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週一

大家好,我是編輯cici。
過去半個月,憋在家裏的大家,跟着我們的“智慧陪伴 宅趣在家”系列玩得不亦樂乎。接下來,隨着全面復工的展開,也針對讀者反饋給我們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父母世界Parents聯合“樂觀實驗室”、知名兒童心理專家葉壯老師、北京港澳醫療國際醫務診所呼吸科副主任醫師李楠老師、上海市第十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豔傑老師等等專家大咖,繼續帶來“復工不慌張 安心動”系列專題,解決大家復工的後顧之憂,讓大家快樂復工。
今天的“心理關愛”系列第一趴,就解了我和老公的一個心病。故事是這樣的。
剛剛復工的我和已經復工第2周的老公,這幾天情緒變化很大,尤其是我老公——由復工前一天的雀躍和興奮,到後來逐漸低落。
所以我們倆忙裏偷閒中好好聊了一下。
“老公,怎麼了?之前不是對復工很期待嘛,怎麼這幾天情緒不高啊?工作不順利嗎?”
“工作倒是沒有不順利,只是我突然又覺得宅家裏也挺好的,又安全,又不用早起,又可以多陪陪閨女……”
“天呀,老公,這完全不像你了。之前工作壓力那麼大都沒聽你抱怨過一句?”老公聽完,也愣了一下。
後來我們倆又聊了很多,發現這次疫情,讓自認爲心理很強大,很客觀理性的我們也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
後來看到網上很多吐槽復工後各種不適應的段子,笑過之後,發現這是個很普遍的問題。

“ 我們都怎麼了?”

@麥斯琪

我最近的工作狀態是,在家雲上班被孩子、老媽、老闆三重摺磨,到了公司又從早到晚困得不行,生無可戀啊!

@Yon付付

復工之後,我和孩子都產生了分離焦慮,雖然雲辦公整天忙到晚,也顧不上孩子,但是我能聽到他的聲音,偶爾親親、抱抱,感覺也很妙。上班以後,還真是挺想他的。所以最近上班也不能好好工作,有些焦慮。

@圓圓DE丸子

總結一下這幾天,就是兩個字,“好煩”。疫情推遲了開工時間,所以復工後節奏比以前更快了,原來起牀1秒就進入工作狀態了,工作結束,洗洗就睡了。現在同樣加班到2點,然後8點就要起牀趕地鐵,下班連車都打不到。真的很不適應。

@請叫我小姐姐

宅家快一個月,頭髮徹底沒型了,小肚子也出來了,原來最喜歡的衣服突然發現穿不進去了。復工一週,我好像突然沒有原來那麼自信了,這不僅僅是在外表上,我也說不上來,心情有點糟糕。

@戴維李

一個宅家的春節,雖然有點憋悶,但是全家天天廚藝大賽,也養好了我的胃。開工之後又開始了外賣生活,胃又開始隱隱作痛,感覺脾氣也蹭蹭的,有時候和下屬發完火,自己也挺內疚。哎!真的需要儘快調整纔行。

@王小羊子

在公司辦公一天下來,腰痠背痛腿抽筋,感覺整個人都僵硬了,我好懷念我的睡衣啊,好懷念累了就可以瑜伽墊上來一組伸展,好懷念一邊電話會議一邊泡腳的愜意。別說了,別說了,要流淚了!

@大鬍子

我原來是個工作狂,這次疫情卻意外的讓我愛上了生活中的煙火氣,自己下廚、整理衣帽間、和孩子一起動手舊物改造、修理吸塵器……復工之後我感覺自己又變回那個工作機器了,我突然有點對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不確定了。

“ 難道我們生病了嗎?”

面對這樣的全民“病“情,我們採訪到了樂觀實驗室帶頭人王巖博士及團隊,聽她講講那些“突然好像變了個人”的我們到底是怎麼了。
Q: 宅家崩潰,復工懷念,感覺自己好糾結?
A: 你沒事,這種矛盾又很難取捨的心理其實主要是由這場突發的疫情引起的。這是一種應激狀態。這種應激狀態是人體的自身保護機制在起作用的結果。我們的身體爲了保護機體的身心健康,在危機突然發生時,會通過一些不良情緒來爲身體提供適當的緩衝,讓身體做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
Q: 很多人都這樣嗎?
A: 是的,因爲這種應激狀態是由這次的突發疫情引起的,所以身處疫情之中的你、我、他都很難獨善其身,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只是每個人的反應強弱程度不同、持續時間不同而已。
Q: 難怪很多不良情緒,感覺變了個人。
A: 在這種應激狀態之下,體現出來的具體問題就是適應不良和情緒困擾。我們今天討論的這種現象就很明顯,人們既想要工作中的充實有序,同時又希望擁有生活中的舒適安逸,但現實是你不可能同時擁有上班和宅家的所有優勢部分,所以就產生的不良情緒,比如焦慮啊、沮喪甚至易怒、抑鬱等。

“ 我們可以這樣做!”

有什麼辦法能緩解應激狀態帶來的困擾嗎?
首先要去正視它,告訴自己,沒關係,這很正常。你想上班是對正常生活的期盼,同時疫情的存在又讓你希望獲得宅家的安全,此時要告訴自己,沒關係,這是人之常情,不是我變了,是不良情緒讓我對事情利弊很難做出取捨和客觀的判斷而已。然後要積極的面對它,不要逃避,不要放任不管。然後主動通過各種方法去解決它,讓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具體的方法可以是:
01.告訴自己,不完美沒關係
給自己制定不完美計劃,提前的心裏預設就是關注開始,忽視結果。比如你希望提升自己,那就制定看書的計劃,只要今天拿起書,看了,哪怕只是十分鐘,也給予自己肯定。告訴自己,只要動起來總比空想強。比如覺得自己宅家太缺乏運動,那麼就在家做平板支撐挑戰,跟不上節奏沒關係,跟着音樂動一動,最後哈哈一笑也很好。這個方法的目的就是通過計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另外讓生活充實起來而從中得到自我肯定和成就感。
02.適當任性也無妨,做愛做的事去吧
其實就是做一些能讓自己開的事兒,聽音樂、畫畫、看電影等等。還有平時特別想做卻管着自己不要做的事兒。比如愛美姑娘的巧克力,這個時候完全可以來幾顆,胖就胖點唄,醫生都說了太瘦免疫力不行。比如已復工的忙到炸,忙裏偷閒玩幾局遊戲,也別罵自己不上進,告訴自己勞逸結合才健康。自律很重要,但是非常時期,偶然放縱自己開心一下沒關係。
03.緊張焦慮的時候隨時深呼吸

學會腹式呼吸法。這種呼吸法可以幫我們更好的放鬆,增加血液中的血氧含量,讓我們高興起來。具體做法:端坐在椅子上,背挺直,用腹部呼吸,深深的吸氣——吐氣——吸氣——吐氣,反覆進行。

04.偶爾客串一下無聊的”神經病“
有時候心情很差,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什麼都不想做,有沒有?此時你可以嘗試做些簡單並專注的活動。我記得疫情開始之初,有網友在數碗裏有多少顆米粒,數老家的房上有多少片瓦。其實這種方法看似無聊至極,卻能很好的緩解應激狀態所帶來的焦慮、抑鬱情緒。不信你試試!
05.起個早,和太陽問聲好
這個過於漫長的假期讓大家的作息時間很混亂,這樣的狀態本身就容易讓人沮喪,缺乏對生活的掌控感。從今天起,早點睡,早點起,逐步讓生活恢復正常,你的心態也會逐步開朗起來。別跟我說好難,我就問你想不想陽光起來吧!
06.咱們互當情緒垃圾桶吧
傾訴是一個很好的緩解不良情緒的好辦法。但是心情不好找朋友傾倒負面情緒會不會讓別人討厭呢?其實不會了,之前講過,疫情之下,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或多或少產生不良情緒,你們可以互相傾訴,互相當對方的情緒垃圾桶。現在不方便見面,可以跟姐妹們雲下午茶,兄弟們可以雲酒局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什麼煩惱也都不是事兒了。
07.全家總動項目啓動
如果疫情期間家庭成員間緊張關係是主要引起你的不良情緒的原因,我的建議是,多做一些家庭成員可以互相協作的事情,比如和家人一起下廚,現在網上很火的在家制作涼皮兒就可以試一試。

“ 多久我們能變回來?”

Q: 這種應激狀態大概會持續多久?
A: 持續時間的長短和個體有關,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心態樂觀、積極、抗壓能力強,周圍親人朋友又比較關心,那麼這種情況就會很快過去。
Q: 如果自身沒有意識到這個心理狀態,或是放任不管,這種應激狀態會隨着疫情的結束而自動消失嗎?
A: 一般情況下,這種應激反應會隨着創傷事件(新冠病毒事件)的結束而逐漸消失。我們大多數人都擁有心理復原的能力,沒有特殊情況都可以自然恢復到正常狀態。但是也有一些心理應對能力比較弱的人,如果不主動調整,可能會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一些。另外如果自身調整作用有限,還是建議去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Q: 怎樣的狀態意味着要去找心理醫生幫忙了?
A: 如果這種不良反應,持續了很久,比如2-3個月,已經造成了情緒上極大的困擾,主觀上認爲已經影響到自己正常生活、社交、工作了,那麼尋求專業治療就非常必要了。
經過專家的解讀,我和老公都坦然接受了自己在這種特定時期的各種易怒、焦慮、恐懼、抑鬱、強迫等等不良情緒,開始和自己和解。然後還全家一起做了頓涼皮,遺憾的是,結果是以失敗告終,不過我們和孩子都玩得很開心。

【內容預告】

2020年2月20日——2020年3月2日

是我們的“復工不慌張 安心動”系列專題

你會看到:

1.新冠狀病毒防護措施線路圖

2.保護家人,你需要一平米隔離區

3.疫情過後,我們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明天的專題預告爲:

小惡魔變身夜貓子,必須要整治了!

你是不是因爲孩子晚不睡,早不起而煩惱?

針對孩子睡眠不規律

我們特邀專家爲你出謀劃策

不要錯過哦!

新浪微博@父母世界Parents
知乎@父母世界
知乎@金希
策劃/Parents全媒體中心
監製/鄭鑫
撰文/程利芝 編輯/cici
視覺/佩奇
本篇文稿特別感謝 樂觀實驗室成員 程利芝老師的大力支持
《父母世界》Parents有償使用Gruner+Jahr AG & Co.KG的“Eltern”和Mermedith national media group的“Parents”圖文內容。
圖片合作:易圖購、海洛創意、
視覺中國、全景視覺、中國圖片庫等。
部分動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