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遇喜事不必一味送禮金,可以送一束浪漫的鮮花,或發一條問候的短信,或點一首深情的歌曲,既表達了情意,又不增加各方負擔,並富有時代氣息,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正常的感情交往,成爲互惠互利且整體上有利於增進社會利益的人情消費。遇喜事不必一味送禮金,可以送一束浪漫的鮮花,或發一條問候的短信,或點一首深情的歌曲,既表達了情意,又不增加各方負擔,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正常的感情交往,成爲互惠互利且整體上有利於增進社會利益的人情消費。

(原標題:媒體刊文:人情消費何時不再“猛於虎”)

參加別人的宴請不妨轉變觀念,努力以個體的革新推動周圍環境的改變。遇喜事不必一味送禮金,可以送一束浪漫的鮮花,或發一條問候的短信,或點一首深情的歌曲,既表達了情意,又不增加各方負擔,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正常的感情交往,成爲互惠互利且整體上有利於增進社會利益的人情消費。

“你和××關係好嗎?”“高中玩得挺好的。”“那這次她國慶結婚你去嗎?”“噢,其實我們不太熟。”近日,一個在網絡上流行的段子折射出部分年輕人對參加婚禮交份子錢的無奈乃至牴觸情緒。國慶期間,剛工作一年的賀珮陷入了隨份子錢的煩惱中,已經收到8份婚禮請柬的她算了下,光份子錢加起來就得花掉近7000元,相當於她一個月的工資。

短短7天時間,一個月工資就被8場婚宴酒給“全部沒收”,賀珮的遭遇其實並非極端個案。對大部分國人來說,“份子錢”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鄰居家喬遷新居、親戚家裏添了新丁、長輩生日等等,可能都需要出一份“份子錢”。“份子錢”一般是你來我往,能夠起到加深人際關係的作用,是民間的一種習俗。然而,隨着“份子錢”的數碼加大,一些地方逢喜事就辦酒宴之風愈演愈烈,導致“份子錢”成了一種沉重的人情負擔,很多人收到請柬如收“罰單”,稱之爲“人情消費猛於虎”一點兒也不爲過。

難怪俗話說,“人情大於債,頭頂鍋兒賣。”就受禮者而言,明知“人情”是債,“份子錢”收下了,喜酒喫過了,這些“人情債”卻欠下了,該還的還要逐人逐戶,甚至加倍償還。就送禮者而言,不送禮吧,情面過不去;送禮少了,好像也不好看;送禮多了,負擔不起,實在讓人糾結。

自古以來,國人都崇尚禮尚往來,結婚、生子、生日、參軍、喬遷等是人生中的喜慶大事,熱鬧祝賀一下,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都送“份子錢”,且相互攀比,無疑增加了親朋好友的負擔。因此,送“份子錢”理應適可而止,否則背離了禮尚往來的本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關係變了味。“唯禮是圖”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把人際關係金錢化,使送“份子錢”者和收“份子錢”者都把禮金多少作爲衡量感情深淺的唯一尺度,既加重了人們的經濟和精神負擔,也敗壞了社風民風,已到了必須改變不可的地步。

對於禮尚往來成爲負擔、人情消費“猛於虎”,不能止於批評和抱怨,而應當站在移風易俗、革故鼎新的高度,從每個人自身的努力做起,正確處理“面子”和“裏子”的關係,科學確定人際交往原則,倡導新事新辦,節儉辦事,讓人際交往與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心願相符,把人情消費從“負擔”變成“互利”。

首先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我做起。一方面,自家有什麼喜事要辦時,儘量縮小知會範圍,降低交往、宴請標準,減少不必要的禮節,儘量把酒席辦得節儉、平實、文明、健康。另一方面,參加別人的宴請不妨轉變觀念,努力以個體的革新推動周圍環境的改變。遇喜事不必一味送禮金,可以送一束浪漫的鮮花,或發一條問候的短信,或點一首深情的歌曲,既表達了情意,又不增加各方負擔,並富有時代氣息,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正常的感情交往,成爲互惠互利且整體上有利於增進社會利益的人情消費。

人與人之間所需要的親情、友情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維護親朋好友的人情往來,更不能寄託在物質和金錢上。人逢喜事,還是少送“份子錢”爲好,只有少送或不送“份子錢”的人越來越多,人情消費不再“猛於虎”才能成爲現實。

(原題爲《人情消費何時不再“猛於虎”》)

相關文章