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天,這些科技界“大家”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今天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的人羣裏,有一個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前不久剛獲得“共和國勳章”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原所長黃旭華院士。

黃旭華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爲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爲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榮譽。

黃旭華

這並不是黃旭華第一次在現場觀看閱兵,第一次是以勞模身份坐在觀禮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這次最希望看到的是戰略導彈裝備,因爲這和自己的工作密切相關。

記者梳理發現,今天有不少科技界的“大家”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週年大慶,我國自主研製的兩款預警機空警2000、空警200在接受檢閱的隊伍上空作爲領航機率先飛過天安門廣場,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預警機首次亮相。

王小謨

觀禮臺上,71歲的王小謨激動地扯着旁邊人的袖子,指着天空直喊:“看,這是我們搞的。”話沒說完,兩行熱淚已順着臉頰默默流下。

因爲從事的是事關國家安全的軍工科研,王小謨的名字對普通人而言顯得特別陌生。但在軍工領域,人們這樣評價,是他爲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是他成就了中國預警機事業。

十年後的10月1日,一輩子投身中國雷達事業,被譽爲中國預警機事業奠基人和開拓者的王小謨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今天的空中梯隊展示環節,同樣有王小謨心繫一生的預警機。

2013年,王小謨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認爲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

和王小謨今天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還有另外5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王永志

王永志是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第二代液體遠程機動戰略火箭導彈總設計師、固體遠程機動戰略火箭導彈總設計師和研製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5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載人航天功勳科學家”榮譽稱號。2010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爲“王永志星”。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趙忠賢

作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爲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紮根並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的傑出代表之一。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澤山院士、侯雲德院士一起出現在天安門城樓。

王澤山

王澤山是我國著名火炸藥學家,他是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策劃了我國火炸藥發展的路線和戰略,培養了90多名博士和大批火炸藥高層次人才。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與火炸藥企業、研究所緊密結合,開啓了火炸藥行業協同創新模式,爲我國武器裝備和火炸藥產品的更新換代作出了傑出貢獻,推動了我國進入火炸藥世界強國的進程。

侯雲德

侯雲德院士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他從事科研工作60餘年間,曾率先研發出中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1b,應用於上千萬名患者的臨牀治療;他率領團隊成功應對近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包括2009年中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

錢七虎

錢七虎院士是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60餘載從事防護工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了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解決了核武器空中、觸地、鑽地爆炸以及新型鑽地彈侵徹爆炸等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對我國防護工程各個時期的建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以及軍隊重大技術貢獻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葉培建

除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葉培建今天也出現在天安門城樓。

作爲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四號、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帶領團隊埋頭攻堅克難,在嫦娥各型號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突破、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亞萍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趙亞萍_NN900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