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40%,老人成爲帶孩子的「主力軍」。老人幫忙帶孩子看似很平常,但他們的付出卻是不可估量的。

前幾天婆婆因爲老家事情太多,回去了幾天。我開始第一次一個人帶娃,幾天下來,就像過了半個世紀。喫不飽,睡不好,24小時待命,就連上個廁所都不能安生,右手抱娃左手提褲子是必會技能。本以爲婆婆帶娃很輕鬆,原來我沒熬過的夜,沒受過帶娃的苦和累,都是婆婆一個人在默默地支撐。

看完這篇文章,別再黑老人帶娃了,我們已經欠他們太多

小夫妻的輕鬆安穩生活原來都來自婆婆的躬身托起,否則我們的生活裏,哪有容易二字。「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家裏老人就是那個替我們負重的人。

有調查數據顯示:

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40%,老人成爲帶孩子的「主力軍」。很多老人放棄原來的生活來到新的城市,忍受着人生地不熟的孤獨。他們這麼做最根本原因:就是孩子。老人們堅持「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看完這篇文章,別再黑老人帶娃了,我們已經欠他們太多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講了兩位「超人奶奶」,看着令人敬佩,但更讓人心疼。64歲的郭阿姨,是位十足的「老漂」。她一年到頭三地跑:寒暑假在杭州帶孫子,九十月份回山東割玉米、種小麥,其餘時間在江蘇帶外孫。一年都沒個休息,但她樂在其中,她說:「哪裏需要去哪裏,雖然辛苦,但能幫襯孩子就值得。」多麼樸素的話語,只是因爲我願意。

另一位王阿姨雖然身在杭州,但照顧的是二胎家庭,她每天都按照兒子安排好的行程行動。孫子暑假一共報了8個興趣班,早上畫畫和書法,下午表演和游泳,到了晚上要學鋼琴。從早晨5點鐘要趕到晚上九點鐘,除了喫幾頓飯,一天裏難得休息。可只要看着孩子慢慢長大,她就覺得很欣慰。就連小孫子都說:「奶奶一直在外面站着,等着,天很熱,看着挺心疼。」

看完這篇文章,別再黑老人帶娃了,我們已經欠他們太多

對於老人帶孩子,我們更多關注他們有沒有帶好孩子,卻忽視了他們的辛苦付出,忽略了體察和尊重他們內心的感受。慶幸的是,小孫子明白爺爺奶奶的不容易,懂得他們的默默付出是因爲深深的愛。

老人幫忙帶孩子看似很平常,但他們的付出卻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只好放棄工作,扔掉夢想,"困於"家庭。

看完這篇文章,別再黑老人帶娃了,我們已經欠他們太多

小的時候我們信任仰仗父母,成人後我們佔據了高地,他們做得好,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稍有不好,我們就埋怨吐槽,甚至爭吵。我們要明白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因爲有了他們竭盡全力地幫助我們照顧孩子和家庭,我們才能工作,賺錢養家。

多體諒父母的不易,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時光,他們開心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福分。有一種娃是老人帶大的,也有一種幸福,叫跟着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大!請我們對滿頭銀髮還在奔波操勞的父母真誠的說:"謝謝,幸好有你!"愛和理解才能讓我們無懼風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