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妙第

日期:20190407日星期日

摘要:

自從亞當·斯密開創出經濟學之後至今,在經濟學領域有着無數的學者、專家默默的耕耘。最終將經濟科學的理論體系由一門學術發展爲上百門經濟科學理論,使之成爲了一門獨立的理論體系。

那麼作爲整個經濟理論體系中有基本著作是最爲重要的經濟科學理論?。以往的理論創建和發展過程,基本上如同“按下葫蘆冒起瓢”的層出不窮,不過“此起彼落”的現象也正說明作爲經濟學科的整體性理論創建沒有在學科體系的根本上有效把握。不否定那些學者和專家的默默奉獻,即使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等注重的經濟學理論的學術定位來看,基本上都屬於應用型經濟學理論發現和彰顯以及創建,對於經濟學科的理論體系建設當然缺乏有力支撐。

這是因爲,作爲經濟學科的理論創建從未將經濟知識在推理論證、思想初衷、信仰定位、行爲等級、百科圖景、組合運籌、評估測量作爲邏輯化的系統去展開。

認知總是從外至內,由淺至深的漸進發展。這之於經濟科學的理論體系建設也是如此,它是由自發、自悟到自覺的漸進過程不斷的上升。

而正是上述七個邏輯化的每一個系統,又蘊含着經濟學科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七本專著。

因此,經濟學科中七個邏輯化系統分別對應的七本專著則是:

推理論證:對應的則是《經濟科學》理論;

思想初衷:對應的則是《經濟思想學》理論;

信仰定位:對應的則是《宗教經濟學》理論;

行爲等級:對應的則是《行爲經濟學》理論;

百科圖景:對應的則是《經濟百科學》理論;

組合運籌:對應的則是《經濟哲學》理論;

評估測量:對應的則是《數量經濟學》理論;

關鍵詞:

經濟科學、經濟思想學、宗教經濟學、行爲經濟學、經濟百科學、經濟哲學、數量經濟學。

經濟科學理論中最重要的七本專著

作者:韓妙第

日期:20190407日星期日

前言:

針對經濟學科的整體理論體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七本理論展開,從常規的思維、技術以及行爲三個領域去論述。原因在於人類的求知往往是非常功利性的,從表象層面展開,更容易使得我們進入到認知的實用主義原則,同時,由淺至深也能使得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認知到經濟學科的理論體系核心的構成。

接下來首先從《經濟科學》理論進行簡要論述。

一.《經濟科學》理論的認知、悖論、價值

(一)經濟規律認知程序:

認知總是從表象着手,通過觀察、統計、彙總、比較、提煉、分類、信息、規律、論述、應用、反饋、精準等系列行爲去完成。

因此,這之於傳統的經濟行爲來說,該具體的邏輯系統可以被九個環節構成。所以,傳統經濟科學理論在經濟知識的認知程序而言,就是從以下九個結構去解構經濟行爲:

第一,從現象層面開始,首先通過有意識的觀察;

第二,將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統計;

第三,將統計到的各種數據進行彙總;

第四,針對彙總到的各種經濟數據篩選有效成分,排除無效成分;

第五,將有效的經濟數據進行提煉,並且分類;

第六,根據精選的數據排查內在蘊含的信息,即所謂規律所在;

第七,將尋找到的規律進行理論化的論述,使之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學術論文;

第八,將經濟學術論文抑或理論運用在現實的經濟實踐活動;

第九,在具體的經濟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出問題,然後使之更具有精準的邏輯操作系統。針對具體經濟問題,分門別類的去解決具體的問題。

(二)經濟規律認知的悖論

在西方以及全球經濟學界一致的認同是,上述九個環節的解構並不解決經濟規律的所有實際問題。這是因爲,人類的經濟活動在實際中將會遇到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那些不確定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的災害、人類的思想、利益分配不公、各種經濟要素組合的不般配、經濟活動在具體實踐時出現的運籌問題和管理問題等因素。這些因素就是在經濟活動的開展中出現的思想、信仰、科學、組合、模式、工具以及行爲程序。

所以,這也是《經濟科學》理論在現實面前無解、困境的原因所在。即一些理論只能存在於一些領域之中。越出這些領域,這樣的理論就無法應對哪些領域的問題和現象。

(三)經濟規律在認知上的價值

上述九個環節的解構好處在於,讓我們知道針對具體的問題可以用此辦法去解決具體的問題。這幾乎就是經濟科學的科學論證程序不二法則,即通過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方法去論證、推理經濟中的科學規律方法的理論。

顯然,《經濟科學》理論價值在於針對各種經濟資源、要素,通過推理、論證,去發現經濟行爲中的內在規律,同時去解決各種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問題。

所以,經濟科學的論證、推理行爲是建立在線性的邏輯思維基礎上,窮奇不捨的不斷地向前推進,直至到了認知的盡頭。即未知領域以及無知境地。

二.《經濟思想學》理論的認知、悖論、價值

(一)經濟思想的規律認知程序:

思想是非常內在的核心,它是任何經濟活動產生的原始基點,從它的發展趨勢來看具有輻射性。也就是通俗意義上說的裂變性。它的構成是由慾望、動機、願景、立場、態度五個組成。

慾望:

人類的慾望(Desire)是自身基於本性的訴求而產生某種需求以及想要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所有的慾望都是經濟行爲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種本能。慾望具有理性和非理性,慾望具有善惡等不同的道德和倫理以及法律之分,關鍵在於如何有效的控制以及釋放

動機:

指促使人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想法、念頭,它是基於外界的刺激以及內在的需求何人知道到一定的境界集合而成。並且,動機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爲涉及行爲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所以,動機屬於心理學範疇,是心理活動產生以及發展的根源所在。

願景:

願景就是針對未來目標的設定,它必須通過努力追求和實踐才能實現。因此它在經濟行爲人的經濟活動中具有激勵的作用使得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標不斷的發奮前進。

立場:

立場,指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立足的角度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偏執性。立場具有先天性質的思維定勢,“角度”的差別是“角度”是沒有前提性質的從一個方向去觀察、思考以及決策,而立場則是先天性質的以固有的角度去觀察、思考以及決策,先天性質的裹挾着某種觀念。

態度:

態度的產生是基於認知的境況下,基於經濟行爲人自身的知識結構、思維定勢、價值訴求、利益考量之後表現出的決策性行爲,其中蘊含着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爲發展方向的趨勢性和傾向性。

所以,態度是行爲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在認知之後,從心理層面反映到行爲層面的利益導向性決策和表現。其結果行爲從自身價值觀、利益觀的角度所表現出的一種渴望、滿足以及追求的最終體現。

(二)經濟思想在規律認知的悖論

經濟思想的原則就是發展經濟,但是想對於每一個人,由於其持有的經濟思想不盡相同。其原因在於作爲經濟思想是受到慾望、動機、願景、立場、態度五個要素的影響,其次,在具體的經濟實踐中,往往使得其經濟行爲的發展方向向着正經濟行爲、僞經濟行爲以及反經濟行爲三種方向發展。因此,在具體的經濟結果上,作爲經濟思想來說,對於經濟效益的產生具有增加、均衡以及減少的三種結果產生。

(三)經濟思想規律在認知上的價值

任何經濟思想在經濟活動的實踐前,都具有指導性的意見、綱領以及追求的目標。因此,任何經濟思想在現實的角度具有指導意義、激勵的目的以及鼓勵的效果。

三.《宗教經濟學》理論的認知、悖論、價值

(一)宗教經濟規律認知程序:

宗教就是信仰,不同的信仰根植於不同的地理、地域和地區的自然環境。在開展經濟活動時,信仰是支撐經濟活動基礎和背景的精神力量。這種信仰又是經濟活動業態的背景。宗教信仰源自人類對於經濟利益獲得的認知結構而形成的世界觀。這些觀念分別以叢林形態、原始形態、信仰綜合體形態、小農形態、質化形態、規模形態、市場形態組成不同等級的經濟業態。

叢林形態:

叢林經濟的業態就是“弱肉強食”的蠻荒時代,他們對內強調平等分配,對外則征服再征服。通過不斷的征服去擴張,去獲得各種經濟利益。其核心根源、內核依舊完整地保持住古代遊牧民族的暴力劫掠手段。充分顯現着等叢林生存的“部落血親法則與遊牧掠奪生存準則”思想。在這一方面的案例就是伊斯蘭教的經濟業態,這種模式強調先知,排斥任何先進的知識和科技。因此,它比“原始經濟”更早,更爲原始。更依賴原始資源和原始蠻力而生存。

原始形態:

道教經濟業態是標準的自生自滅原始狀態。道教經濟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養生,追求成仙”的與世無爭養生理念。其實質就是針對現實問題不求甚解,而是通過率性而爲無爲而爲狀態,沉醉於“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虛幻境界。這樣的結局就是註定無法將資源的利用上升到知識以及智慧的運用,從而使得資源的價值無法得到更大的發現和利用。但是卻滿足於即時當下的苦行僧生活。

信仰綜合體形態:

按照佛教的原始教義,僧侶應以乞食爲生。但是由於有了寺院,信徒們的生計則靠施主的佈施有了穩定的來源。並且,因爲寺院是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它既可以接受官方的敕賜,又可以接受民間的供養,更可以走出去進行佈施活動。其結果是,佛教與寺院的結合,使得寺院因爲佛教,而成爲一個獨立的信仰經濟綜合體。因此,寺院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場景所在地。而佛教的宗旨原來就是不可以去強求,因爲成功與失敗都是前世註定的緣分。通過化緣去獲得,在因緣際會得到各種緣分。因此,寺院就是因緣際會最好的場所,在此舉行佈道、開光、香火、撞鐘、祈願等等各種因緣際會的活動,寺院事實上變成了信仰經濟的綜合體。

小農形態:

儒教經濟在具體開展經濟活動的時候強調以周禮爲指導思想,周禮的的經濟思想事實上就是“井田制”。基於土地所有權是世襲的,地主是世襲的,而農民要生活就必須依賴土地,這樣一來,農民的身份將世世代代被後代繼承。由此,地主、農民每年收入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爲了維繫“井田制”的土地經濟權益、等級等關係,儒教羣體在整個社會不同層面不遺餘力的推崇“重農抑商”、“以農爲本”的社會經濟理念。因此在周禮“井田制”基礎上形成的諸侯、大夫、士等大小不同的地主,其獲得的財富便因擁有土地多少的不同而呈等級排列,二千年來始終不變。這在事實上不斷鞏固周禮等級深嚴的禮制經濟結構,並且使得整個社會的經濟形態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態。

質化形態:

猶太教理念下的經濟學原理事實上就是注重經濟的品質性,這種思想的精髓是通過專一性來貫徹並體現。而所謂專一性則源自對神的一元化敬奉和信仰。因此,在專一性的原則下,猶太教徒將專一的精神注入到的經濟活動之中,從而在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創造出各種極致的成就。因此,專一性的原則致使猶太經濟的業態屬於質化經濟範疇。並且,正是因爲專一性,從而使得猶太教徒對於科技的重視和推崇,從而自覺自願的運用科技來發展經濟。這就能夠解釋了自以色列復國以來,在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土地上,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得以色列經濟發展至今,在高新技術的產業發展成就引發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技術和優勢。而質化經濟又要求必須針對事物的基礎性原理開展研究,這也就解釋了猶太人在科學理論的基礎性研究上層出不窮地貢獻社會和世界,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其他民族的三倍。

規模形態:

“基督教經濟”業態基於基督教的教義強調除了上帝之外,人人平等,因此,參與市場經濟的各個主體無論貧賤、富貴什麼身份。都是一樣的平等。因此,基督教經濟在客觀事實上推動了不同身份的經濟主體不是因爲個人身份的問題而被排除在市場之外。而是必須憑藉着自身的努力去改變自身的境遇和改造自然。直至成功的實現,所以,基督教經濟在其內核上就是一種推動不斷去成功的思想境界。更由於人人平等的原則,致使市場經濟得以在基督教的國家中普遍得以尊重。並且正是因爲基督教的教義,促使今天的市場經濟成爲全球主流經濟的業態。

市場形態:

廣義來說,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各種經濟資源的經濟活動形式。

狹義來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以及物資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

市場經濟的平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經濟的平臺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爲市場主體。市場經濟的構成是由各經濟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係,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係,更有維護買賣關係的維護、管理以及仲裁機構所以,市場經濟是通過一個交易的平臺,維護各種經濟主體在其中按照一定的原則、規律和制度參與交易,從而通過交易各得所需的實現各自的經濟目標。

(二)宗教經濟規律在認知的悖論

信仰就是一種思維定勢,具有慣性,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並且所以能夠形成思維定勢,是因爲有過一些成功的案例,它的建立原則是經驗和準則以及制度,不是科學規律。最重要的是宗教經濟內外有別。即在宗教羣體中實行的是一種經濟形態,而對外又是一種經濟形態。這種境況又可以稱之爲二元化的形態,它的思想根源在於二元化的思維。通俗角度來說就是非黑即白的辯證法思維。它不擇手段,強調結果。因此,在具體的經濟過程中忽略過程。

(三)宗教經濟規律在認知上的價值

首先,信仰屬於經濟活動的內核,而經濟活動的形態則是通過不同境界的信仰奠定。經濟形態的不同等級既是競技文明的表現,又是經濟文明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劃分界限,更是不同經濟文明彼此競爭的核心動力。其次,宗教經濟的建立是以信仰爲原則,信仰給予信徒的支持就是持之以恆的去努力實現。因此,信仰的力量在於百折不撓的貫徹執行。

最後,在信仰經濟中,終極追求時強調極致的成功。這就說明宗教教義的基礎上,宗教經濟在內提供了無限上升的想象力,在外則彰顯了宗教經濟的邊疆和底限以及邊際。

四.《經濟哲學》理論的認知、悖論、價值

(一)經濟哲學規律認知程序:

經濟哲學是通過認知、思維、組合、運籌以及智慧將各種經濟要素匯聚,形成一個獨立的運行邏輯綜合體。在此綜合體中,認知、思維、組合、運籌以及智慧承擔着不同的職能,從而使得各種經濟要素的價值得以機制的體現,從而發揮各種不同經濟要素的極致價值。

認知:

認知就是認識以及知道,就是針對各種經濟現象、形態、本質、規律以及價值以觀察、分類、比較、辨別等的方式,通過對各種經濟現象、形態、本質、規律以及價值採取由表及裏、由內而外、綜合貫通的手段,在感性層面、理性層面、知性層面瞭解經濟現象、形態、本質、規律以及價值的各自內涵、本體、外延、作用和類別。

思維: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爲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藉助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對一類事物非本質屬性的摒棄和對其共同本質特徵的反映

思維利用感覺和知覺積累感性材料,通過記憶積累已有的而知識經驗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其中思維在認知過程中處於核心地位,對其他心理過程具有極爲重要的作用。即思維作爲認知過程的核心環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其他的認知心理過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通過思維過程可以達到理性以及知性的認識,從而達到質的飛躍。

組合:

組合就是按照價值的需求,將不同的經濟要素進行組合,使之形成一個共生的組織。而共生組織是由不同的經濟要素、知識、技術、理論之間按照一定思想要求,通過價值鏈的邏輯關係進行組合,從而在共同的價值訴求基礎上形成全新的經濟系統共生組織關係。

思想、知識、要素、理論以及技術都是通過價值鏈的中介,起到維繫該組織存在所需要的“共生”邏輯關係。在共生關係中,一方爲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彼此互爲依襯,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存關係。

運籌:

運籌是對各種經濟資源按照最優化的原則,將各種經濟資源按照各自的屬性,在全新的經濟邏輯系統能夠承擔的職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先後秩序、比例以及組合關係進行統籌安排。爲決策者進行決策時,提供最合理、最優化以及最經濟等的解決方案,以達到最有效的管理。所以,運籌就是將不同的經濟資源的不同屬性作用有效、積極以及極致的價值發揮出來的方法。它是高速,可靠解決各種經濟問題的基本保障。在經濟科學的各個層面得到廣泛應用,其使命就是針對各種經濟行爲和組織以及資源進行統籌協調。

智慧:

在經濟學科的理論領域中,智慧的作用就是將經濟資源、思想、理論、知識、技術之間進行合理、有效的連結,使之能夠事半功倍的達到效果,解決問題,預見未來

智慧組合的結果可以是簡單化,甚至傻瓜化以及簡約性等的形式,但是其組合是以巨複雜的思考爲程序,從而通過大道至簡的原則得以實現。

智慧的體系是由智力體系、知識體系、方法與技能體系、非智力體系、觀念與思想體系、審美與評價體系等構成,多個子系統諸多要素進行價值化的構成。

(二)經濟哲學規律認知的悖論

經濟哲學的規律在認知上的悖論在於,過於強調經濟哲學,使得經濟哲學變成了“形而上學”的形式主義,最終容易陷於不可自拔的教條主義陷阱。其結果就是言必稱抑或照本宣科的一成不變紙上談兵,從而忽略了因時、因境、因式之間的內在關係。也就是說,經濟哲學提供的是範式,在具體的執行中要採用適合當時的方法。即共性和個性之間存在着差異性,因此在運用經濟哲學時,必須針對個性而採用適合的策略,不然的話陷於食古不化的死記硬背的境地。

(三)經濟哲學規律在認知上的價值

經濟哲學在認知上的價值在於,通過各種組織手段,將各種經濟資源、思想、理論、知識、技術進行價值鏈的邏輯化組合,從而使得各種經濟資源、思想、理論、知識、技術等經濟要素進行匯聚,實現聚變。聚變是從核聚變這個概念中引申出來的。在覈聚變中的意思就是不同的要素組合在一起,這種組合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聚變是過程,將各種要素價值按照價值鏈訴求去聚變,從而極致的發揮各種經濟要素的價值,最終產生巨量的經濟效益。

五.《經濟百科學》理論的認知、悖論、價值

(一)經濟百科規律認知程序:

經濟理論的百科化核心在於針對人類不同的行爲進行科學的解析、辨別以及歸類,並且要不同行爲產生的原因,行爲所具有的功能,行爲的本體以及行爲集成的整個流程,最終串聯起整個行爲體系的不同系統、結構、環節。而在行爲體系中,基於行爲的產生是需要前提的,這樣的前提就是經濟行爲人的思想,在具體執行中爲了保障思想有效的貫徹,有需要相應的技術把控,對下游的具體行爲進行管理和控制以及反饋。所以,作爲行爲體系的構成可以將之列變成宏觀經濟、中觀經濟以及微觀經濟三大領域。

宏觀經濟:

宏觀經濟的宏觀概念源自,宏大的觀念,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以及相應的模糊性以及具體的多維性。從而體現出多種多樣的變化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宏觀經濟複合概念指的是宏觀經濟的特徵主要表現出可能性、模糊性以及多維性。具體反映在宏觀經濟是由思想、制度、以及趨勢三大範疇組成。

中觀經濟:

中觀經濟源自任何組織結構的中層範疇,它具有內因性、本體性、框架性以及系統性。所以,作爲中觀經濟複合概念的特徵主要表現就是經濟活動在中層範疇有效的調節、控制和反饋,從而表現出整個經濟活動在運行時獨特的導向、政策、本體性、框架性以及系統性要素綜合。最終在具體的執行方面是通過政策、金融、本體、區域以及槓桿五個層面,對微觀經濟分別進行有效的調節、反饋和控制,使得微觀經濟有條不紊的正確並且有效的執行。

微觀經濟:

微觀的概念在具體的組織結構中屬於最底層的結構性要素。它主要呈現出碎片性、結構性和拓撲性。所以,作爲微觀經濟在整個經濟行爲中處於最底層,是具體的經濟創造和實踐活動。因此,它的表現是通過碎片性、結構性以及拓撲性綜合而成。在具體的行爲中主要是通過要素、結合、生產、經營、執行、市場、應用、結算、評估九個環節構成稱整個微觀行爲,相應的經濟學理論也依附在九個環節的行爲上衍生。

(二)經濟百科規律在認知的悖論

基於人類的行爲是從簡單上升至複雜,並且面對各種全新的科技設施,使用的行爲也將更爲複雜。因此,人類的知識也是由簡至繁,這之於百科理論體系的創建也要得以體現。例如:最早的百科理論體系的構建模式是以拉丁字母A\B\C\D等順序爲標題進行構建。這樣構建的邏輯就是建立在一元化的思維基礎上,要求檢索者必須強聞博記的知道某一知識的開頭字母,不然就陷入了茫然的境況;其後,在達爾文的進化論影響下,人類發現了生物的進化是呈現出樹形的結構,於是就參考樹形結構,以綱、科、目等爲等級秩序的原則,將人類以往、以後可能形成的各種知識按照母本和子本的由此及彼關係進行劃分和界定以及構建;這種構建的思維是建立在二元化的線性思維基礎上,它能很好的解釋母本和子本的關聯關係,但是對於交叉學科和更爲複雜的非線性關係則缺乏有效的方法去構建。

所以,經濟百科學的理論就是將經濟應用理論無限的延伸

(三)經濟百科規律在認知上的價值

作爲經濟學科的理論構成要素遠比社會學領域所需要的知識複雜和多得多。因爲從表象上來說,所有的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人類行爲的現象上。所有的行爲又都是依據對自然、社會、人文、未來以及哲學這五個領域有感而出。因此,作爲經濟學科的百科理論則應該,也必須針對人類行爲產生的自然、社會、人文、未來以及哲學五個領域進行研究,從目的、功能、本體、組合以及體系五個領域切入進行構建經濟理論的百科學科。當然,其中的導入方法就是根據人類行爲中的簡單行爲、複雜行爲以及巨複雜行爲的依次開展,將各種行爲進行解析、梳理以及建構纔有可能更完善、客觀以及科學的經濟學科百科理論體系。

所以,經濟百科理論在認知上給予經濟學人以全景圖、導航圖以及定位圖的方式,使得經濟學人能夠在掌握了這樣的方法之後,按圖索駒的儘快找到所需要了解的個別經濟學專科知識所在及其關聯關係。

六.《行爲經濟學》理論的認知、悖論、價值

(一)行爲經濟規律認知程序:

人的行爲,它的背後是思維,它的實施過程需要藉助相應的技術,這些技術在行爲的有效實施中就是起到保障行爲的貫徹。所以,所謂整個經濟行爲必須依次爲邏輯系統進行構建。即按照思維、技術以及行爲三個大的程序針對行爲科學的框架進行構建《行爲經濟學》理論。

如何解讀行爲經濟的內涵、本體以及外延?

1.行爲經濟的內涵

行爲經濟指的是本能性、反應性以及技術性的行爲在參與經濟活動時,能夠爲經濟活動的結果提供相應的經濟效應。這種效應既可以是提升,也能平衡,更能制約經濟活動得效應。

所以,行爲經濟的內涵指的是在經濟活動中展開思想、思考、思辨、思量、思緒,形成經濟活動行爲的綱領、思路以及方針。

2.行爲經濟的本體

不同的個人或羣體,在社會文化制度、個人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在生活以及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本能性、反應性以及技術性的行爲,對於經濟活動的本體有結構性、系統性、邏輯性等方面的幫助,甚至是牴觸或影響。

行爲的本體是貫徹執行,具有信念性、貫徹性以及目標性。

因此,行爲經濟的本體在現實中則表現爲針對利益而建立起明確的信仰性,以非凡的精神去貫徹和執行,以及通過一定的程序實現既定的目標。

3.行爲經濟的外延

行爲經濟的外延指的是本能性、反應性以及技術性的行爲在參與經濟活動後,通過或對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動反應。

所以,行爲經濟的外延實質是人類的趨利性行爲,即趨利避害的行爲開展。通過趨利避害來達到個人、組織以及國家等經濟行爲主體的利益最大化。

(二)行爲經濟規律在認知的悖論

行爲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情緒,情緒針對內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產生的突發反應,一個主體對同一種事件總是有同樣的反應。情緒不僅僅傳遞經濟人的內心世界活動,更反映着經濟人的慾望、動機、願景、立場和態度等的內心世界活動。情緒持續時間很短,包含語言、生理、行爲和神經機制互相協調的一組反應。

情緒具有本能性、宣泄性以及傾向性三種

本能性情緒涉及身體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情緒的表達形式。

認知性情緒包含了認知的成分,涉及對外界事物的評價。

傾向性情緒涉及有意識的體驗,它包括了慾望、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欺騙、暴力等八大情緒。

所以,行爲的悖論在於情緒化,而使得整個經濟行爲沉浸在率性而爲的隨意任性狀態。

(三)行爲經濟規律在認知上的價值

在行爲系統中,人的行爲既有簡單的行爲,也有複雜的行爲,更有組合性行爲以及目的性行爲等等。還有秩序性行爲和等級性行爲以及運籌性行爲。因此,從行爲的角度切入進行研究,並在其基礎上構建起經濟行爲的體系更爲闡述力。

因爲經濟人所有的行爲通過內涵、外延以及本體的界定,都可以裂變解構,形成次級概念下的行爲,而所有的次級行爲又可以與所有的不確定因素(心理、自然以及社會三要素)進行結合,形成複合級行爲。這些行爲都屬於應用性行爲。由此,人類的行爲等級、數量以及質量遠遠超越人的認知。他的認知難度遠遠超越門捷列夫發明的元素週期表。這也是行爲經濟學理論給予我們的極大支持和啓示。

而且,由於人類的所有行爲都是建立在對能量或物質的消耗上,所以,所有的行爲都將意味着在其中具有經濟效應。因此,每一個行爲也將意味着可以在此基礎上構建起該行爲的專業經濟學理論。

七.《數量經濟學》理論的認知、悖論、價值

(一)數量經濟規律認知程序:

《數量經濟學》理論是針對經濟參數各種構成成分進行採樣、分析以及研究爲前提,通過數學中計量、計算以及統計等方法和技術,研究經濟參數中不同要素間此消彼長時呈現的數量互動機制及其變化規律的應用性經濟科學理論。屬於經濟科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新分支。其目的在於通過採樣、分析以及研究,瞭解經濟數量此消彼長的根源。並且掌握經濟參數不同要素間此消彼長的互動機制、規律、規則,瞭解經濟參數變化的定量、存量以及變量所在。最終在經濟活動的未來發展時,根據掌握的經濟參數互動機制來預測經濟活動未來發展時,整個經濟參數中可能出現的驅動因素、輔助因素、干擾因素、刺激因素以及不確定因素,從而更有效地爲經濟活動趨勢的判斷、決策以及調控提供更爲科學的經濟變量模塊。

因此,《數量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就是把握各種經濟活動中的經濟數量,而經濟數量就是各種經濟數據的量化。具體的手段就是通過各種K線圖、表格、公式、模型將各種經濟數據信息進行數據、概率增長率數量模式去表現和反映。

數據性:

數據(data)是事實或觀察的結果,是對客觀事物的邏輯歸納,是用於表示客觀事物的未經加工的的原始素材。

數據是信息的表現形式和載體,可以是符號、文字、數字、語音、圖像、視頻等。數據和信息是不可分離的,數據是信息的表達,信息是數據的內涵。數據本身沒有意義,數據只有對實體行爲產生影響時才成爲信息。

數據可以是連續的值,比如聲音、圖像,稱爲模擬數據。也可以是離散的,如符號、文字,稱爲數字數據。

概率性:

概率(舊稱幾率,又稱機率、機會率或或然率)是數學概率論的基本概念,是一個在0到1之間的實數,是對隨機事件發生之可能性的度量。經濟現象中的概率指的是某種不確定現象對於經濟活動的影響力。命題一般會是以下的形式:“某個特定事件會發生嗎?”,對應的想法則是:“我們可以多確定這個事件會發生?”。確定的程度可以用0到1之間的數值來表示,這個數值就是概率。

所以,通過概率的數值,來明確某種經濟要素投入的必要性或不必要性。從而根據概率的數值測算經濟要素投入的合理以及不合理。

增長率:

增長率(growth rate)也稱增長速度,它是時間序列中報告期觀察值與基期觀察值之比減1 後的結果,用%表示。

由於對比的基期不同,增長率可以分爲環比增長率和定基增長率。環比增長率是報告期觀察值與前一時期觀察值之比減1,說明現象逐期增長變化的程度;定基增長率是報告期觀察值與某一固定時期觀察值之比減1,說明現象在整個觀察期內總的增長變化程度。

經濟增長的數據模式有着方程式增長,幾何式增長以及指數級增長;利息角度來說就是薄利、微利以及複利三種利息的境況;利潤角度來說就是薄利、微利以及複利三種利潤的境況。

(二)數量經濟規律在認知的悖論

數量經濟的規律具有相當大的侷限性,這種侷限性表現爲不同的公式只能應用在特定的經濟領域,解決特定的經濟問題。並且因爲這種侷限性又導致繁瑣的工作程序。而且,往往因爲這些繁瑣性的工作因爲一個細節或問題的差錯,使得整個數量經濟等的評估、測算工作必須重複來過。

(三)數量經濟規律在認知上的價值

“數量經濟”概念就是通過採集經濟領域各種參數,針對所蘊含的數據、數值以及信息等要素,採取相應的採樣、分析以及研究,從中瞭解、掌握各種經濟參數代表的經濟數量中定量、存量以及變量內在的互動機制、規律以及規則,最終在未來的經濟發展時,根據以往經濟參數中經濟數量變化的定量、存量以及變量對於未來經濟不同的領域,採取具體以及能夠針對性進行預測時,爲經濟數量中各項參數彼此互動機制、規則、規律關係等的經濟活動進行調節、改進和優化的經濟學科。

這就是《數量經濟學》理論的職能和使命,也是《數量經濟學》理論在經濟科學體系中存在的定位,更由於它以特有的經濟數學模型方法能夠研究經濟數量中的定量、存量以及變量彼此間的互動機制、規律以及規則等關係,從而爲其他經濟學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論。

顯然,《數量經濟學》理論通過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則及其具體運用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應用中起到完善經濟計劃、管理、預測和決策等的輔助作用。

結語:

傳統經濟學界將統計學、會計學、利率學、金融學、貨幣學、財富學、市場學、貿易學、等等的經濟顯學作爲經濟學理論的重中之重。這不否定這些經濟學科的作用、價值以及在現實中的實用意義。但是如果止步於此,整個經濟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則陷於低端的學術層面以及停頓的境界,從而致使經濟科學的無法發展更爲完善的理論體系。同時,在傳統的經濟學界來說忽視心理學、人文學對於經濟學的核心作用,這既源自傳統經濟理論界在創建經濟學理論的時候往往是針對經濟現象,而正是經濟現象既有利於解決一些存在的問題,並且,這些經濟現象又能看得着,摸得到,案例解釋起來更是事出有典。所以,對於經濟學理論中更高境界的經濟科學、經濟思想學、宗教經濟學、經濟哲學、經濟百科學、數量經濟學、行爲經濟學反而有意避開。這也造就了當今全球經濟學界的經濟學者針對具體問題創建各種解決具體問題的應用型經濟學理論。而對於絕高爾雅的經濟科學、經濟思想學、宗教經濟學、行爲經濟學、經濟百科學、經濟哲學、數量經濟學則顯無從建樹抑或束手無策,甚至削足適履。

所以,經濟科學的理論核心就是建立在經濟科學、經濟思想學、宗教經濟學、行爲經濟學、經濟百科學、經濟哲學、數量經濟學七本理論。

《經濟科學》理論:在縱向方面針對各種經濟問題進行推理、論證,直至解決問題;

《經濟思想學》理論:根據各種經濟學科的發展,在思想層面決定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宗教經濟學》理論:通過不同的信仰文明境界,解析不同信仰結構下的經濟業態;

《行爲經濟學》理論:通過對行爲進行分類、分級、秩序以及組合、複合,構成展開的等級、程序,從而瞭解每一種行爲下產生相對應的經濟邏輯、模式以及效益;

《經濟百科學》理論:其目的就是通過不同行爲內在的等級、邏輯以及組合的關係,構建起相對應的經濟學科全景圖、導航圖以及定位圖;

《經濟哲學》理論:就是將經濟思想、經濟科學、經濟信仰、經濟行爲、經濟百科按照價值鏈訴求進行互聯、組合、網絡共生化,然後通過運籌,進行聚變,產生極致智慧的經濟效應;

《數量經濟學》理論:其核心意義就是針對經濟參數的數據,通過開線圖、報表以及增長模式進行評估和測算,從而以概略性、比例性以及增長率等等方式提供經濟信息的各種量化指數;

顯然,經濟科學理論體系的最重要七本專著,對於經濟學人來說至關重要。問題是,如何去掌握這些高深的經濟學專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