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最普遍的營養缺乏問題之一,缺鐵性貧血也是家長們最擔心的一種疾病。在很多父母看來,現在寶寶的飲食十分豐富,這些營養缺乏性疾病應該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相關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兒童鐵缺乏發病率未見明顯下降。特別是在7-12月齡嬰幼兒中,缺鐵性貧血發病率高達20.8%。可見,缺鐵性貧血仍然非常需要各位家長關注。

缺鐵性貧血的恐怖之處在於,有一個相當長的隱性貧血期,在被確診之前通常難以察覺,但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已經造成了較大影響。缺鐵性貧血影響寶寶生長發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嬰幼兒認知、學習能力和行爲發育等等,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下寶寶最易中招的三類缺鐵性貧血!

“先天不足”型:先天性儲存不足,難以滿足生長需求

正常情況下,胎兒可自母體獲得鐵並儲存於體內,以便離開母體後使用,這部分儲存主要來自孕末期,也就是妊娠最後3個月爲最多。而正常足月兒體內所貯存的鐵在出生6個月內已足夠用於血紅蛋白的合成。但是,如果在孕期準媽媽患嚴重缺鐵性貧血,寶寶體內的鐵儲備就會偏少,胎兒早產或是雙胞胎也有可能造成新生兒貯鐵減少,從而出現缺鐵性貧血。因此,準媽媽一定要做好補鐵工作,防止出現貧血的問題。先天不足的寶寶也要注意後天調養,有必要的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額外補充鐵製劑。另外,母乳中的含鐵量雖然不高,但吸收利用率高達50%,因此0-6個月的寶寶最好堅持母乳餵養。

“餵養缺失”型:缺乏關鍵營養素,妨礙鐵的吸收轉運

隨着寶寶長大,自身儲備的鐵會逐漸消耗殆盡,再加上母乳中的鐵含量大幅下降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身體對鐵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如果寶寶沒有及時添加鐵強化的米粉或穀物粉(強化鐵的米粉應該是寶寶的第一輔食),或因種種原因沒有及時添加肉類輔食,將導致鐵的攝入不足。當然,只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是遠遠不夠的,更多寶寶出現缺鐵性貧血的癥結在於“只補充不利用”,問題主要出在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A參與運鐵蛋白的合成,而運鐵蛋白的作用是把體內的儲存鐵及時運輸到造血器官,完成鐵的造血使命,如果寶寶缺乏維生素A,運鐵蛋白合成不足,造血過程自然也就完不成了。臨牀數據也顯示,維生素A攝入不足是造成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兒科醫生一般都會建議寶寶從出生起每天補充一粒維生素AD滴劑(伊可新)並且堅持到3歲,不僅是爲了寶寶骨骼發育、身高增長、視力視覺發育等方面的健康,也是爲了預防缺鐵性貧血。

“疾病拖累”型:腸胃疾病反覆不愈,增加鐵的消耗排出

胃腸道疾病看似與缺鐵性貧血毫無關係,但在臨牀上,這一因素引起的貧血非常常見。如果寶寶反覆感染胃腸道疾病,如長期腹瀉、消化不良等會增加鐵的消耗和排出,引起鐵的吸收障礙,從而導致缺鐵性貧血。這也告誡各位家長,寶寶的腸胃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日常飲食一定要格外注意,應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性狀、比例、種類適宜的食物,保證營養均衡、飲食多樣化,忌生冷、不潔以及油炸食品,讓寶寶養成規律進食、適度用餐的良好飲食習慣。益生菌也是調理腸胃的“好幫手”,不僅能夠扼制腸內有害菌羣的生長繁殖,還能爲腸內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維持腸道菌羣穩定,保證腸道微生態系統平衡,可有效預防和改善便祕、腹瀉、消化不良等胃腸道疾病,幫助造就健康腸道。除了飲食之外,情緒和睡眠也很重要,給寶寶保暖也不能忽視哦!

總而言之,家長要有意識的爲寶寶及時補鐵,還有科學補充維生素AD,打好這場“扶貧”攻堅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