爲賽車手,因爲他不修邊幅,個性太強,與福特想塑造的車手形象不符。就算是這樣,其他人飛到法國參賽,老肯依舊在維修間打開收音機,聽着比賽進展。

沒了老肯,輸掉比賽是一定的。

這裏有個情節很有意思,小謝爲了讓老肯成爲賽車手,駕駛改裝後的賽車GT40 Mark II 賽車帶着亨利·福特二世飆了一圈,然後給霸道總裁開哭了......

而後他與二世賭了一把,如果老肯贏了DAYTONA比賽,就讓老肯作爲車手參加勒芒賽,如果輸了,老謝的改裝公司股份轉讓給福特。

不得不說,雖然老肯看起來很落魄,但身邊有如此力挺的朋友,老婆和孩子同樣非常支持他的賽車事業,這個角度來看,絕對是人生贏家。

什麼是勒芒?

電影的精彩部分就是從這裏開始的,當年歐洲最火的莫過於勒芒耐力賽,勒芒賽道,建於1965年,這條舉辦勒芒-布加迪大獎賽的著名賽道坐落於勒芒市(法國西北部城市)以南5公里,巴黎西南部200公里的地方。

比賽規則是每輛車配備3個駕駛員,輪流駕駛與休息。實行晝夜“三班”制,人停車不停,跑24小時,其中距離最多者獲勝,像不像大貨或城際大巴的司機師傅們?

勒芒與F1不同,F1追求極致的性能,而勒芒需要在足夠快的同時,還要保證車輛的穩定性,高強度的比賽下撐住24小時,法拉利就是當時的常勝將軍!

回到比賽,老肯開着改良版的GT40大殺四方,一次次刷新最快圈速,在考驗心理體能以及意志力的決勝關頭,老肯把福特車的優越性能發揮到了極致,而法拉利則在壓力之下,賽車均出現失誤或故障而未完賽,於是,場上的前三名全是福特車。

你以爲老肯一直領先衝線,收穫香檳和美女?

車隊高層提議,讓第一名降速,等待另外兩臺福特一起衝線,他認爲這一幕一定要寫進歷史,對品牌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

最終,老肯將腳從油門上挪開,等待隊友一同衝線後,而賽事方認爲,老肯的發車位置靠前,因此冠軍屬於他的隊友(前面說過,勒芒比賽看得是同樣時間誰跑的距離遠),他的隊友不是別人,正是日後邁凱倫的創始人,這電影完全是神仙打架的節奏,保時捷、法拉利、福特、邁凱倫!

老肯雖然痛失冠軍,但收穫了小謝這位摯友,當冠軍被人羣包圍的時候,倆人基情滿滿的離開了。

古銅色的陽光下,將此片推向更高的層次,倘若你熱愛賽車這項運動,那麼享受的則是競技過程,不必在意鮮花與掌聲,拿得起放得下的老肯,成爲觀影者心中真正的“第一名”。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折射到我們的生活中,試問又有幾人能如此拿得起,放得下?

寫在最後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爲了讓情節更富有層次,對一些真實事件加以改寫,增加或隱藏了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所以只看故事情節就好了。

(好了,復工的老鐵帶好口罩,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在家辦公的忙完手頭的事,可以刷一遍這部電影,今天就到這了,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