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9月29日,近期吳曉波頻道發佈了一份長達114頁的《2019新中產白皮書》,白皮書從消費、財富、職業、家庭和社會關係、產業5個維度,對新中產的50個特徵進行了量化,來解答“誰算新中產?”這個定義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對新中產人羣的消費偏好、婚姻意願、子女養育、投資行爲等進行了畫像。

一直以來對於“中產”國人普遍沒有明晰的概念。白皮書認爲,新中產是中國第一次出現的完整意義上的一代“現代化人”,目前國內新中產人羣在2.5億-3億人之間,未來10年,隨着城市化率進一步提升至70%,新中產人羣的數量將達到4億。而目前,新中產主要由80後構成,未來則將由90後擔綱。

誰是新中產?

新中產白皮書對“新中產”的畫像

平均年齡33.7歲、年均收入33萬、家庭平均淨資產496萬元,這是對新中產的羣體年齡和財富的描述。不過,新中產財富中56%是房產價值。

儘管新中產的財富淨資產均值達496萬元,實際上,家庭淨資產超過均值的新中產家庭佔比僅37%。

如此看來,中位數371萬元更能反映出躋身“新中產”的淨資產要求。中位數意味着,50%的家庭淨資產低於371萬元,也有50%的家庭高於這個數。

家庭淨資產是指家庭總財產減去負債,對新中產們而言,最重要的債務當然就是房貸。

對一線城市年輕人而言,相對於房產帶來的財富價值,存款變得不足輕重。比如一個在一線城市擁有一套市場價值600萬房產的年輕人,儘管揹負着300萬貸款,但是他仍然躋身爲“新中產”。

在一線城市身負鉅額房貸購買房屋的年輕人更願意稱自己爲“房奴”。

是“新中產”還是“房奴”?這種分裂式的認同,在下面這張表單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我們仔細看看下面這個統計圖表,只有一線城市的新中產家庭淨資產中位數是低於房產均值的。在一線城市擁有一套房,就成爲了“新中產”。

在一線城市,新中產家庭淨資產中位數爲477萬元,而一套房的平均價值是532萬元。這也就意味着在一線城市,超過一半的新中產家庭擁有的淨資產不及一套房產的價值。他們在“新中產”和“房奴”的身份定位中徘徊。

不過這種情況在二、三、四線城市要好得多。在非一線城市,家庭淨資產中位數均高於該地區一套房的均價,更多的新中產們不用揹負房貸,擁有充裕的資金流來進行消費和投資。

新中產家庭平均負債112萬元,負債率達到18.4%。不過,新中產家庭普遍(88.3%)擁有財務性收入,佔總收入的15%。

另外,新中產扎堆出現在IT軟件和互聯網行業、製造行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這些行業領域與近20年來快速崛起的行業相一致,快速崛起的行業造福並催生出一波新中產的誕生。

新中產家庭的2大重任:培養下一代 教會上一代

新中產家庭中,更多傾向於只要一個孩子,家長是相當願意爲子女操心的,從物質條件上看,有45%的家長會因爲子女而打算買房或置換更大面積的房子,並且有38%的家長在子女出生後買車或置換一輛更好的家用車。

在培育子女上,困擾新中產的問題很多,排在首位的是工作太忙。新中產家庭大多是雙職工家庭,子女的成長期又正是新中產事業的黃金期,很多時候他們難以兼顧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因爲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也不再願意承襲老一輩的“經驗育兒”,85後和90後家長更善於利用技術工具和知識平臺來提升育兒效率。

有的父母通過知乎等通用類知識平臺,更多的父母則會從孕期甚至備孕開始,就下載一個能夠提供專業育兒服務的APP。通過這些平臺,年輕父母們的育兒更加專業、科學、高效。

白皮書介紹,在訪談中,來自上海和杭州的新中產新手媽媽基本每天早上花5-10分鐘的時間打開親寶寶APP,到育兒版塊看推送的視頻親子任務,學習育兒要點,同時計劃一日健康食譜等,晚上等孩子睡着後,再打開親寶寶記錄孩子一天的成長狀態。

另一方面,新中產人羣也會教會父母輩學習新的“生活技能”,比如用淘寶購物,用支付寶充水電費、用移動支付取代錢包等等。

新的技術時代,新中產社交網絡的大部分人由半熟人和泛泛之交構成。整體而言,新中產人羣的微信朋友圈好友數平均達到628個,但是真正常聯繫的不多。

以80後、90後爲主的新中產羣體,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一代,家庭觀念已被分解爲規模更小的“核心家庭”。對新中產而言社會關係的核心圈層變得很小,輕社交和弱關係外圈變得很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