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90407日星期日

摘要:

自从亚当·斯密开创出经济学之后至今,在经济学领域有着无数的学者、专家默默的耕耘。最终将经济科学的理论体系由一门学术发展为上百门经济科学理论,使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

那么作为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有基本著作是最为重要的经济科学理论?。以往的理论创建和发展过程,基本上如同“按下葫芦冒起瓢”的层出不穷,不过“此起彼落”的现象也正说明作为经济学科的整体性理论创建没有在学科体系的根本上有效把握。不否定那些学者和专家的默默奉献,即使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等注重的经济学理论的学术定位来看,基本上都属于应用型经济学理论发现和彰显以及创建,对于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当然缺乏有力支撑。

这是因为,作为经济学科的理论创建从未将经济知识在推理论证、思想初衷、信仰定位、行为等级、百科图景、组合运筹、评估测量作为逻辑化的系统去展开。

认知总是从外至内,由浅至深的渐进发展。这之于经济科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也是如此,它是由自发、自悟到自觉的渐进过程不断的上升。

而正是上述七个逻辑化的每一个系统,又蕴含着经济学科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七本专著。

因此,经济学科中七个逻辑化系统分别对应的七本专著则是:

推理论证:对应的则是《经济科学》理论;

思想初衷:对应的则是《经济思想学》理论;

信仰定位:对应的则是《宗教经济学》理论;

行为等级:对应的则是《行为经济学》理论;

百科图景:对应的则是《经济百科学》理论;

组合运筹:对应的则是《经济哲学》理论;

评估测量:对应的则是《数量经济学》理论;

关键词:

经济科学、经济思想学、宗教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经济百科学、经济哲学、数量经济学。

经济科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七本专著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90407日星期日

前言:

针对经济学科的整体理论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七本理论展开,从常规的思维、技术以及行为三个领域去论述。原因在于人类的求知往往是非常功利性的,从表象层面展开,更容易使得我们进入到认知的实用主义原则,同时,由浅至深也能使得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认知到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核心的构成。

接下来首先从《经济科学》理论进行简要论述。

一.《经济科学》理论的认知、悖论、价值

(一)经济规律认知程序:

认知总是从表象着手,通过观察、统计、汇总、比较、提炼、分类、信息、规律、论述、应用、反馈、精准等系列行为去完成。

因此,这之于传统的经济行为来说,该具体的逻辑系统可以被九个环节构成。所以,传统经济科学理论在经济知识的认知程序而言,就是从以下九个结构去解构经济行为:

第一,从现象层面开始,首先通过有意识的观察;

第二,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统计;

第三,将统计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

第四,针对汇总到的各种经济数据筛选有效成分,排除无效成分;

第五,将有效的经济数据进行提炼,并且分类;

第六,根据精选的数据排查内在蕴含的信息,即所谓规律所在;

第七,将寻找到的规律进行理论化的论述,使之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第八,将经济学术论文抑或理论运用在现实的经济实践活动;

第九,在具体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出问题,然后使之更具有精准的逻辑操作系统。针对具体经济问题,分门别类的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经济规律认知的悖论

在西方以及全球经济学界一致的认同是,上述九个环节的解构并不解决经济规律的所有实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实际中将会遇到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那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的灾害、人类的思想、利益分配不公、各种经济要素组合的不般配、经济活动在具体实践时出现的运筹问题和管理问题等因素。这些因素就是在经济活动的开展中出现的思想、信仰、科学、组合、模式、工具以及行为程序。

所以,这也是《经济科学》理论在现实面前无解、困境的原因所在。即一些理论只能存在于一些领域之中。越出这些领域,这样的理论就无法应对哪些领域的问题和现象。

(三)经济规律在认知上的价值

上述九个环节的解构好处在于,让我们知道针对具体的问题可以用此办法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这几乎就是经济科学的科学论证程序不二法则,即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方法去论证、推理经济中的科学规律方法的理论。

显然,《经济科学》理论价值在于针对各种经济资源、要素,通过推理、论证,去发现经济行为中的内在规律,同时去解决各种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所以,经济科学的论证、推理行为是建立在线性的逻辑思维基础上,穷奇不舍的不断地向前推进,直至到了认知的尽头。即未知领域以及无知境地。

二.《经济思想学》理论的认知、悖论、价值

(一)经济思想的规律认知程序:

思想是非常内在的核心,它是任何经济活动产生的原始基点,从它的发展趋势来看具有辐射性。也就是通俗意义上说的裂变性。它的构成是由欲望、动机、愿景、立场、态度五个组成。

欲望:

人类的欲望(Desire)是自身基于本性的诉求而产生某种需求以及想要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所有的欲望都是经济行为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欲望具有理性和非理性,欲望具有善恶等不同的道德和伦理以及法律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控制以及释放

动机:

指促使人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想法、念头,它是基于外界的刺激以及内在的需求何人知道到一定的境界集合而成。并且,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所以,动机属于心理学范畴,是心理活动产生以及发展的根源所在。

愿景:

愿景就是针对未来目标的设定,它必须通过努力追求和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它在经济行为人的经济活动中具有激励的作用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不断的发奋前进。

立场:

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立足的角度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偏执性。立场具有先天性质的思维定势,“角度”的差别是“角度”是没有前提性质的从一个方向去观察、思考以及决策,而立场则是先天性质的以固有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以及决策,先天性质的裹挟着某种观念。

态度:

态度的产生是基于认知的境况下,基于经济行为人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势、价值诉求、利益考量之后表现出的决策性行为,其中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发展方向的趋势性和倾向性。

所以,态度是行为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在认知之后,从心理层面反映到行为层面的利益导向性决策和表现。其结果行为从自身价值观、利益观的角度所表现出的一种渴望、满足以及追求的最终体现。

(二)经济思想在规律认知的悖论

经济思想的原则就是发展经济,但是想对于每一个人,由于其持有的经济思想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作为经济思想是受到欲望、动机、愿景、立场、态度五个要素的影响,其次,在具体的经济实践中,往往使得其经济行为的发展方向向着正经济行为、伪经济行为以及反经济行为三种方向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经济结果上,作为经济思想来说,对于经济效益的产生具有增加、均衡以及减少的三种结果产生。

(三)经济思想规律在认知上的价值

任何经济思想在经济活动的实践前,都具有指导性的意见、纲领以及追求的目标。因此,任何经济思想在现实的角度具有指导意义、激励的目的以及鼓励的效果。

三.《宗教经济学》理论的认知、悖论、价值

(一)宗教经济规律认知程序:

宗教就是信仰,不同的信仰根植于不同的地理、地域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开展经济活动时,信仰是支撑经济活动基础和背景的精神力量。这种信仰又是经济活动业态的背景。宗教信仰源自人类对于经济利益获得的认知结构而形成的世界观。这些观念分别以丛林形态、原始形态、信仰综合体形态、小农形态、质化形态、规模形态、市场形态组成不同等级的经济业态。

丛林形态:

丛林经济的业态就是“弱肉强食”的蛮荒时代,他们对内强调平等分配,对外则征服再征服。通过不断的征服去扩张,去获得各种经济利益。其核心根源、内核依旧完整地保持住古代游牧民族的暴力劫掠手段。充分显现着等丛林生存的“部落血亲法则与游牧掠夺生存准则”思想。在这一方面的案例就是伊斯兰教的经济业态,这种模式强调先知,排斥任何先进的知识和科技。因此,它比“原始经济”更早,更为原始。更依赖原始资源和原始蛮力而生存。

原始形态:

道教经济业态是标准的自生自灭原始状态。道教经济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养生,追求成仙”的与世无争养生理念。其实质就是针对现实问题不求甚解,而是通过率性而为无为而为状态,沉醉于“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虚幻境界。这样的结局就是注定无法将资源的利用上升到知识以及智慧的运用,从而使得资源的价值无法得到更大的发现和利用。但是却满足于即时当下的苦行僧生活。

信仰综合体形态:

按照佛教的原始教义,僧侣应以乞食为生。但是由于有了寺院,信徒们的生计则靠施主的布施有了稳定的来源。并且,因为寺院是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它既可以接受官方的敕赐,又可以接受民间的供养,更可以走出去进行布施活动。其结果是,佛教与寺院的结合,使得寺院因为佛教,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信仰经济综合体。因此,寺院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场景所在地。而佛教的宗旨原来就是不可以去强求,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前世注定的缘分。通过化缘去获得,在因缘际会得到各种缘分。因此,寺院就是因缘际会最好的场所,在此举行布道、开光、香火、撞钟、祈愿等等各种因缘际会的活动,寺院事实上变成了信仰经济的综合体。

小农形态:

儒教经济在具体开展经济活动的时候强调以周礼为指导思想,周礼的的经济思想事实上就是“井田制”。基于土地所有权是世袭的,地主是世袭的,而农民要生活就必须依赖土地,这样一来,农民的身份将世世代代被后代继承。由此,地主、农民每年收入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为了维系“井田制”的土地经济权益、等级等关系,儒教群体在整个社会不同层面不遗余力的推崇“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理念。因此在周礼“井田制”基础上形成的诸侯、大夫、士等大小不同的地主,其获得的财富便因拥有土地多少的不同而呈等级排列,二千年来始终不变。这在事实上不断巩固周礼等级深严的礼制经济结构,并且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

质化形态:

犹太教理念下的经济学原理事实上就是注重经济的品质性,这种思想的精髓是通过专一性来贯彻并体现。而所谓专一性则源自对神的一元化敬奉和信仰。因此,在专一性的原则下,犹太教徒将专一的精神注入到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创造出各种极致的成就。因此,专一性的原则致使犹太经济的业态属于质化经济范畴。并且,正是因为专一性,从而使得犹太教徒对于科技的重视和推崇,从而自觉自愿的运用科技来发展经济。这就能够解释了自以色列复国以来,在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土地上,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得以色列经济发展至今,在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成就引发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优势。而质化经济又要求必须针对事物的基础性原理开展研究,这也就解释了犹太人在科学理论的基础性研究上层出不穷地贡献社会和世界,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其他民族的三倍。

规模形态:

“基督教经济”业态基于基督教的教义强调除了上帝之外,人人平等,因此,参与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无论贫贱、富贵什么身份。都是一样的平等。因此,基督教经济在客观事实上推动了不同身份的经济主体不是因为个人身份的问题而被排除在市场之外。而是必须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身的境遇和改造自然。直至成功的实现,所以,基督教经济在其内核上就是一种推动不断去成功的思想境界。更由于人人平等的原则,致使市场经济得以在基督教的国家中普遍得以尊重。并且正是因为基督教的教义,促使今天的市场经济成为全球主流经济的业态。

市场形态:

广义来说,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各种经济资源的经济活动形式。

狭义来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以及物资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经济的平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经济的平台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构成是由各经济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更有维护买卖关系的维护、管理以及仲裁机构所以,市场经济是通过一个交易的平台,维护各种经济主体在其中按照一定的原则、规律和制度参与交易,从而通过交易各得所需的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

(二)宗教经济规律在认知的悖论

信仰就是一种思维定势,具有惯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并且所以能够形成思维定势,是因为有过一些成功的案例,它的建立原则是经验和准则以及制度,不是科学规律。最重要的是宗教经济内外有别。即在宗教群体中实行的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对外又是一种经济形态。这种境况又可以称之为二元化的形态,它的思想根源在于二元化的思维。通俗角度来说就是非黑即白的辩证法思维。它不择手段,强调结果。因此,在具体的经济过程中忽略过程。

(三)宗教经济规律在认知上的价值

首先,信仰属于经济活动的内核,而经济活动的形态则是通过不同境界的信仰奠定。经济形态的不同等级既是竞技文明的表现,又是经济文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界限,更是不同经济文明彼此竞争的核心动力。其次,宗教经济的建立是以信仰为原则,信仰给予信徒的支持就是持之以恒的去努力实现。因此,信仰的力量在于百折不挠的贯彻执行。

最后,在信仰经济中,终极追求时强调极致的成功。这就说明宗教教义的基础上,宗教经济在内提供了无限上升的想象力,在外则彰显了宗教经济的边疆和底限以及边际。

四.《经济哲学》理论的认知、悖论、价值

(一)经济哲学规律认知程序:

经济哲学是通过认知、思维、组合、运筹以及智慧将各种经济要素汇聚,形成一个独立的运行逻辑综合体。在此综合体中,认知、思维、组合、运筹以及智慧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从而使得各种经济要素的价值得以机制的体现,从而发挥各种不同经济要素的极致价值。

认知:

认知就是认识以及知道,就是针对各种经济现象、形态、本质、规律以及价值以观察、分类、比较、辨别等的方式,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形态、本质、规律以及价值采取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综合贯通的手段,在感性层面、理性层面、知性层面了解经济现象、形态、本质、规律以及价值的各自内涵、本体、外延、作用和类别。

思维: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

思维利用感觉和知觉积累感性材料,通过记忆积累已有的而知识经验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中思维在认知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心理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即思维作为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的认知心理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思维过程可以达到理性以及知性的认识,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组合:

组合就是按照价值的需求,将不同的经济要素进行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共生的组织。而共生组织是由不同的经济要素、知识、技术、理论之间按照一定思想要求,通过价值链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从而在共同的价值诉求基础上形成全新的经济系统共生组织关系。

思想、知识、要素、理论以及技术都是通过价值链的中介,起到维系该组织存在所需要的“共生”逻辑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彼此互为依衬,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存关系。

运筹:

运筹是对各种经济资源按照最优化的原则,将各种经济资源按照各自的属性,在全新的经济逻辑系统能够承担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先后秩序、比例以及组合关系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时,提供最合理、最优化以及最经济等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最有效的管理。所以,运筹就是将不同的经济资源的不同属性作用有效、积极以及极致的价值发挥出来的方法。它是高速,可靠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基本保障。在经济科学的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使命就是针对各种经济行为和组织以及资源进行统筹协调。

智慧:

在经济学科的理论领域中,智慧的作用就是将经济资源、思想、理论、知识、技术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连结,使之能够事半功倍的达到效果,解决问题,预见未来

智慧组合的结果可以是简单化,甚至傻瓜化以及简约性等的形式,但是其组合是以巨复杂的思考为程序,从而通过大道至简的原则得以实现。

智慧的体系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构成,多个子系统诸多要素进行价值化的构成。

(二)经济哲学规律认知的悖论

经济哲学的规律在认知上的悖论在于,过于强调经济哲学,使得经济哲学变成了“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最终容易陷于不可自拔的教条主义陷阱。其结果就是言必称抑或照本宣科的一成不变纸上谈兵,从而忽略了因时、因境、因式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哲学提供的是范式,在具体的执行中要采用适合当时的方法。即共性和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运用经济哲学时,必须针对个性而采用适合的策略,不然的话陷于食古不化的死记硬背的境地。

(三)经济哲学规律在认知上的价值

经济哲学在认知上的价值在于,通过各种组织手段,将各种经济资源、思想、理论、知识、技术进行价值链的逻辑化组合,从而使得各种经济资源、思想、理论、知识、技术等经济要素进行汇聚,实现聚变。聚变是从核聚变这个概念中引申出来的。在核聚变中的意思就是不同的要素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聚变是过程,将各种要素价值按照价值链诉求去聚变,从而极致的发挥各种经济要素的价值,最终产生巨量的经济效益。

五.《经济百科学》理论的认知、悖论、价值

(一)经济百科规律认知程序:

经济理论的百科化核心在于针对人类不同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解析、辨别以及归类,并且要不同行为产生的原因,行为所具有的功能,行为的本体以及行为集成的整个流程,最终串联起整个行为体系的不同系统、结构、环节。而在行为体系中,基于行为的产生是需要前提的,这样的前提就是经济行为人的思想,在具体执行中为了保障思想有效的贯彻,有需要相应的技术把控,对下游的具体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及反馈。所以,作为行为体系的构成可以将之列变成宏观经济、中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三大领域。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的宏观概念源自,宏大的观念,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模糊性以及具体的多维性。从而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宏观经济复合概念指的是宏观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出可能性、模糊性以及多维性。具体反映在宏观经济是由思想、制度、以及趋势三大范畴组成。

中观经济:

中观经济源自任何组织结构的中层范畴,它具有内因性、本体性、框架性以及系统性。所以,作为中观经济复合概念的特征主要表现就是经济活动在中层范畴有效的调节、控制和反馈,从而表现出整个经济活动在运行时独特的导向、政策、本体性、框架性以及系统性要素综合。最终在具体的执行方面是通过政策、金融、本体、区域以及杠杆五个层面,对微观经济分别进行有效的调节、反馈和控制,使得微观经济有条不紊的正确并且有效的执行。

微观经济:

微观的概念在具体的组织结构中属于最底层的结构性要素。它主要呈现出碎片性、结构性和拓扑性。所以,作为微观经济在整个经济行为中处于最底层,是具体的经济创造和实践活动。因此,它的表现是通过碎片性、结构性以及拓扑性综合而成。在具体的行为中主要是通过要素、结合、生产、经营、执行、市场、应用、结算、评估九个环节构成称整个微观行为,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也依附在九个环节的行为上衍生。

(二)经济百科规律在认知的悖论

基于人类的行为是从简单上升至复杂,并且面对各种全新的科技设施,使用的行为也将更为复杂。因此,人类的知识也是由简至繁,这之于百科理论体系的创建也要得以体现。例如:最早的百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模式是以拉丁字母A\B\C\D等顺序为标题进行构建。这样构建的逻辑就是建立在一元化的思维基础上,要求检索者必须强闻博记的知道某一知识的开头字母,不然就陷入了茫然的境况;其后,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下,人类发现了生物的进化是呈现出树形的结构,于是就参考树形结构,以纲、科、目等为等级秩序的原则,将人类以往、以后可能形成的各种知识按照母本和子本的由此及彼关系进行划分和界定以及构建;这种构建的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化的线性思维基础上,它能很好的解释母本和子本的关联关系,但是对于交叉学科和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则缺乏有效的方法去构建。

所以,经济百科学的理论就是将经济应用理论无限的延伸

(三)经济百科规律在认知上的价值

作为经济学科的理论构成要素远比社会学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复杂和多得多。因为从表象上来说,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人类行为的现象上。所有的行为又都是依据对自然、社会、人文、未来以及哲学这五个领域有感而出。因此,作为经济学科的百科理论则应该,也必须针对人类行为产生的自然、社会、人文、未来以及哲学五个领域进行研究,从目的、功能、本体、组合以及体系五个领域切入进行构建经济理论的百科学科。当然,其中的导入方法就是根据人类行为中的简单行为、复杂行为以及巨复杂行为的依次开展,将各种行为进行解析、梳理以及建构才有可能更完善、客观以及科学的经济学科百科理论体系。

所以,经济百科理论在认知上给予经济学人以全景图、导航图以及定位图的方式,使得经济学人能够在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之后,按图索驹的尽快找到所需要了解的个别经济学专科知识所在及其关联关系。

六.《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认知、悖论、价值

(一)行为经济规律认知程序:

人的行为,它的背后是思维,它的实施过程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这些技术在行为的有效实施中就是起到保障行为的贯彻。所以,所谓整个经济行为必须依次为逻辑系统进行构建。即按照思维、技术以及行为三个大的程序针对行为科学的框架进行构建《行为经济学》理论。

如何解读行为经济的内涵、本体以及外延?

1.行为经济的内涵

行为经济指的是本能性、反应性以及技术性的行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能够为经济活动的结果提供相应的经济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是提升,也能平衡,更能制约经济活动得效应。

所以,行为经济的内涵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展开思想、思考、思辨、思量、思绪,形成经济活动行为的纲领、思路以及方针。

2.行为经济的本体

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以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本能性、反应性以及技术性的行为,对于经济活动的本体有结构性、系统性、逻辑性等方面的帮助,甚至是抵触或影响。

行为的本体是贯彻执行,具有信念性、贯彻性以及目标性。

因此,行为经济的本体在现实中则表现为针对利益而建立起明确的信仰性,以非凡的精神去贯彻和执行,以及通过一定的程序实现既定的目标。

3.行为经济的外延

行为经济的外延指的是本能性、反应性以及技术性的行为在参与经济活动后,通过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所以,行为经济的外延实质是人类的趋利性行为,即趋利避害的行为开展。通过趋利避害来达到个人、组织以及国家等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二)行为经济规律在认知的悖论

行为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情绪,情绪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情绪不仅仅传递经济人的内心世界活动,更反映着经济人的欲望、动机、愿景、立场和态度等的内心世界活动。情绪持续时间很短,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

情绪具有本能性、宣泄性以及倾向性三种

本能性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认知性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倾向性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它包括了欲望、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欺骗、暴力等八大情绪。

所以,行为的悖论在于情绪化,而使得整个经济行为沉浸在率性而为的随意任性状态。

(三)行为经济规律在认知上的价值

在行为系统中,人的行为既有简单的行为,也有复杂的行为,更有组合性行为以及目的性行为等等。还有秩序性行为和等级性行为以及运筹性行为。因此,从行为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并在其基础上构建起经济行为的体系更为阐述力。

因为经济人所有的行为通过内涵、外延以及本体的界定,都可以裂变解构,形成次级概念下的行为,而所有的次级行为又可以与所有的不确定因素(心理、自然以及社会三要素)进行结合,形成复合级行为。这些行为都属于应用性行为。由此,人类的行为等级、数量以及质量远远超越人的认知。他的认知难度远远超越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这也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给予我们的极大支持和启示。

而且,由于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建立在对能量或物质的消耗上,所以,所有的行为都将意味着在其中具有经济效应。因此,每一个行为也将意味着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该行为的专业经济学理论。

七.《数量经济学》理论的认知、悖论、价值

(一)数量经济规律认知程序:

《数量经济学》理论是针对经济参数各种构成成分进行采样、分析以及研究为前提,通过数学中计量、计算以及统计等方法和技术,研究经济参数中不同要素间此消彼长时呈现的数量互动机制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性经济科学理论。属于经济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新分支。其目的在于通过采样、分析以及研究,了解经济数量此消彼长的根源。并且掌握经济参数不同要素间此消彼长的互动机制、规律、规则,了解经济参数变化的定量、存量以及变量所在。最终在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时,根据掌握的经济参数互动机制来预测经济活动未来发展时,整个经济参数中可能出现的驱动因素、辅助因素、干扰因素、刺激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从而更有效地为经济活动趋势的判断、决策以及调控提供更为科学的经济变量模块。

因此,《数量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就是把握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数量,而经济数量就是各种经济数据的量化。具体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K线图、表格、公式、模型将各种经济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概率增长率数量模式去表现和反映。

数据性:

数据(data)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的原始素材。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可以是符号、文字、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数据和信息是不可分离的,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数据只有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数据可以是连续的值,比如声音、图像,称为模拟数据。也可以是离散的,如符号、文字,称为数字数据。

概率性:

概率(旧称几率,又称机率、机会率或或然率)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之可能性的度量。经济现象中的概率指的是某种不确定现象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命题一般会是以下的形式:“某个特定事件会发生吗?”,对应的想法则是:“我们可以多确定这个事件会发生?”。确定的程度可以用0到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这个数值就是概率。

所以,通过概率的数值,来明确某种经济要素投入的必要性或不必要性。从而根据概率的数值测算经济要素投入的合理以及不合理。

增长率:

增长率(growth rate)也称增长速度,它是时间序列中报告期观察值与基期观察值之比减1 后的结果,用%表示。

由于对比的基期不同,增长率可以分为环比增长率和定基增长率。环比增长率是报告期观察值与前一时期观察值之比减1,说明现象逐期增长变化的程度;定基增长率是报告期观察值与某一固定时期观察值之比减1,说明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总的增长变化程度。

经济增长的数据模式有着方程式增长,几何式增长以及指数级增长;利息角度来说就是薄利、微利以及复利三种利息的境况;利润角度来说就是薄利、微利以及复利三种利润的境况。

(二)数量经济规律在认知的悖论

数量经济的规律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为不同的公式只能应用在特定的经济领域,解决特定的经济问题。并且因为这种局限性又导致繁琐的工作程序。而且,往往因为这些繁琐性的工作因为一个细节或问题的差错,使得整个数量经济等的评估、测算工作必须重复来过。

(三)数量经济规律在认知上的价值

“数量经济”概念就是通过采集经济领域各种参数,针对所蕴含的数据、数值以及信息等要素,采取相应的采样、分析以及研究,从中了解、掌握各种经济参数代表的经济数量中定量、存量以及变量内在的互动机制、规律以及规则,最终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时,根据以往经济参数中经济数量变化的定量、存量以及变量对于未来经济不同的领域,采取具体以及能够针对性进行预测时,为经济数量中各项参数彼此互动机制、规则、规律关系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改进和优化的经济学科。

这就是《数量经济学》理论的职能和使命,也是《数量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科学体系中存在的定位,更由于它以特有的经济数学模型方法能够研究经济数量中的定量、存量以及变量彼此间的互动机制、规律以及规则等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

显然,《数量经济学》理论通过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用中起到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等的辅助作用。

结语:

传统经济学界将统计学、会计学、利率学、金融学、货币学、财富学、市场学、贸易学、等等的经济显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重中之重。这不否定这些经济学科的作用、价值以及在现实中的实用意义。但是如果止步于此,整个经济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则陷于低端的学术层面以及停顿的境界,从而致使经济科学的无法发展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在传统的经济学界来说忽视心理学、人文学对于经济学的核心作用,这既源自传统经济理论界在创建经济学理论的时候往往是针对经济现象,而正是经济现象既有利于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些经济现象又能看得着,摸得到,案例解释起来更是事出有典。所以,对于经济学理论中更高境界的经济科学、经济思想学、宗教经济学、经济哲学、经济百科学、数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反而有意避开。这也造就了当今全球经济学界的经济学者针对具体问题创建各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型经济学理论。而对于绝高尔雅的经济科学、经济思想学、宗教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经济百科学、经济哲学、数量经济学则显无从建树抑或束手无策,甚至削足适履。

所以,经济科学的理论核心就是建立在经济科学、经济思想学、宗教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经济百科学、经济哲学、数量经济学七本理论。

《经济科学》理论:在纵向方面针对各种经济问题进行推理、论证,直至解决问题;

《经济思想学》理论:根据各种经济学科的发展,在思想层面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宗教经济学》理论:通过不同的信仰文明境界,解析不同信仰结构下的经济业态;

《行为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行为进行分类、分级、秩序以及组合、复合,构成展开的等级、程序,从而了解每一种行为下产生相对应的经济逻辑、模式以及效益;

《经济百科学》理论:其目的就是通过不同行为内在的等级、逻辑以及组合的关系,构建起相对应的经济学科全景图、导航图以及定位图;

《经济哲学》理论:就是将经济思想、经济科学、经济信仰、经济行为、经济百科按照价值链诉求进行互联、组合、网络共生化,然后通过运筹,进行聚变,产生极致智慧的经济效应;

《数量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意义就是针对经济参数的数据,通过开线图、报表以及增长模式进行评估和测算,从而以概略性、比例性以及增长率等等方式提供经济信息的各种量化指数;

显然,经济科学理论体系的最重要七本专著,对于经济学人来说至关重要。问题是,如何去掌握这些高深的经济学专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