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 | 彭麗慧

編輯 | 章劍鋒

出品 | 網易科技《致前行者》&《後廠村7號》欄目

《致前行者》(五) :中國探月之路 (來源:網易科技報道)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網易科技攜手知名媒體人楊瀾推出特別訪談節目——《致前行者》,對話十位科學家和企業家,探討中國科學和技術的進步。

9月30日,《致前行者》第五期《中國探月大時代》正式上線。楊瀾對話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和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先生,討論中國探月的發展之路。三位不僅回顧了中國探月的歷程,還就普通人何時能去太空旅遊、中國探月工程下一步的規劃以及中國深空探測的規劃、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探月奮鬥史:凡是別人做過,中國要做得更好

別人做過的,中國要做得更好

沒做過,中國要開頭做

“繞起來了,繞起來了。”

2007年11月5日,在“嫦娥一號”飛行十三天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動的那一刻,在北京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每個人都從座位上站起來,歡呼和擁抱。而歐陽自遠和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也緊緊的抱在一起,淚水溼潤了兩位古稀老人的眼眶。

"嫦娥一號"成功近月制動,歐陽自遠和孫家棟流淚 (來源:網易科技)

這一幕正好被在現場做報道的央視鏡頭記錄下來。當央視記者採訪歐陽自遠時,他淚流滿面的說了上面那個八個字。

孫家棟則走到一個僻靜的角落,悄悄地轉過身,拿出手絹偷偷擦了擦眼淚。他說,當時感覺到航天這個集體沒有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加上壓力突然一釋放,感情就難以自抑……我們航天人眼淚多,發射失敗了哭,成功了也哭……

十二年過去了,歐陽自遠在網易科技《致前行者》節目中回憶起那一刻時,依舊感慨萬千。他對主持人楊瀾說,“這十三天真難熬,每天都要問,它在天上怎麼樣,飛到哪兒了,每天都提心吊膽。所以當它順利地被月球抓住後,我簡直不敢相信,當時我的腦袋裏一片空白。”

滿頭白髮,淚眼婆娑,外人難以知曉在探月科研的背後,藏有怎樣的艱辛。

“古人說‘十年磨一劍’,我們是35年準備和10年論證磨一劍。”歐陽自遠曾經這樣說起自己的探月之路。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觸動了還在低頭找礦的歐陽自遠,於是他開始把精力放到了隕石、月球和行星地質研究上。

這時候,國際上探月競賽已經拉開帷幕。

據統計,1958年到1976年,美蘇兩國共發射了108枚探測器,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月球探測的高潮。在這場探月競爭中,美國實現了6次“阿波羅”載人登月,共12名宇航員登上了月球。1994年,美國的克萊門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首次獲得了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證據,人類又一次將目光投向了月球,世界上興起了第二輪探月高潮。歐洲空間局制定了登陸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並提出了分階段的月球探測計劃。日本、印度、烏克蘭、德國和俄羅斯也都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

國際上的激浪奔騰,也影響着歐陽自遠。從1958年到1993年 ,他個人用了35年的時間潛心研究,做前期準備。到了1993年,歐陽自遠開始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中國已經具備條件開展月球探測,隨後,從1993年到2004年,他又用了10年時間進行論證。

歐陽自遠在多次採訪中提到,中國探月工程規劃劃分爲三個階段,即:“探”——不載人月球探測階段;“登”——載人登月階段;“駐”——建設月球基地,進行“駐”月的科學活動。其中的第一階段——不載人月球探測階段,又劃分爲三期,即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月球取樣返回。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歷時13天14小時19分,飛行206萬公里到達月球。在完成了各項勘測任務後“義無反顧”地撞向月球。

2010年“嫦娥二號”對月球地形地貌進行了精細探測,並傳回一張分辨率七米的全月球地圖,這張地圖現在全世界都在用。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實現了月球軟着陸,完成着陸器、巡視器分離,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等科學探測任務。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成爲全球首個在月球背面着陸的探測器。

“嫦娥五號”預計於今年年底發射,它將採集月球樣本並安全返回地球。

“中國探月工程有一個原則,別人做過的,我們比它做的更好,沒做過,中國要開頭做。”歐陽自遠在《致前行者》節目中表示。

“嫦娥一號”總費用相當於

北京修兩公里地鐵的錢

在中國,關於是否應該探月的質疑聲從來沒有停止過。

楊瀾:1993年您提出探月計劃後,那個時候周圍的人是怎麼看待的?

歐陽自遠:懷疑挺多的,質疑也有。主要是這麼一些說法:

第一:“去搞月球,不能喫、不能穿、不能用,還是實際一點,現在中國並不富裕,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先把地球的事做好再說。”

第二:“搞探月要花很多錢,我們現在應該節約下來,建設好我們的國家。”

第三:“美國和蘇聯探月一百多次了,我們再去探月,你比人家高明在哪兒?”

對於上述羣衆的意見,歐陽自遠在網易科技《致前行者》節目中表示,“大家說的不是沒道理的,這不能怪大家。”

爲了推動中國探月計劃的實施,中國探月辦公室劉建忠研究員曾表示,包括歐陽自遠院士在內的很多專家,除了搞研究,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四處遊說和呼籲。

“第一,到了93年,中國是有條件做月球探測的,因爲1992年我們的載人航天就立項了,這證明國家的技術已經能夠進入太空了。

第二,我們在科學上進行了系統的準備。

第三,因爲廣大公衆不瞭解,所以我就要向大衆說明我們並沒有花很多錢,嫦娥一號我們花了14億。當時恰好北京市新修地鐵線路,每一公里的造價七個億,而我們第一次去月球,不僅要把基礎設施建好,還要培養出一支隊伍,而且還要取得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這些所有的花費才相當於北京市修兩公里地鐵的錢。”

中國探月奮鬥史:凡是別人做過,中國要做得更好

歐陽自遠說,“這樣的話大家熱情非常高漲,而且呼聲也很高漲。”

而2018年“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着陸後,爲什麼要到月球背面去?成爲公衆關於嫦娥四號最大的疑問。甚至有科幻小說或新聞報道提出腦洞大開的假想--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監視地球人類活動的基地。

對此,歐陽自遠對《致前行者》節目表示:“提出這些問題的人,其實都是不瞭解真相而關心我們的人,我就該去解釋。”

他說,有幾件事情不到月球背面是找不到的:

“第一,地球收不到宇宙太空當中來的一段電磁波,到月球的背面去,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長波,這整個的波段會帶來了很多新的科學信息。

第二,月亮有45億年曆史,正面你最多找到最早的四十億年,更老的歷史全部被蓋掉了,但是在月球的背面有一個巨大的坑,我們是落在這兒去了。這樣我就能夠找到月亮上最古老的那段歷史的記載。

第三,月球背面的環境,還沒有哪個國家去測定過。”

而爲了這三個科學目標,“嫦娥四號”到了月球背面而且成功了。

據歐陽自遠自己統計,2008年到2018年十一年間,各種類型公衆的科普報告他做了617場,現場聽衆約35萬人次,平均每年舉行科普報告56場,撰寫編寫科普書籍12部科普文章300多篇。

去年,歐陽自遠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已經83了,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我覺得可能做不完,所以希望能夠多一點時間,能夠把它做好。”

“三個老頭”

2004年1月23日,也就是大年初二,國務院批准繞月探測一期工程立項的消息終於傳來,該工程正式命名爲“嫦娥”。

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之後,“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被譽爲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三駕馬車的班底也隨之確立——國家任命欒恩傑爲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總指揮、孫家棟爲總設計師和歐陽自遠爲科學系統應用首席科學家。

這一年,欒恩傑64歲,歐陽自遠69歲,孫家棟75歲。

探月工程被批覆這天,欒恩傑寫下了一首詩,“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

此後,三個人和各個領域資深的老科學家們組建了一個近萬人的龐大工作團隊,在3年的時間裏,實現了“嫦娥工程”的三個大步走。“2004年是開局年,2005年是攻堅年,2006年是建造年,在航天史上,僅用三年,就拿出衛星而且是新星,確確實實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難盡。”欒恩傑說。①

2007年是中國探月工程最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第一個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將要升空。

在這一年裏,已經是78歲的孫家棟,10次進入發射場,在發射場指導了5次衛星發射任務,參加主持了近百個會議,從衛星進入發射準備狀態開始,老人天天坐鎮在航天指揮中心。有一次,爲了看清楚發動機,年近80的孫家棟,不顧腰疼,直接趴在了地上,鑽下去看。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說:“總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給他買好幾雙。”②

3年多的緊張鏖戰,“嫦娥一號”成功入軌。

“我們三個老頭”——在《致前行者》欄目中,歐陽自遠這樣稱呼他和其他兩個夥伴。

在他眼裏,外界稱“他們三個老頭”爲嫦娥工的程黃金組合、三駕馬車,這是給他們的讚揚。

“我們三個老頭中,孫家棟最大,是我們的兄長輩,也是總設計師,火箭、飛船、衛星要怎麼去製造?製造到什麼樣的水平?它又具備哪些功能?這是孫負責的。欒恩傑是總指揮,管計劃、管人員、管經費、調動各個方面。(探測器)到了月亮幹什麼?看什麼,拿什麼?那是我的事。所以我們三個人就是這麼各自有分工,但是又是一盤棋。”

楊瀾:你們從來沒有紅過臉?

歐陽自遠:沒有紅過臉,也沒有吵過架,我們三人配合的太默契了。

而隨着中國探月工程一步步順利推進,“三位老頭兒”也已經把接力棒交給了年輕人。

歐陽自遠說,他現在感到最大的欣慰是,航天界基本上是40多歲,50多歲正當年華的航天人。“他們本事也大,組織能力也強,學問也很好,技術也比較好。”他說。

中國何時能載人登月?

2023年,日本的百億富豪前澤友作將和自己邀請的6位藝術家,乘坐馬斯克旗下SpaceX的大獵鷹火箭(Big Falcon Rocket,BFR),在太空進行一次說走就走的繞月旅行。

此外,更有外媒報道,不會的將來,普通人花上20萬美元,也可以進行太空旅行。

對此歐陽自遠表示,美國已經進行了六次載人登月,有12名宇航員登上了月球,但是從來也沒有一位旅遊者到過月球。“我相信以後隨着技術的發展,不少人是有機會去一趟月球的。”

50年前,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說法傳遍全世界。

50年後,美國航天局啓動新登月計劃——“阿耳忒彌斯”,準備重返月球,並在2028年之前建立月球基地。歐洲計劃將於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並以一名航天員踏上月球作爲標誌,同樣,日本也計劃於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2025年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人類對月球的熱情有復甦和回潮之勢。

而中國何時也能載人登月成爲公衆最關心的航天問題之一。

歐陽自遠對《致前行者》節目主持人楊瀾說,中國必須做完三步無人的探測後,纔可以把中國的航天員送到月球。“所以我們實際上也是爲載人登月做系統的準備。”

據悉,中國正在策劃下一步的載人登月的計劃。在他看來,雖然美國將重返月球的計劃提前到了2024年,但我們還是按照原來的載人登月計劃踏踏實實的幹。

2020年中國探測火星後,

還將探測整個太陽系

中國、美國、印度、歐洲、俄羅斯等國家將在2020年前後要做同樣一件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從1960年蘇聯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至今,人類進行過和正在進行的火星探測任務多達43次,而成功率僅有40%。

“我們將在明年進行火星的探測,在2021年年初到達火星,完成探測任務。”歐陽自遠說。

中國探月奮鬥史:凡是別人做過,中國要做得更好

對於公衆關心的人類是否會移民火星一事,歐陽自遠解釋,“科學家期望能在太陽系裏面找到另外一個天體,讓它變成我們第二個地球。所有的科學家的目標都注意到,只能改造火星。我也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叫《再造一個地球》,裏面提了很多方案,如何去改造火星,讓其以後適宜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當然要經過一二百年也許更長的時間,才能改造成功,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還是先盡我們的所能把地球家園保護好。”

登陸月球和火星只是人類探索太空的一小步,1977年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旅行者一號”現已飛出太陽系,它將帶着人類的信物——一張帶有人類和地球信息的“金色唱片”繼續前行,另一航天大國前蘇聯(現俄羅斯)也早已對金星進行了三十多次的探測,歐洲也不甘落後,相繼對金星、彗星、太陽進行了探測,而中國對於太空的探索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也早已有了計劃。

“我們要探測整個的太陽系,下一步要探測小行星,火星取樣返回,探測木星和木星的衛星以及行星際的穿越探測。這是我們第二步要做的未來的十年要完成的任務。”歐陽自遠說。

中國探月奮鬥史:凡是別人做過,中國要做得更好

近些年來,《流浪地球》等科幻電影的熱映也讓公衆開始越來越關注太空。而在前幾天,馬斯克發佈了人類迄今最強大的星際火箭Starship(星際飛船),可進行多達100人的長期星際旅行。這種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或許將成爲現實。

中國探月奮鬥史:凡是別人做過,中國要做得更好

左:Starship MK1試驗機 右:獵鷹1號火箭

但歐陽自遠認爲,星際航行並不像科幻電影裏演的那樣容易實現,因爲人不能用光速去飛行。光速飛行的東西要求其質量趨近於零,這樣才能達到光速。還有穿越蟲洞、休眠艙等場景都是人類的猜想,但並不等於人要去實現。

“我們現在用最快的火箭飛出我們的太陽系,要2萬年到3萬年,到隔壁的太陽,要4萬多年,我們的銀河系有2000億個太陽,所以星際航行現在是做不到的。”他解釋。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目標是SpaceX

在過去,中國對太空的探索主要是國家行爲,離不開以歐陽自遠院士爲代表的“國家隊”幾十年的奮鬥與努力。

近幾年,得益於國家對民營商業航天領域的開放,市場上也湧現了不少商業航天企業,爲中國航天事業添磚加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國內註冊的商業航天公司接近200家,並且近三年成立的公司佔比接近50%,湧現出了一批以藍箭、星際榮耀、零壹空間、天儀研究院等爲代表的公司。

世界範圍內,過去二十年,以馬斯克、貝索斯等人爲代表的億萬富翁們,也已經在大力投資太空。2018年,SpaceX進行超過20次發射任務,佔美國市場的三分之二,全球發射市場總量的五分之一,年營收估計約20億美元。在私募市場的估值已經達到333億美元。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目標是SpaceX。”在《致前行者》節目拍攝現場,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表示,他們要正視差距,找準方向,快速去前進、發展。

中國探月奮鬥史:凡是別人做過,中國要做得更好

當被楊瀾問到是否有信心參與國際上的競爭時,張昌武自信的回應稱,“充滿信心”。

根據張昌武的介紹,藍箭聚焦於中小型的商業航天應用市場,是國內第一個拿到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的公司,也是最早取得行業全部准入資質的民營火箭企業,並且是將能力鏈條、供應鏈條、體系鏈條以及發射鏈條四個鏈條全部打通的企業。

“從技術上我們已經攻克了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這樣一個未來走向太空的核心的保障。”張昌武對《致前行者》表示,基於明年年底朱雀2號的飛行,藍箭在2021年就會進入到世界航天發射的舞臺裏面,同這些巨頭同臺去競技。

但探索的道路不是那麼容易。在這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上,以藍箭爲代表的第一批民營火箭公司正在扮演行業探路者的角色,他們需要不斷地打破成見和試錯。

“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其實還是怎麼樣去說服更多的人來支持我們做這件事情。最開始我們簡直是個笑話,大部分人不相信我們是造火箭的,很多人聽說你造火箭的,還以爲你是做火箭模型的。”張昌武心酸的說。

2018年10月27日,朱雀一號進入到發射倒計時的時候,張昌武跟團隊緊緊地把手握在一起,後來他坦言,當時心裏是捏着一把汗的。

在發射之前,當着一衆媒體和觀衆,張昌武做了個簡短的演講。他說,當看到“朱雀一號”佇立在發射塔時充滿了激動,甚至想掉下眼淚。③ 當火箭發射後一二級工作正常,整流罩分離正常時,發射指控大廳裏面包括指揮長,身邊的同事、領導都準備開始祝賀時,火箭衛星在入軌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偏差,入軌失利。

當一年後回顧當時的場景,張昌武對楊瀾說,“以前我們自己開玩笑說,我們團隊選擇了可能在全世界創業領域裏面困難值排前兩名的一個賽道里面。 我們從創立至今,每天都碰到很多困難,也在解決困難。 ”

雖然業內共識是國內民營商業火箭行業仍然處在發展初期階段,但他表示,“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其實同樣具有老一輩航天人喫苦耐勞,能攻關的精神。 我們不僅僅是坐在寫字樓裏面去敲電腦寫代碼,我們在工地上同樣可以伏下身去,把手伸到泥巴里面來去建設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 ”

中國探月奮鬥史:凡是別人做過,中國要做得更好

國家隊VS商業航天

據美媒報道,美國將建造一個名爲“月球門戶”的太陽能迷你空間站,包括波音公司在內,未來將有11家公司參與這一計劃。可以看到,美國的一些太空探索的計劃是由美國的NASA和一些民營公司共同來完成的,那中國將來會開創一些類似的合作模式嗎?

在歐陽自遠看來,這是一個正常的必要的發展趨勢。“吸納民營企業增強整個航天的技術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舉措,而且國家又大力支持這方面的發展。 所以我認爲這是一件好事。 ”

“我們非常有信心,民營企業沒有理由在未來不能去承擔一些包括國家任務在內的一些重大的使命。”在聽到歐陽自遠的回答後張昌武也呼應到。

他認爲,民營航天企業可以爲國家隊做一個補充,“我們堅信只要民營企業在這個領域裏面能夠創新,能夠有自己差異化競爭的一些產品,才能通過我們的性價比、可靠性來證明我們也有這個能力參與國家項目。”

據悉,像藍箭這類民營商業企業是圍繞着深空探測低軌商業化進程出現的,“我們要向商業市場去輸出更多的發射機會,能讓更多的小型的衛星可以具備進入到太空的機會。小型的衛星出現是因爲大火箭大衛星太昂貴,我們現在的手機技術日新月異,但太空領域的這些大型的設備像衛星並沒有隨之去迭代,我們也是看準了這樣一個機遇。”張昌武解釋。

“我們是站在中國航天巨人的肩膀上再往前成長的,我們不是平地起高樓,不管是我們的人才、配套,還有在這領域做的一系列的研製的路徑,我覺得都國家隊都已經給民營企業把路都鋪好了。”張昌武說,對於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來說,真正的困難是怎麼樣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參考資料:

①《喜歡作詩的航天掌門人欒恩傑》,京華時報

②《“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的傳奇人生》

③《賽·飛天: 中國“馬斯克”們搶跑商業航天 》,網易科技《後廠村7號》欄目

關注網易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後廠村7號”,即可觀看所有後廠村7號深度稿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